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9-08-17张璐荣婷
张 璐 荣 婷
前言:
有人说:“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如今是第四阶段的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
近年来,曾经饱受风沙肆虐、贫穷困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振兴之举,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生态型经济体系,全力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型文化城市、人文乌审,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乌审人始终不渝的信念。
曾几何时,谈到乌审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种颜色——黄色,因为那里曾经满目黄沙,草木凋敝。然而,今天,再次提到乌审旗时,更多的人会不假思索的想到“绿色”。昔日“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景象已被“山清水秀绿葱茏”所代替。
由黄色到绿色,色彩的转换直观地反映了乌审旗生态环境的日见好转。然而,在这转换之间却深深凝聚了当地几代人的梦想和努力。有谁知道,从梦想到现实,有多少汗水和泪水?又有多少探索和失败?
历史 VS 现实绿色的梦想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流沙河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腹地,生态系统脆弱。
历史上的乌审草原水草丰美、风景宜人。公元5世纪时,在乌审草原建立起大夏王国的铁弗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沙漠第一都”——统万城。他曾登高远眺,盛赞萨拉乌苏一带的风景:“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
然而,在历朝历代未曾间断过的屯兵戍田和屯垦实边政策下,加之战争毁坏,乱砍滥伐,乌审草原草场沙化,逐步退化成了毛乌素沙地,成了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清代有首词曾这样描写当时的状况:“鄂尔多斯天尽头,穷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因此上,快把那万紫千红一笔勾。”
赫连勃勃没有想到,他引以为傲的统万都城,到上世纪50年代末,各类风蚀沙化土地占到总面积的94.8%,强度沙化面积比例达40%。有人这样形容当地的生活:“地表植被稀,黄沙满天飞,种地不打粮,养畜没草喂。”
寂静的毛乌素沙地上,多少美好随着草原的消失飘逝而去。乌审旗人在俯仰之间体会着历史的微笑,也在纳吐之际感受到现实的狰狞。
穿越时光,“绿起来,富起来”成了乌审旗几代人不变的梦想。
梦想≠现实变思路为先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流沙河
怀揣梦想,为了生存,乌审旗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改造沙漠、绿化家园的滚滚热潮中,涌现了一代一代的治沙劳模和抗沙英雄。宝日乐岱、盛万忠、殷玉珍……每一代人,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乌审旗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方略与政策:20世纪50年代的“退耕还牧”、60年代的“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的“林木为主,多种经营”、80年代“种草种树,改良羊”、90年代“四基四化六条龙”及新世纪“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和立旗之本”。每个时代,响应国家的号召,乌审旗都有自己生态建设的主题。可以说,本着“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乌审人积极的向心中的绿色之梦靠近。
可是,就如关注环保事业的书《寂静的春天》里所说,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经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风沙干旱加上不合理的治理模式,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乌审旗的生态建设仍然摆脱不了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治理的速度仍然赶不上退化的速度。从上世纪60年代起,乌审旗土地沙化逐年加剧,强度沙化面积为465万亩,70年代中期达到540万亩,到80年代初扩张到7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比例高达40%。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乌审人的生活依然没有富裕起来。困顿的日子里,文化生活更是贫乏,乡村牧区酗酒、赌博的现象随处可见。
怎么办?乌审旗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改变思路,才可能找到出路。
梦想=现实用行动说话
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有人形象的说:“沙生植物的顽强与乌审人的韧性互为表里。”当绿色的梦想照进现实的荒芜时,乌审人的脚步没有退缩。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乌审人的资源意识慢慢觉醒。乌审旗境内资源富集,具有多种资源共生且利于配套开发的优势。如苏里格天然气田累计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远景储量1000亿吨以上。
发展的机遇就在眼前!可是,按照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走,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对于生态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乌审旗,究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呢?乌审旗时任领导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鄂尔多斯市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发展思路为乌审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同时,竖起民族文化大旗的口号也从乌审人口中喊出。乌审旗的文化富矿在政策的照耀下熠熠发光。
行动!再行动!乌审人掀起了建设地方生态文明的热潮。
2005年,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工业正式启动。随着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20万吨二甲基甲酰胺、20万吨液化天然气等一批项目的落地投产,乌审召生态化工基地初步建成。工业项目置身于绿色生态环抱中,工业废水通过科学环保措施,可以净化为种植、养殖用水。2006年,乌审旗率先在自治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认证”,成为通过体系认证的全国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旗县。2007年,按照“绿色环保”标准,乌审旗在今年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拓宽了“绿色环保”考核的内容,加大了“绿色环保”考核权重。东达集团造纸、乌审旗生物质发电、碧海高密度板材、宏业人造板等一批以沙柳为原料的企业茁壮成长。
一批批“绿色乌审标兵户”出现了,一个个绿色品牌诞生了,一条条绿色通道打通了,一阵阵文明之风吹遍城镇山乡。“人文乌审、绿色乌审”的理念已融入到乌审人的血液里。乌审旗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发展。
据了解,乌审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6亿元。数字可以说明乌审旗的发展速度,乌审人富了!富了的乌审人组建文化独贵龙、参加那达慕、举办诗歌大赛、民歌大赛……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乌审人的梦想在慢慢的变为现实。
梦想>现实关键是产业化
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罗伯特
“绿色不是句号,跳出生态抓生态,实现绿化——转化——产业化,不仅要让土地绿起来,还要让人民富起来。既要黄金白银,又要青山绿水,还要精神充实。”乌审人很自信。
“缺陷是现实的本质,完美是梦想的追求。”乌审人的梦想在放飞、壮大。
殷玉珍,一位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乡尔林川村农民。20年来,她植树60多万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现在年收入十几万元。她早已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决不死在沙窝子里,不能让沙欺负死”。而今,她的梦想变了,她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和开发好我们村边的萨拉乌苏文化遗址。2007年7月,联合国官员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人员为诺贝尔和平奖来考察我种树的事儿,我就把他们领到了萨拉乌苏。如果自己的知名度能带来投资,我真的还得好好争取。”
荣膺“第十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牧民”称号的孟克达来是乌审旗图克镇图呼岱嘎查的牧民,他承包2000亩荒沙地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05年初,他注册资金108万元组建了“鄂尔多斯市银海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基地+牧民”的形式,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农资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开辟绿色农畜产品销售通道,带动大家共同发家致富。2007年,孟克达来又争取到鄂尔多斯福海集团的资金支持,投资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为2000亩,拥有赛马场、狩猎场、演艺场,集餐饮、娱乐、观赏、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银海旅游度假村”,成了绿色乌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像殷玉珍、孟克达来这样的新型农牧民,在乌审旗还有很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播绿致富的简单初衷,而是投身到了乌审旗建设生态型文化城市的滚滚热潮之中。
今年4月初,一场以“城镇人居环境与居民生活意识”为主题的大型调研活动在乌审旗正式拉开了帷幕。调研的内容包括居住环境评价、居民生活实态与生活意识、居民建议3大项50余小项。这是乌审旗创建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大型调研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政府更加全面地了解城镇居民对于乌审旗未来发展的真实愿望和需求,同时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人居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8月9日至10日,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在乌审旗召开,作为全国首个人居环境示范城镇创建试点地区,这是乌审旗打造生态型文化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乌审旗旗委常委、副旗长韩玉光说。
近年来,乌审旗秉承绿色理念,彰显人文优势,遵循“统筹、协调、和谐,扩容、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两手抓、三步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开放搞规划、开放搞设计、开放搞建设、开放搞管理,加快城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型文化城市。
乌审人正奔跑在实现新梦想的征途上。
一位哲人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曾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绿洲岂止在土地上,更在每个乌审人的心里。
后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防风固沙、爱护家园。在生态文明时代,诗意栖居与和谐守望无疑是人类应有的境界与追求。
回顾乌审旗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时间表,从当初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相对狭隘的绿色乌审发展理念,到今天“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文化城市”的大主题总揽全局,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没有半途而废,没有始行终弃,没有朝令夕改。在坚持中,不断与时俱进地赋予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也寻求着和解,书写着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