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旅行不自在
2009-08-14梁文道
记者、大学教授、客串主持,马家辉的头衔数不胜数,他自己却说最看重的还是“作家”。作家马家辉有一股子古代书生气,梁文道说他即使看到三峡的一座水坝,也能想起李白的诗,“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新书《死在这里也不错》即以他诗人般的敏感,来着力捕捉旅途中电光火石般的刹那。本文摘自序言部分,有删节。
一个讨厌出门旅行的人,要是出了一本游记,里头会记下些什么东西呢?到了黄鹤楼,他不登楼,因为他病了。“呆站在黄鹤楼入门处,感冒头晕,没法子也没兴趣拾级登楼。只图寻个温暖之地,等待朋友游毕高楼,齐齐跳上旅游车返回酒店冲凉睡觉。”在暖和的南亚遇上下午的阵雨,本是可喜的清凉,可惜他又病了。“躺在床上忽冷忽热,迷糊得死去活来;当病好之后,踏出旅馆大门,南洋的阳光射到眼前令我几乎站不稳脚步,第一个感想是,好想回家。”
好在,除了比较容易感冒之外,他也没别的大毛病,顶多就是鼻敏感;“当踏出北京机场,第一阵寒风吹进鼻孔,当开始打第一个喷嚏,我的鼻涕便没停止过往下流动。”偶尔拉拉肚子;“吃食是美好的,不美好的只是翌晨6点肚痛转醒,泻了两次,吐了一回。”噢,我差点忘了说,他的心灵也很娇嫩;“我有‘恐人症,怕人多,人数在30以上的空间便已让我胸口感到窒息,若在50以上,而且又是近距离接触,眼前影像即会飘闪不停,非得找地方坐下休息不可。”
马家辉在台大念本科时主修心理学,他说:“大学毕业时不是没曾想过当心理医生,但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不不不,你只适合做病人。”他这本游记有一个很应景但又颇不吉祥的书名,叫做《死在这里也不错》。
文弱书生马家辉虽胸怀壮志,尝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驰车疾奔,豪言:“香港有马,其名曰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可惜一离开驾座,这匹壮马就只剩下观赏价值了。看他写黄鹤楼最是有趣。
如今的黄鹤楼是1984年重建的仿古赝品,“有点似深圳翠亨村之类的港式茶楼。”我们的马博士不堪寒风折磨,这天患了感冒,就不和团友爬楼梯了。他趁着别人凑热闹的时候去了楼底下一个人烟稀少的景点——“黄鹤楼研究中心”。“所谓研究中心原来只是照片展览厅,几道墙上挂着大大小小黑白和彩照,从50年代开始,什么什么权贵高官来过,外交部长、国家总理、西方政要,原来是用名人效应来肯定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如果他当日不病,上了黄鹤楼,心情是会更好还是更坏呢?
马家辉讲究进入一个陌生城市的时机。“深夜不好,因为累了,城市累了,你也累了”;“下午更不好,因为城市太热闹了,红尘滚滚,你半途插入,根本没法替自己定位”。只有清晨,“早上之好在于从容二字,这本是生命里极难做到的一种姿势,你因坐了一程飞机而得,就算是奖赏吧”。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和许多立志当专业旅行家的人不同,马家辉不会对世界好奇宽容到放弃自己的地步。行旅于他,好比抽烟;十多年来老听他说戒烟,但没有一次戒得成,真正印证了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戒烟很容易,我戒过十几次了。”他究竟真的喜欢抽烟,还是只是受迫成瘾?是真爱旅行,还是无可奈何?离开“抽烟如做贼”的美国,他发现了伦敦的好,“原来肆无忌惮可以如此过瘾”。到了烟民王国,他又觉得“烟枪们分布各桌吞云吐雾
烟雾在暖气的笼罩下久久不去,隔眼望去,一张张男人的脸,眉头深锁,眼含怨怼”,不是个好地方。也许他还在寻找,一个真正死在这里也不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