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系列五)
2009-08-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于敬山少将(1919—1996)
于敬山,安徽濉溪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1919年生,1937年参加地方民众抗日组织,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从八年抗战到解放大西南,仅参加营团以上的战斗就有百余次,4次负伤,三等一级残废。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抗日战争时期,于敬山曾加入宿东抗日游击支队、湖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第二十二大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一营教导员等职,主要从事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1940年3月,时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营组织干事的于敬山奉命率两个连在沂河西岸阻击敌人,掩护支队机关转移,并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支队司令员梁兴初的高度赞扬。1940年冬,他所在部队进入山东滨海沭河新区,针对战斗频繁、新兵逃亡严重的现象,时任营教导员的于敬山系统地狠抓形势和任务教育,组织干部战士开展“一帮一”活动,很快稳定了部队情绪,并在反“扫荡”以及后来的拔除顽伪据点的战斗中多次立功,被八路军山东纵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党军骨干”胸章一枚。1944年除夕,驻守山东郯城北沂河以东的日伪军500余人出巢掠夺年关物资,滨河军区四团三营与敌交上了火。其中八连在朱村的战斗最为激烈,连长负伤,部队伤亡惨重。营教导员于敬山奉命率一营赶来支援,他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经过一个多小时巷战,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并将其赶出村子,替八连解了围。
解放战争时期,于敬山先后担任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师四团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四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45年10月,于敬山随部队由胶东乘船北上,进入辽西。11月20日以后,党中央决定东北部队让出中长路沿线及大城市,将主要力量迅速转向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给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时值严冬,东北地区天寒地冻,于敬山所在的部队未及休整和补充冬装,即冒着零下30℃的严寒进行转移,还不时与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交战,损失较大,原先占领的许多交通要道纷纷落入敌手,对此,部队战士感到胜利遥远,情绪悲观。针对这种情况,于敬山在行军途中和作战间隙,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形势和任务教育,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斗争策略的转变,树立长期作战和最终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和教育,部队很快克服了急躁情绪和速胜心理,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当部队转移到吉林双阳公主岭地区时,于敬山一边抓整训,一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还抽出兵力协助地方剿灭股匪。由于工作出色,于敬山被评为“全师甲等工作模范”。
1946年3月,东北战局形势突变,国民党扬言3个月内消灭共军,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由南向北,大举进犯我各根据地。于敬山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奉命在昌图以北地区阻击敌人。8月8日,敌军一支部队孤军深入,冒险突进到秃岭山,与后续部队相隔15公里,我二师四团抓住战机,立即分兵包围了秃岭山。但因地形不利,我军没有火炮,机枪又少,进攻受阻,反被敌强大火力压制在岭子周围的开阔地上,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如果不能迅速消灭敌人,让敌援兵逼近,我部将腹背受敌。关键时刻,时任团政治部主任的于敬山主动请命,带着警卫人员穿过两道火力封锁,来到二营阵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发现进攻路上地势平坦,没有任何隐身之处,冲锋的战士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伤亡惨重,便与营长商量决定,先派六连佯攻,撤出公路,让出口子,诱敌从公路突围南逃,然后聚歼。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见六连阵地被突破,纷纷冲下高地,涌上公路。这时,我二营官兵突然来一个反冲锋,与一、三营紧密配合,全线出击,将突围之敌全部消灭,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向国民党军队实施夏季攻势的第二阶段,围攻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吉林四平市,于敬山所在的二师四团担任由南向北突破的主攻任务。黄昏,在部队发起总攻时,团政治委员于敬山让团长、参谋长留在指挥所,自己则与副团长率突击营进入城内,靠前指挥。部队在突破外围防线时伤亡较大,进入市区后又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很快攻入敌核心守备区。但是当时天色已晚,看不清地形,敌人疯狂反扑,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当冲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于敬山不幸中弹负伤。后敌援军逼近,部队撤出四平。
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解放四平的战斗。时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的于敬山亲自率领第三三五团担负主攻任务。该团进攻工事距敌防线仅30米,未等炮兵完全破坏敌人的工事,步兵就如猛虎下山一般扑了上去,仅7分钟就突破了敌第一道防线。在于敬山的指挥下,全团按照“一个营打一条街”的战法稳步推进,经过23小时激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守军一个师,收复四平。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于敬山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和广西战役等,从东北打到雷州半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于敬山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第十师政治委员,三十八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委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等职,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回国,参与编写军委总政治部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
1996年10月,于敬山在北京病逝。
肖全夫少将(1916—2005)
肖全夫,安徽金寨人,原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1916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肖全夫参加红军后,历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队排长、通讯营参谋、无线电台译电员、红四方面军总部中央军委二局科员,经历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中三过雪山草地。1932年春的一天,他带领一个手枪班去皖西北道委送信,返回途中与反动民团顾敬之部遭遇,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所属以寡敌众,机智地脱离险境。战友们把他背进医院治疗,可他未等伤愈就要求出院,投入激烈的战斗,因此留下终身残疾。同年冬,在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途中,肖全夫背负沉重的电台设备随军行动,因水浸风吹和山岩碰刺,他的腿脚皲裂损伤,血迹斑斑。但他仍然坚持负重前进,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革命最终会胜利,只有跟着革命走才是出路!”
抗日战争初期,肖全夫先后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七大队八队指导员、十一队队长、高干科科长,抗大二分校第二大队大队长。1943年冬,他奔赴抗日前线,到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四区队担任副区队长、区队长。
1944年,肖全夫率四区队进行大小战斗71次,攻克了朱东庄、上庄、野庄、风家寨、崖头等据点,毙伤俘日伪军256人。1945年1月初,冀热辽军区成立,肖全夫任第十七军分区参谋长,率部粉碎了日伪向冀东根据地的“扫荡”。
5月下旬,肖全夫获悉日军“铁石”集团的“铁血部队”700余人奔袭乐亭县港北村、小营村一带,妄图消灭十七分区和地委机关。他立即调动部队多路阻击各处出援之敌,集中优势兵力伏击、聚歼奔袭之敌,全歼了这批敌军。8月中下旬,他率部先后攻歼唐山城东的塔头镇伪军500余人,在胡各庄伏击日军毙敌30多人,在帅甲河车站伏击日军列车歼敌500余人。
解放战争初期,肖全夫率分区武装参加了解放玉田、迁安、遵化等城镇的战斗,开辟了华北与东北的通道。其后,历任冀东军区第十三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师长、冀东军区独立第十一旅旅长。
1946年9月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冀东解放区。5日,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第一二一师一个加强连,孤军深入丰润县七树庄,策应国民党主力进攻。肖全夫闻讯后,即指挥该旅一部于当晚出其不意,一举突入村内,将敌加强连138人全部歼灭。中旬,独十一旅三十一团在唐山北一带设伏,歼灭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一五一旅团长以下300余人。10月底,肖全夫率十一旅远距离奔袭卢龙县石梯子、前所营、柏店子等敌据点,毙伤俘国民党军团长、副团长、团参谋长以及国民党县长及官兵1300余人。
1947年9月,肖全夫率部强行军到达五岭山一带,阻击由锦西、兴城出援之敌,激战2天,击溃敌军2个师,保证了第八纵队胜利歼敌第四十九军;接着率部破袭北宁铁路绥中至山海关段。破路时,遇敌铁甲车往来疯狂扫射。他亲赴现场,指挥各团工兵在铁路两端炸铁轨,逐渐缩小它的活动范围,最终将它降服,进而彻底破坏35公里的双轨铁路,攻占9个据点和6个车站,歼敌1300余人。10月下旬,二十五、二十六2个师主攻朝阳,歼敌3000余人。在辽沈战役的锦州城攻坚战中,二十六师歼敌5058人,缴获大量枪弹物资,并击落敌机1架。九纵给予二十六师七十六团、七十八团等单位通令嘉奖。随后,肖全夫率部参加围歼敌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并长途行军至营口封锁海口敌军退路,曾创造一昼夜奔进110余公里的奇迹。
1948年11月中旬,九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肖全夫任一三七师师长。22日,他率部作为东北野战军左路兵团的先头部队向平、津一带开进,切断敌人天津、唐山之间的海上退路,迅速攻占军粮城、新河军火库等要点,后又参加主攻天津的突击战斗。1949年1月底,他率部开赴河北霸县地区,执行改编傅作义部队的任务。9月间,率部参加了四野发起的衡宝战役,解放了衡阳。
新中国成立之初,肖全夫率一三七师开赴零陵地区执行剿匪任务,5个月共歼匪4000余人。12月,肖全夫升任四十六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
1952年6月以后,肖全夫历任四十六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乌鲁木齐军区(时为大军区)司令员等职。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作为板门店前线部队的代表,参加了在开城举行的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1969年3月,曾受命指挥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2005年2月,肖全夫在北京病逝。(肖良卿整理)
汪家道少将(1916—1992)
汪家道,安徽霍邱人,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16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0年春,不满14岁的汪家道就参加了红军,经历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曾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通讯排长,担负传达首长命令、送信、站岗、警卫、侦察并传递情报等项任务。
1932年6月中旬起,十余万敌军大举进攻皖西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军部率七十五师在霍邱城外围抵抗,与三面围攻之敌英勇战斗。汪家道奉命传令分散在英山、浠水等地打游击的部队迅速集结,日夜兼程赶往霍邱。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沿途山陡路滑,行走困难,汪家道带领通讯排的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疲惫和困难,两天多急行军200多公里,顺利完成传令任务。于7月11日回到霍邱城南五里拐子赶上大部队。经勇猛冲杀,红军突破敌军阵地,一度迫近南门。以后,虽经红军连日苦战,终因敌众我寡,霍邱城于7月12日黄昏失守。8月11日,七十五师在霍邱夏店击溃敌人3个团,接着在三元店、王店一带打击敌人。10月,鄂豫皖边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汪家道与红七十五师指战员们留下来打击、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后随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艰苦转战在鄂豫皖边区,经历大小战斗几十次。
1934年10月,汪家道参加红二十五军长征,先后担任军部交通队副队长、指导员。长征路上,汪家道时常率交通队化装行动,出没于敌占区,搜情报、捉“舌头”摸清敌情,使红军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堵,化险为夷。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改编为红十五军团,汪家道升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等,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汪家道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副营长,太行军区独立游击支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三旅八团副团长,八路军第二纵队教导第七旅副团长、团长,冀鲁豫五分区独立团团长,十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三次讨伐伪顽军石友三部战役、陆房战斗、卫东战役、百团大战、卫南战役和数十次反“扫荡”作战。
1944年秋,时任冀鲁豫五分区独立团团长的汪家道率部南下豫北平原,频繁破袭陇海和平汉铁路,不断打击日伪军。1945年春,参加了道清、南乐等战役后,进一步南下水东(新黄河以东)地区,艰苦转战,连战皆捷。他曾率部以猛虎掏心战术远程奔袭马集敌据点,消灭日军骑兵团一部100多人;以围点打援战术包围欧阳岗,伏击通许城援敌,歼日军近200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杞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5月,汪家道奉命率部西渡新黄河,开辟水西地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了5个县的抗日政权和地方武装,打通了八路军与新四军第四、五师的联系。8月起,他率部参加战略大反攻,收复国土3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00多万。
解放战争时期,汪家道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副旅长、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平汉路、陇海路、滑县、巨金鱼、豫北、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福州、衡宝和广东战役等。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准备突破敌黄河防线,大举南下。时任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的汪家道率部先行秘密渡河,成功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消灭敌军联勤总部,缴获大批物资,控制鄄城、郓城间黄河南岸一段河防阵地。30日夜,汪家道指挥独立一旅在戴庙、蔡家庄地区接应第一纵队顺利渡河,随后参加鲁西南战役。7月上旬,他率部配合第一纵队,首歼郓城守敌整编五十五师1.5万余人。刘伯承、邓小平特此通报全野战军,表彰独立一旅创造了单独攻坚和歼敌2个旅的先例。
1949年4月,时任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汪家道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从安庆以西强渡长江,经东流直插景德镇,而后突击浙赣线,先后攻占玉山、江山、广丰等城,切断了浙赣路,为取得渡江战役的全胜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汪家道历任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兼贵州兴仁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副军长、十六军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他曾率四十九师参加挺进大西南,解放了黔西安顺、兴仁等广大地区,拦腰斩断敌人所谓的大西南防线。1949年12月上旬,他率部向云南挺进,沿途打垮企图阻挠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起义的敌第八军、二十六军,并孤军进入昆明市接应卢汉起义,负责收编和治安保卫工作,很快安定了昆明地区的局面。
在黑龙江工作期间,他带领边防部队挖掘了我国最长的坑道,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国防工事,并且组织部队进行生产,屯垦戍边。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多次入侵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汪家道等指挥中国边防军和民兵英勇反击,连续作战,粉碎了苏军的多次入侵,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
1992年3月,汪家道在沈阳病逝。(江舒整理)
李发应少将(1915—2000)
李发应,安徽霍邱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15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发应在家乡参加红军后,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斗争,身经百战。1932年10月,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沿途突破几道封锁线,血战枣阳新集、土桥铺,徒涉丹江,两越秦岭,趟过冰冷的汉水,冒雪翻越大巴山,艰苦转战1500公里,后参与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1月30日,李发应随部队攻打四川南江。经过3天激战,于2月1日占领了南江县城。在战斗中,李发应的左小腿负了伤。2月12日,敌人集结38个团约6万人向川陕苏区发动“三路围攻”。红军于3月18日主动撤离南江县城。在部队快速转移中,时任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连长的李发应行走不便,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硬挺着向前走。渐渐地,他落在了队伍后面,终因身体虚弱,又饥又渴,再也走不动了。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红军首长带着十几个警卫员,从后面赶了上来,见他的腿上包着绷带,坐在路边,遂让警卫员解下一袋干粮递给他,并鼓励他说:“部队没有走远,你一定要坚持赶上。”他靠着这袋干粮,凭着坚强的毅力,硬是忍着剧痛追赶上部队。后来,李发应历任红三十一军党务委员会干事、红九十三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九十三师特派员,参加了反敌“六路围攻”的战斗等。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尽艰辛。
1936年11月,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奉命东移,在甘肃萌城、甜水堡阻击敌胡宗南第一师。自甘孜北上以来,部队5个月未休整,许多步枪仅有3发子弹。战士们以白刃战与敌搏斗,战斗十分激烈。激战中,李发应左手中弹负伤。当时红军医疗条件很差,没有麻药。手术时,李发应咬着牙,忍着剧烈的疼痛,硬是让医生用手术钳将子弹取了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李发应曾任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六团副政治委员、第九团代团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二旅九团团长等职。带领部队在晋西北的河曲、宁武、岢岚、五寨等地不断打击敌人,巩固、发展和建设晋西北根据地,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抗日政权,选调优秀干部组建武工队,打击日伪顽军。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晋西北守备战等战役、战斗。在百团大战中,李发应带领部队发动群众,破坏公路,炸毁桥梁,割断电话线,打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和通讯设施,使敌人陷于被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5年,在晋西北对敌春季攻势中,时任晋绥军区独二旅九团团长的李发应率部连打了几个胜仗。特别是在袭击日伪军重要据点洋河镇战斗中,歼敌4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毛毯、食品等物资,受到了一二○师师长贺龙的表扬,并奖励给他一支小巧玲珑的“勃朗宁”手枪。
解放战争时期,李发应先后担任绥蒙军区二分区骑兵旅三团团长、晋绥军区五分区四十二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七纵队十二旅二十七团政治委员,为边区自卫反击作战、保卫延安做出了贡献。
1948年,李发应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太原战役中,李发应任晋绥军区独七旅十九团政治委员,率团担负对太原城东要塞牛驼寨的主攻任务。攻击发起前,李发应对部队进行了战前教育和动员,鼓励指战员杀敌立功。经过激烈战斗,当晚部队即拿下牛驼寨,为解放太原扫清了障碍。
之后,李发应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扶郿战役。1949年8月3日,其所部解放了甘肃天水;8月中旬,进军青海,策应兰州战役。9月,李发应被任命为青海省军管会公安处长;10月,被任命为西北航空处政治委员。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空军司令部很快在留苏学习航空技术的干部中物色好了7所航校校长的人选,但一时没有十分合适的政治委员人选。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的“政委当家”思路,李发应等7人被从各野战军推荐的19名优秀政工干部中挑选出来,分别担任7所航校的政治委员。凭着丰富的基层、机关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政治工作品质,李发应成为设在沈阳的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一任政治委员。到任后,他与校长吕黎平工作配合默契,克服了初办时期的很多困难,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很快将航校组建并运转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担负起了飞行员的训练任务。
1951年4月,李发应调往长春,组建空军第八航校,并任校长。他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到教学组织及机务保障等方面都亲自过问,为新中国空军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任航校政委和校长的9年中,他先后培养出王海、林虎、赵宝桐等一大批空军高级指挥员和战斗英雄。这批飞行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10月,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吉林长春市组建空一军,李发应任副军长。1961年6月起,任空军昆明指挥所副主任、政治委员。昆明指挥所改为空五军后,任军政治委员。1982年10月离职休养。
2000年11月,李发应在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