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内当下都市电影的美学运用

2009-08-14苏珊珊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王家卫都市情感

苏珊珊

摘要:中国电影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路走来,记录者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形态,描摹了历史衍变之中人们对于“集体时代”的“集体回忆”。直至今日,随着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探索,不同创作者赋予当下时代的主观性情感表达,中国都市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都市电影更多地关注当下都市中普通人在所处时代中个体的生存境况和个体情感,立足表现“城市”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当代中国电影中取材城市生活的并不少,但大多以其为题材,并未表现时代精神本身,或缺乏现代性特征。真正关注城市本体或致力于描摹当下城市族群精神世界、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拍摄了《重庆森林》等影片的著名香港导演王家卫和包揽28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等数项大奖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导演许鞍华,还有国内一直致力于都市电影题材创作、拍摄过《开往春天的地铁》等影片的张一白导演。他们的影片虽风格迥异并都拥有其鲜明的个人化印记,三位导演都通过影片聚焦了城市精神与个体情感的本质,构筑了时代的铭文。

关键词:都市电影情感诉求造型元素

一、当下国内都市电影中的情感诉求

21世纪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城市文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中国城市本土文化已被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印记,并出现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并存的格局。而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也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各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极具本土特色的大都会形象。在王家卫的影片中,香港是一个被高度“符号化”、“象征化”的破碎都市形象,影片中描摹的城市人群大都边缘化并都保持着陌生与疏离的状态。德国著名思想家齐奥尔格·西美尔认为社会中的“职业角色”也成为理性人际关系中非个人的、特殊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在《重庆森林》中王家卫塑造的各种角色也正是表现隐藏于都市“职业角色”背后的个体情感——空虚及疏离的个人状态,渴望爱及被关怀的情感诉求。编号223的男警察正遭遇失恋却只能通过每天买一罐快过期的凤梨罐头来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相思;独来独往的女杀手从不摘掉假发和墨镜,一次任务失败后在酒吧邂逅了编号223并迎来了彼此内心短暂的温暖;快餐店女招待阿菲暗恋在附近值勤的警察阿武并偷其住所钥匙潜入其家去窥视他的日常隐私。“每天,你都会和许多人擦肩而过,他们可能会成为你的朋友或是知己。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和任何人擦肩而过的机会。”片中人物的旁白,恰恰描摹了当下都市人孤独、游离、怀疑、失语等异化特质的象征。王家卫的都市电影受到相当数量观众的推崇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王家卫善于对当下城市族群心理洞察与描摹,表现现代都市的精神内核。

相比较之下,《天水围的日与夜》则展示了两个底层家庭的日常起居、家长里短,但实际上,这些市井影像背后仍然包含着许鞍华对香港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经济的飞跃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变得日渐疏远。齐奥尔格·西美尔将城市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个性、理智至上、缺乏激情、矜持保留、傲慢冷漠、专门化和隔离。大都市的人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以及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的事件,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人会采取“分隔”和“对象化”,所谓“分隔”就是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划分为若干离散的部分;“对象化”就是通过把人作为一个集体概念(例如职业)来对待,而对事件和人们做出反应,通常反映是无感情的,在迅速成长的城市环境。提供了产生这种社会心理过程的机制。影片中表现贵姐一家琐碎的生活片段即是复原其生活的本身,如表现她的超市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且熟练地搬运货物、称量计重。或有数个重复镜头表现她与儿子坐在桌前默默吃饭。几乎每个生活在都市中的成年人都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影片中的贵姐既是母亲、女儿、姐姐,又是超市工作人员、独居阿婆梁欢的朋友。影片中从家安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外婆,祖孙的一段对话让我们得知贵姐十四岁就离家外出做工,依靠辛勤劳动供弟弟读书成长。在弟弟们出人头地之后,贵姐并没有向他们索取回报,而是一如往常地过着辛劳简朴的生活。影片突然插入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纱厂女工的旧照片,为人们展示出千千万万个与贵姐一样的香港普通劳动妇女。正是广大普通的劳动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默默无闻地为香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香港“勤劳、进取、乐观”的城市精神做了最生动的描摹。

影片在很多细节上拿捏得恰倒好处,如贵姐早晨要求儿子一起下去吃早餐,遭到儿子的拒绝,当儿子起床后看到贵姐坐在桌前吃早点觉得奇怪,便问母亲:不是说下去吃早餐?母亲回答:一个人傻乎乎有什么好吃的。这样一句极平凡的话语正表现出西美尔对于城市人群疏离、理性、矜持保留等的心理概括。家庭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获缺的单位,也是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当下却面临各种矛盾与挑战,如影片中家安在参加暑假的教会课程,课程是关于“爱恨家庭”主题。同学阿基则表现了对母亲的仇视,当老师建议他应该坐下来和母亲好好谈谈的时候,他表示母亲不是去上班就是去打麻将,根本没有时间接近母亲。这一细节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下家庭中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与子女情感疏离的状况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的最普遍情感问题。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脆弱的纽带关系中。家庭、爱情、亲情、友谊、同事等等构成社会契约的城市因素,却往往不堪一击。

二、当下国内都市电影中造型元素的运用

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群体的家园所在,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社区。每个城市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因此每个人类个体与城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构筑了城市,城市也造就了人。《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如其名,三个并行的故事交叉地发生在“地铁”这一空间当中,“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交通工具,也是承载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每天不计其数的城市人奔走于地上与地下,迈着急促的步伐,乘坐地铁投奔不同的目的地,尤其“地铁”也成为影片中像小慧和建斌这样为了梦想毕业来到大城市的“新城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年纪轻轻,奔走在生存线上,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挣扎。他们享受地铁这个现代化、封闭空间带给他们的一种精神慰藉。建斌失业,为了逃避对小慧承认这样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他选择每天在地铁中消磨时光,地铁带给建斌的是安全感——省钱、没有干扰、自由自在,每天陪伴在身边的是不同的陌生人。地铁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封闭性及压抑性,上下班高峰时期,大城市的地铁几乎如沙丁鱼罐头般的拥挤。个体之间的距离几乎“亲密无间”的,但在狭小的地铁空间内,疲惫与淡漠却是城市人最显著的心理状态。城市居住者在城市集中居住生活

中,却倾向于精神上的分散。城市大大压缩了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却又在无形之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情在城市中也变得不再垂手可得,生存权始终是爱情的基础,建斌的失业使他和小慧七年的感情面临巨大困境,从彼此之间的相互猜疑到后来的灰心绝望。当小慧坐在空荡的地铁车厢里,对面的孩子向她吹起轻盈的泡泡,她早已泪流满面。大都市的生活是每个“新城市人”所向往的情感归宿。但“都市梦”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就如同透明的泡泡美丽梦幻,总是会破灭。影片所营造出的画面唯美,构图方式带有结构主义美学意味,影片风格带着布尔乔亚式的小资情调——具有现代风格的居所、西餐厅、咖啡馆等,无论是频繁使用的运动镜头还是华丽的色彩基调,与影片本身所表达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反讽。这班“开往春天的地铁”其实只是都市人内心的臆想。“地铁”作为一个都市元素被张一白导演运用得几近极致。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说:“城市的街道上,有我们的爱。”电影《重庆森林》中,两段爱情似乎都发生在城市的街道上,王家卫把两段看似平行的故事安排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一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外卖店、24小时便利店、市井街道,这些与都市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影片表现的是一群被高度象征化的城市时代病候症。王家卫导演的都市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面对自己熟悉的香港,善于挖掘城市灵魂与都市族群的个体情感。

影片开端处升格镜头的运用,女杀手与男警察阿武穿梭于香港闹市中的重庆大厦,画面强烈的拖尾效果使人物与空间感都处于失真状态之中,晃动感强烈的跟拍镜头、画面浓烈厚重的色彩基调更像是为观众营造的一场具有“都市情结”的离奇梦境,真假难辩、化实为虚。影象表达方式无不透露出现代人内心的流离失所及混乱彷徨的心理状态。不管是疾走于闹市的女杀手、从陌生人中寻求寄托的男警察223,还是神经质般暗恋男警察的阿菲都是都市时代病候症结心理特质的典型,他们在影片中被高度夸张化和符号化,正如导演冠以两个男警察的名字是他们社会身份的代码:编号223与编号633,数字象征着理性、无情感介入,个体在社会上角色的被认同即来自这些机械化的数字编号——身份证编号、工号、学号等。王家卫对于数字独特运用体现在影片的多处,如男警察阿武的独白:“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了另一个男人。”这种蕴涵独特意味的表述方式,成为导演对都市人群情感外化的独特诠释。

三位导演用他们各自不同风格的都市电影作品,呈现了当下国内都市生活的图景及个体情感所面临的时代困惑。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现代人衡量幸福指数体系庞大而复杂,看似发达的评判使得人们在事实上陷入了自己设定的陷阱之中。人们永无止境地对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心理上的不满足感,这正是人们痛苦的来源,影片无不表达了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思想,甚至在影片中都带了些许浪漫主义及理想主义的色彩,开放式的结尾都留下了一条温情的尾巴。创作者利用其独特的影像方式建立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史,正如《天水围的日与夜》在影片结束之时家安与母亲、阿婆一起过中秋的画面掠过,画面插入了早年香港中秋在广场集体庆祝的照片,画外音响起了怀旧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歌曲。正如罗波特·休斯所说: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都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猜你喜欢

王家卫都市情感
情感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台上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