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美术学科调研报告

2009-08-14朱小林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术课模块美术

朱小林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湖南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美术学科实验的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对策。为省教育厅下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作规划和决策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9年3月17日至4月17日,组织对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学科实验情况进行抽样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根据省教育厅对本次调研的统一安排,我们以长沙、娄底、衡阳、张家界四个地市为调研样本地区,每一地区以省级示范高中、城市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为样本校(详见下表),采取听汇报、座谈、听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对高中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验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调研。调查中,听取了四个地市教育局主管副局长关于本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情况的汇报;与各市教育局相关人员、校长代表、教研员座谈交流;听样本校美术课13节;回收教师问卷31份;与美术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16次,参与教师50余人。

二、新变化、新成绩

(一)教师观念、角色发生明显变化,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调研时,无论是问卷还是与教师座谈或课堂观察,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变化。

首先,教师的观念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观变了,课程观变了,教学观变了。就课程观而言,一些美术教师开始思考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认为高中美术课不再只是让学生欣赏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和美术流派;而是以美术为载体和手段,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自我,使学生以形成美术素养为基本出发点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甚至通过一些“下马观花”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能使一部份学生形成对美术的终身兴趣。就教学观而言,教师开始以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美术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实验教师的口头禅。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来确定,有的教师甚至和学生一起商量。就学生观而言,教师们不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能了解学生的时代特征、年龄特点、学科基础和生活经验。

其次,教师的角色变了。实验教师逐步显示出如下特征: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时候,能征询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引导。有一位农村高中教师在教绘画模块中的静物写生内容时,教师在简单地讲述观察与作画方法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东西来画,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则在行间辅导,针对性很强,学习效果好。

再次,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新的要求,美术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画几笔画,看几幅作品,而是通过多模块选修,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此,美术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我省大多数美术教师能基本胜任两个模块的教学。

(二)高中美术教师队伍较为稳定,数量上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12所样本校的情况调查和与美术学科教师代表座谈,我们发现,除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目前只有一名美术教师外,其他学校至少有两名以上的高中美术教师,有的学校有五名美术教师,个别以艺术为特色的学校甚至有10多位美术教师。按目前各学校的班级数量和开课情况来看,美术教师人数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当然,如果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标选课开课要求,还存在差距,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只带“美术高考专业班”,不从事美术课程教学)高中美术教师均为“科班出身”的专职美术教师,工作状况较为稳定。

(三)参与培训情况良好

根据抽样调查情况统计,在问卷和交流的50位教师中,参加市级以上课程培训3次或3次以上的有8名,参加2次的有12名,参加1次的有8人,只有2人未参加培训。可以看出美术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好的,说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对培训活动很重视,同时也说明培训很重要,对教师有吸引力。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参与培训受益匪浅,主要表现在: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②开阔视野,学习经验;③解困答疑。明确方向;④获取资源,操作便利。本次调研中几堂好课的执教者,如望城县一中的谭老师、衡东县一中的文老师、张家界市一中的王老师都说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培训,在问卷中,大部分教师普遍建议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

(四)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活跃

绝大部分学校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成立了艺术教研组、美术教研组,由教导处或学生处兼管,有分管副校长。能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且能经常化、制度化。在调查的28所学校中,1~2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19所,占68%;每月开展一次的有6所,占21%;每学期开展1~2次的有3所,占11%;完全未开展教研的学校没有。美术学科教研活动重视教研组长的作用,在做好教师个体备课、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究。校本教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集体备课、问题反题、话题研讨、听课评课等等,有的学校甚至请专家来校讲座、交流。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解决,仅靠教师个人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凑效的。因此,校本教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具体到某个学校,由于美术教师人数较少,交流面较窄,难免影响实效,所以在长沙等地区开展了片区教研活动,依靠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分组辐射相邻学校,开展校本专题研讨活动。还有一些来自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师自发组织,通过网络,利用休息时间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五)美术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变化之一: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和选择性特征。本次调研所听的13节课中,美术鉴赏课4节、绘画课5节、书法课1节、设计课1节、摄影摄像课1节、工艺课1节,相比过去高中美术课只开设美术欣赏课而言,教学内容显然更加多样化,并具选择性,而且不同教师在教同一模块时,能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基础、学生需要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对集中的学习单元,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下马观花”策略,如同样本市开设绘画模块,衡东县五中以漫画教学为主,双峰县七中以素描教学为主,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以国画教学为主要内容。

变化之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一言堂”的情况少了,“大家谈”的景象多了;老师直接讲观点或结论的情况少了。学生思考、辩论、交流、发表看法的机会多了;课堂上教师往往提出一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研究。并能多角度展开讨论,既知道了“是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还谈到“还可以怎么

样”、“我个人觉得怎么样”……在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如衡东县一中文双凤老师执教的《走进创想》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紧紧围绕“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创想的”这一主题从想象的意义、想象与创造、艺术家的创想、想象创造的条件等方面展开学习,并以《蒙娜丽莎》为蓝本,使学习进行再创造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变化之三:学生参与性更强了,课堂氛围更活跃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境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更高了,特别是所到的几所农村高中,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没有打瞌睡、做别的作业等现象,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还在画画。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

变化之四:教师资源意识增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多了。一些教师不再只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结合本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校园的一草一木、学生的生活情景,都能成为美术课上的好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美术教学更直观,信息量更大。

变化之五: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①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②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i③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④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⑤美术的视野更开阔了,审美意识增强了。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问题之一:未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美术课

从与样本校和其他校老师的交流中发现,能按国家要求开足54课时的学校不到四分之一,一半以上学校开设36个课时的美术课,还有四分之一的学校整个高中阶段只有18节或9节美术课,完全没有开课的学校暂时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多模块、选修这一理念的学校极少,从模块开设看,大多数学校虽然都开设2—3个模块,但每个学期基本就只开设一个模块,不存在学生自主选择。

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艺术(音乐、美术)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往往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显著的成果,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依然存在“小三门”的思想,仅把美术课当作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压力的调节剂,认为可有可无。有的校长戏称美术课为“良心课程”。

其次迫于高考压力。美术课只好“让路”。在调研座谈时。一些校长反映,一些高考科目如数学。英语内容太多,课时太紧,为保证这些高考科目的教学任务完成,只好挤占美术等非高考科目的课时。

再次,考核、监管、评价不到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上,没有具体的艺术教育评价指标,检查督导未抓落实,导致一些学校认为美术课开与不开、开多开少一个样,一些作为龙头的名校至今美术课尚未开足,其辐射效应可想而知。有一些学校本打算本期不开美术课了,后来听说学业水平考试中美术学科要进行考查,才又开课。

最后,学分认定流于形式。按照国家要求,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应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美术学科有3个必修学分,要求选择2—3个模块修习54个课时。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学校只开设36个课时或18个课时,选修一个模块,这样最多只能记1—2个学分,所差学分存在由学校集体送分的可能,少数学校认定做得好的学校在每个模块学完之后还有一次考查或测试,更多学校的教师反映3个美术学分如何认定自己一无所知,学校根本没有让任课教师负责。

产生的原因:

由于美术课开课不足,学生没办法获得必需的学分,但又迫于学业毕业的压力,学校只好采取“集体送学分”的方式。由于高考压力和认识上的偏差,学校虽然开了美术课,但学生“上甲课做乙事”,美术学习效果不佳,学校怕在学分认定上严格操作后学生拿不到必需的学分影响毕业。还有一部分美术教师非常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对美术学习要求较高,如果完全由美术教师进行学分认定,学校怕那些平时美术学习表现不好的学生“吃亏”,只好“包办”,即由教导处的人员或班主任给予学分认定。

问题之三:美术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①一部分教师完全不按教材上课。或只上教材上的少部分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很强,没有从课程的角度思考学习的意义,只是单纯考虑简便易行,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②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模仿”、“满堂灌”、“放羊式”的教学现象在听课中能时不时地见到: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方法导致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试想,学生不明白学习美术的意义在哪里,怎么会对美术感兴趣呢?④讲课不通俗易懂,学生难以理解,有的教学出现知识性错误,有的教师观点很偏激,还要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表演,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可接受性。

产生的原因:

一是教师对美术课程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还停留在认为美术课就是简单地教学生看几幅作品、画几笔画的认识层面上。二是教师对自身工作重视不够,参与课改研究与实验的热情不高,态度未端正,认为美术课反正不高考,学校又不太重视,于是“破罐子破摔”或“得过且过”。三是教师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由于传统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模式的原因,些美术教师往往重技能,轻理论;学科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能满足新课程多模块教学需求,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过去长期从事美术专业生的培训工作,而没有参与课程教学,现在一下子担任课程教学感到很吃力。四是教学资源不足与设备设施缺乏,有的学校无多媒体、挂图,还是一支粉笔进教室。五是学生高考科目压力大,作业多,在美术课中抓紧时间完成其他课的作业,不带教材和工具材料。六是美术教学质量缺乏评估检测指标,美术教育质量上级没有考核,学校无要求,所以教师就无所谓。

问题之四: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调研中,教师们普遍反映美术教学资源匮乏。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手中只有教科书,有些教师连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其他课件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就更少了,而新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广,信息量很大,缺少资源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较大压力,有时为了找一张图片需要花大量时间,有时还找不着,找到了还不清晰。

产生的原因:

教研部门和教材出版部门研制开发的教学资源太少,目前开发的一部分资源有的不成系统,有的不好操作。同时,资料的征订选购渠道不畅通,一部分教师得不到资源信息,有的教师看中了好的资源(资料),学校又不肯花钱购买。当然也存在有的学校有了资源,但教师没有好好利用。还有的教师自主开发资源意识和能力不强。

问题之五: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绝大部分学校美术课都是在普通教室上课,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多媒体设施都没有,甚至有的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进课堂。所听的5堂绘画课没有一节课是在美术教室上的,据了解,这些学校都是有专门美术教室的,但那只能留给高考美术专业培训的“美术精英”们享用。而且操作起来也很麻烦,况且班级人数多不

便管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有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美术教师四年都没有外出学习观摩一回,有的农村高中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没有机会外出学习观摩。

产生的原因:

学校领导对美术学科的价值认识不足,投入之后又不能短期内看到“效益”,何况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硬性的规定,所以不愿意对美术学科投入。有的学校的确在经费上存在困难,连图书馆、实验室都照顾不过来,更何况美术课呢?在少数学校由于教师的“不作为”或“少作为”导致场地设施闲置。学校把原有的设备场地改做他用。

问题之六:美术教师待遇低

美术教师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结构工资等方面不能和“主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尤其在结构工资方面相差很大。

产生的原因:

结构工资方案中课时系数相差太大,有的学校语文课系数为1.3,美术课只有0.7,也就是说两堂美术课才相当于一节语文课美术教师的工作,如宣传工作、辅导兴趣小组活动等未折算成课时或折算太少。由于学校美术教师人数相对足够,而开课不足,导致人均工作量不满。由于美术学科对学校的贡献相对不突显,美术教师的工作很难量化考核,所以在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往后站”。

四、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艺术教育监督与评估

对于像美术这样的非高考科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特别是对课程开设、设施设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出台一些规定性文件,并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对于那些不按政策要求的学校,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抓主要问题,首先从抓开课率八手,比如对于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未按国家课程要求开课的应予以摘牌。同时,严格学分认定,建议以教师为主要负责人进行学分认定,真正落实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美术考查指导纲要,以保障美术课不仅要开课,还要开足、开好。

(二)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1、继续组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一方面,省、市两级可组织骨干教师的高级研修班,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学员回校后能在教学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扩大培训面,针对那些未参加培训的教师,特别是农村高中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培训工作应做到点面结合,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

2、多途径完善符合模块教学要求的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一是调整集中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在内容上侧重于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采取分期分批的方式,用相对较长一点的时间,就教师不熟悉或较陌生的模块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该模块的体系结构、基础知识、教法解析、重点难点、作品赏析等。二是脱产进修,有条件的学校可分批选送教师到高师美术院校继续深造,进行专业上的“查漏补缺”。三是继续开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内不同专业基础的教师可相互指导,也可请校外专家来校讲课。四是各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求,加强自主学习。

(三)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省教育厅明确各普通高中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并在财政上给予一定支持,定期检查专项经费的投入使用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新课改背景下各类高中学校艺术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标准,并进行一次全省范围内的达标验收,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议成立新课程学科实验学校,各实验学校可以就各模块如何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也可以就新课改中的某些难点问题分学校进行专题实验与研究,在取得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展示、交流、研讨,使之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2、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研究选课策略、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习评价、方法手段等内容。比如有的学校根据模块学习的特点,在课时安排上与音乐课单双周轮流开课,一次美术课两节课连上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3、各市、县教研部门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讲座、研讨、竞赛等活动,形成良好教研氛围,并研究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4、在教材选用上。应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尽快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可灵活使用的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文学资料库。

猜你喜欢

美术课模块美术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美术篇
美术课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找蜡笔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