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一种有声的思念
2009-08-14方岩
方 岩
一个人抱怨某个人或某件事,并不表示他/她真的讨厌或想放弃,爱情也罢,事业也罢。抱怨既是释放压力和不满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一个女人在异性朋友面前抱怨她的丈夫或男友,千万不要以为她一定想与他分手,相反,她只是在表达一种追求更好情感关系的愿望。她之所以背着“那个男人抱怨,自然是因为“爱恨交加”——因为“爱”,所以在乎他的自尊;因为“恨”,所以必须到处宣扬他的“恶行”。
可能成为你朋友(同性或异性)的人有两种,一是欣赏你的人,二是抱怨你的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在乎”。最不可能成为朋友的,是那种从不谈及或用一种极其客观的语气谈及你的人,因为他/她根本就不在乎你。
父母最喜欢的孩子,可能是经常夸赞的;而内心最在乎的,却是他们经常抱怨的。
如果想要婚姻稳定,不妨适当抱怨,因为抱怨清除了“情感垃圾”,让男女关系变得更清彻;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尽量压抑抱怨,因为所有的报怨都将成为阻碍你升迁的“呈堂证供”。
在职场中,对领导、同事和工资抱怨最多的人(阶段),恰恰是最不可能离职的人(阶段)。因为他,她在抱怨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从而相当大程度上减轻了离职的冲动。婚姻的道理同样如此。
一个经常抱怨的员工如果突然变得沉默,可能是决定辞职;一个经常抱怨的情侣突然变成哑巴,八成是对这段感情几近绝望。
我们所为之抱怨的事物,通常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我们认为最不可思议的观点,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人生。对一些看似新奇的言论,不要着急反对。
人们的观点和言行改变,通常不在抱怨之前,而是在抱怨之后,因为抱怨搬走了带有敌对情绪的“心理块垒”,使改变失去障碍。顽固的人很少抱怨,喜欢抱怨的,通常是那些最容易接受别人意见并迅速改变的人。抱怨是一个人接受别人的一种“情绪成本”,却经常被抱怨方误读为一种“反对”或“敌意”。
我们此生最爱的那个人,可能不是给他/她甜言蜜语最多的那个人,而是抱怨最多的那个人。
一个男人不在朋友面前抱怨自己的妻子,有可能是最爱;一个女人不在朋友面前抱怨自己的丈夫,有可能是不爱。
抱怨是对情感缺憾的一种补偿——因为不能指望那个人的主动“献媚”,只好用一种带有激烈情绪的言语自我安慰。
某种意义上,男女之间的抱怨是思念的变异,或者说一种“有声的思念”。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外人面前郑重其事地表达对爱人的思念,该是一件多么丢脸和伤自尊的事!抱怨则要“冠冕堂皇”得多,一方面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又以一种维系自尊的方式让“被思念者”顺利地成为自己的谈资。虽然抱怨与思念的方式不同,但它们在当事人心中所引起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安慰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