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样是老人

2009-08-14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木乃伊澳洲房屋

蔡 成

有个老人跟谁都没打招呼,睡梦中悄悄去了天堂。一年过去,他躺在床上的干尸才曝光。这是澳大利亚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

另一位老人幸运些,同样偷偷摸摸死在公寓,仅过半年,风干的尸体就不再寂寞地独守空房,而是被搬去了热热闹闹的墓地。是邻居帮了大忙。他家信箱里的水电费单据和广告信函长期无人清理,散落一地,愤愤不平的邻居请来警察,门打开,看到仙逝已久的他。这则新闻也来自澳洲报纸。

古埃及法老的尸体要制成木乃伊,先得掏空肚子里的心肝肠肺等杂七杂八,再塞入名贵香料。一句话,木乃伊的成本非常高。不声不响死在公寓,不费吹灰之力就变成了形同木乃伊的干尸,死者无言,不知自己获此“殊荣”是有福抑或无福。我以旁观者身份,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得结论二:一则说明澳洲少有豆腐渣建筑,质量过硬。你瞧人死后长达半年一载,严丝合缝的门窗愣是保守了秘密,没将“小道消息”放出去;其次,也深刻证明上帝没有额外照顾澳洲这个岛国,温暖湿润的好天气与澳洲无缘,却让干旱燥热主导了澳洲气候。

但澳洲选民们才不管建筑质量和偶尔会出现木乃伊的自然气候条件,他们忒生气,责怪房屋署占着茅坑不拉屎,要求他们趁早滚蛋。依有关法律法规,房屋署有责任隔三差五去寡居的老人家探访。让孤零零的老人死去半年或一年,竞毫不知晓,选民们一口咬定房屋署严重渎职。

房屋署大声叫屈。去孤寡老人家定期探访这确实是白纸黑字的条文,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因为同样是铁板钉钉的法律,任何人不得私闯民宅。许多老人讨厌别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因此拒绝房屋署上门拜访,拒绝接听房屋署打来的问候电话。甚至房屋署派人来了也不开门,把人家晾在外头不搭理。房屋署辩白后强烈呼吁,请人民群众提高警惕,时刻注意身边的孤寡邻居的生死。

相对于澳大利亚的这两个老人,我的老家,湖南益阳金盆桥村的四老倌就走运多了。

四老倌50多岁就成了无儿无女无妻的寡人,享五保户之福多年。死到临头时,全村老少全出动。年龄相近的老者每天轮班去陪他打牌(四老倌在病床上听牌,其他人实战),或自带茶去瞎聊;年少者则拎着鸡蛋奶粉之类去亲切慰问,年少者还自发轮班给他做饭、喂食。四老倌终于挥手拜拜了,在众多依依不舍的眼神下,他打了人生最后一个长长的哈欠,闭目而逝。死后,村人们自组锣鼓队,热闹喧天中将四老倌葬于乡土之滨。

澳大利亚是发育比较成熟的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福利制度相当完善。澳洲的老人,活到七老八十,还不想退休,愿坚持上班,政府不干涉;想回家颐养天年,政府照样热烈欢迎。看病不要钱,乘坐公共交通、参观游览,可免费或半票……这些都是老人可享的福利。其实不独老人,因福利制度完善,所有澳洲人只要按法律条文老老实实生活,日子可过得四平八稳,无衣食住行之忧。但,借用来澳洲帮我带孩子的母亲总结近一年的澳洲生活经验,说哪怕读书、医疗等等澳洲政府全帮百姓埋单,可她一点都不喜欢澳洲,因为这个富裕的岛国缺乏丰富的人间烟火味。

澳洲老人极少与成年后的儿女同住一处,孤零零一个老人坐台阶上做日光浴,或拄拐杖散步,属典型的行动不便了还坚持自驾车去商场购物,以上情形我在澳洲常见。而这些绝对不是我那做60多年乡土农妇的母亲所羡慕的,她十分同情澳洲的老人,认为他们过得太凄凉了。

老之将至,能眼见得儿孙满堂,能与儿女相聚欢,才是一个老人的幸福晚年,这是我母亲的论调。她的发言代表了几乎全中国老人的观点。母亲还用土话总结,我用文字替她归纳——送温暖,对老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情感上的;人之将死,塞狠狠的一大砣金子也只是臭钱而已,远不及远亲近邻的一个微笑和一声问候;人死灯灭,死者本一无所知,但葬礼轰轰烈烈热闹喧天才算是死得酣畅,快哉快哉;如果像澳洲老人这样悄然死在独屋,长时间都无人过问,简直不如家畜死得安逸。

偶尔与移民澳洲的中国人聊,说起生死大事。听得最多的,是说希望现在活在澳洲,老后死在中国。原因:中国连柴米油盐都“毒”起来了,生活的安全感也忒低了电;但澳洲过老人生活,孤单寂寞,感受不到生活的温暖,生命的热度,所以还是叶落归根打道回中国最妙。

想得美!活在澳洲,死在中国,简直要把地球上最美的事全独吞了。

想想,澳洲人生孩子,政府发奖金几千大洋,合人民币数万;往后,孩子每周有生活补助金,一直发到成年;澳人人学、就医等等,一律免费……老后,政府养老金源源不断送到阁下眼前。这样一来。澳人这一辈子,衣食父母俨然是国家。一个家庭没有了抚养和赡养这两项义务和职责,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也就随之淡薄太多了。这,也许就是出现澳洲老人死后一年半载尸体成木乃伊也无人知晓这类怪事的重要原因吧。

我母亲说,住在中国老家的乡下,衣食住行都不够方便,但每天能见到左邻右舍的笑脸,能听到呼儿弄女的声音,逢年过节能感受到合家团圆的欢喜……这样的日子才带劲,这才叫活得有滋有味。

有两位老人以实际行动,深刻证明了我母亲的这番言论。

我的朋友刘一权,刚刚掏大价钱为父母办了“随迁”移民,父母兴冲冲下飞机一个月不到,就坚决地卷起铺盖回中国去了。两老唯一的儿子在澳洲,而他们却唯有在中国才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那些沾亲带故的亲属,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让两老每天都能感受到真真切切的人间温情。

猜你喜欢

木乃伊澳洲房屋
木乃伊做CT
会建造房屋的石蚕
动物“萌主”在澳洲
房屋漏水后的“奇观”,实属罕见
阿汤哥《新木乃伊》开启“黑暗宇宙”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澳洲的艺术空间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消失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