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莎的崇高和宽广

2009-08-13林春曹

江苏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伊顿师生校园

林春曹

高耸的尖塔,古老的城堡,

闪光的皇冠镶嵌在绿毯之上。

如此执著科学的灵光,

亨利的英魂哺育众芳。

呵,她是祖国菁华的荟萃,

他是温莎的崇高和宽广。

丛林、绿草环绕我们身旁,

鲜花、嫩叶对我们歌唱。

伫立在高高的托马斯像前,

脚下银色的小路在延长。

——伊顿公学校歌

这首传唱了几个世纪的伊顿公学校歌,至今还在古老的伊顿校园中唱响着,一代代伊顿学子就是从这里开始人生的起航。他们中有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著名诗人雪莱、拜伦,小说家与讽刺散文家乔治·奥威尔,还有20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

走进伊顿校园,使你有置身古堡之感觉。校园中有不同年代的建筑,围成了一个个四合院,沿袭着浓厚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统。它没有围墙,不豪华,不壮观,在古老的建筑和磨得发光的讲台前。我们感受到了这所学校文化价值的厚重。走进伊顿校园,就好像走进了一部英国教育历史之中,鲜活而沉甸甸的。

一、伊顿的人格特质

伊顿的学生有一种人格特质,人们习惯将其概括为“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这是每一个进入伊顿的男孩(伊顿是一所男校)在13到18岁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本人格素养,这也是伊顿人引以为豪的10种经典品格。

让我们来试着解读一下其中的“独立”与“个性”两种特质:

“独立”在伊顿精神中居于首位。是伊顿人所特别强调的。进入伊顿的男孩,差不多个个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在伊顿,谁也不能再依靠它享有特权。进入伊顿的第一年,学习如何独立生活是主课。而这一年打下的独立生活基础,不仅有利于在伊顿就学的5年。而且将惠及他们的一生。伊顿公学目前有在校生1300多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卧室和自修室,里面摆放着电视、沙发、写字台等家具,并且可以在舍监的允许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布置。卧室和自修室均属于私人领域,学生们常在这里招待朋友或独自安静思考。这是伊顿学生独立的生活空间。此外,我们在伊顿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向周围的人,尤其是向年长者表明自己的独立的要求,并表现出全新的成熟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代劳或指点。这是伊顿学生思想意识的独立。伊顿人坚信只有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独立的学生,将来才能独立地进入社会,赢得属于自己未来独立的发展空间。“独立”品格成为伊顿人的第一人格特质。

伊顿学生的“个性”,是建立在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自信基础上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从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具有独特品位,到选择与自己性情相投的朋友,再到向别人展示个人特长等,都充满着个性。课堂上回答问题,小到造句,大到国际政治问题,都要有创见。学校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打造不同的个体,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历都应该是他个人的经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凸显自己的个性品质。在伊顿公学里,还有无数的学会、协会、俱乐部和文化活动,更是为每个学生表现特长、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伊顿外立强项,内赏个性的办学特色,从德智体多方面发展,培养多元专业人才,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张扬个性差异。

那么,为什么伊顿的学生会拥有这样的特质呢?这恐怕要从伊顿公学的办学机制上来作些探究。

二、伊顿的办学机制

1,教师:有学术,有爱心,有特长

伊顿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其中也不乏牛津剑桥大学的校友。他们不光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宽广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2005年夏,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先生来华参加学术交流,其间有人问及他对教师的选择,或者说伊顿公学对教师的录用条件。托尼校长的回答是:伊顿公学在选择教师时,第一不管其国籍,第二不管其年龄,第三也不受资质的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老师要关爱学生。具体体现在,每周要能上24课时的课程,每周要有一个晚上到学生宿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教师本人至少还要有一门以上的特长。假如一位老师只能教书,而不能干别的事情,这样我们一般不会要,我们要求老师除了能教课,也可以教足球或者其他。的确如此,只有有特长的教师,才能引导好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伊顿公学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有学术、有爱心、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才培养出一代代具有鲜明人格特质的精英学子。

2,学生:分班学,更自信,扬个性

伊顿公学的教学实行分班制,将一些科目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分为14个层级,按学生不同科目的不同学业水平分别进行学习。与传统的分班不同,一个孩子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如进入第1班的学生,证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分和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因此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对学生而言,不会因为被划入“低班”而自暴自弃,因为一个学生这科在14班,而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间的差异,正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产生的是“向自己看齐”,让自己“全面优秀”的动力。这就可以把竞争的对手由同学转变为自己,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对自己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千秋,你是“数学天才”,我是“文学博士”。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互相尊重和友谊。此外,学校每年进行的伊顿考核,让每个班级前几名的学生有机会升人更高班级。而每次提升班级,学生都得到更上一层楼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伊顿的分班制,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对孩子不同个性和才能的理解与关照,以及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的疏导和帮助,并且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助孩子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分班学习,让伊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个性飞扬。

3,课程:独特性,多样性,选择性

伊顿公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和国家统一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伊顿公学在早年只设有神学和文法课程,后来慢慢加入了自然科学。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门类齐全的顶级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设计、艺术和艺术史、生物、化学、戏剧、经济学、技术设计、英语文学、法语、希腊语、历史、意大利语、拉丁语、数学、高等数学、音乐、物理、服装设计、俄语、西班牙语等。此外,学校还特意开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课程:如体育,学生们必须参加包括马球、赛艇、击剑、柔道在内的30多种运动,也有一些是伊顿特有的,像“五人游戏”、“田野游戏”等;音乐方面,这里开设了10多种乐器课,并重金礼聘名师任教;

还有戏剧、绘画、电脑、设计等,都是由专业的老师来全职教授,力求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发掘和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伊顿公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张扬,为每一位学生排列组合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和导师,在发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中发展自己的个人项目。学校尽量把课程开给最有兴趣的学生,学生选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学校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伊顿公学课程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以及学校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充满激情地开展工作,充满个性地展开学习。

伊顿的教师,伊顿的学生,伊顿的课程,形成了伊顿公学独特的教育风景线,也铸就了它几个世纪的教育辉煌,确实堪称精英的摇篮。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各自所拥有的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我们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伊顿公学,在英格兰伯克郡的小镇上,在地域上我们与它离得很遥远;伊顿公学,有五百多年绵延不断的教育积淀,在内蕴上我们与它差异甚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与它进行教育思想的对话交流。若是把伊顿公学当作我们面前的一面锃亮的教育鉴镜,我们于其间便不难窥望出当下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难映照出我们的教育理想追求。

以生为本,赋予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人格教育

学校教育的终极追寻是什么?是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在我们当下的校园里,“心智教育”多少年来一直被无限地放大着,在某些时候已经完全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全部空间。而“人格教育”则被视为一种务虚的“玄谈”,看似居于高位,实则沦为空虚。于是,我们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常常只是通过一窥其各种学业考试成绩,作出自以为很有说服力的评判,而“人格教育”因无法量化、显性化而被有意或无意间边缘化了。缺失了人格教育,我们的校园几乎成为了学生智力的“角斗场”,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这些学科与知识、考试、分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似乎校园生活的全部价值和意义,都集中在那0—100的阿拉伯数字之中,可谓“成也分数,败也分数”,整个教育走进了一个唯分数论的怪圈之中。

人格教育的长时间缺位,致使我们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校园里形形色色的暴力事件、跳楼自杀自残事件、厌学逃学侮辱老师事件,时有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使得人在智力分数上异化了,是只见分数不见人,这是一场教育悲剧。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说:“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这一点,我很高兴。这表明我们不是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振聋发聩的话语,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一所学校的校长就应该有此胸襟,敢于大声说出“为不是第一而高兴”的话。其实,在心智教育(或曰学术能力)的背后,有着更为重要的人格教育。伊顿公学就是把“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使命感”这10种基本素养,作为人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学生在伊顿就学5年接受的人格教育,将惠及他们的一生。

回望一下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必须要从只注重心智教育这条严重异化的道路上转向,把目光落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不仅仅为他们的当下学业水平着想,还要为他们一生的人格精神着想,真正地以生为本,赋予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人格教育。

解放师生,让学校成为彼此心灵对话的精神乐园

漫步伊顿校园,你会觉得它和我们所见到过的国内名校不一样,没有围墙,不豪华,也不壮观。我们或许会担心,没有围墙,学生们那还不撒了欢地瞎闹腾,还怎么管理呢?就连老师也难约束呀,谁知道他(她)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呢?什么教师考勤一类的管理制度根本就没有影了。我们的校园是离不开围墙的,四四方方围成一圈,它既有空间的意义,因为这里需要安静、安全,也有管理的意义,因为这里需要规矩、秩序。其实,围墙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人在校内心在外,又有什么用呢?有没有围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在校园里的人——教师、学生,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校园里的师生,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是灰色调的,因为紧张压抑、竞争激烈……我们把学校教育弄得太严谨了。太功利了,没有了师生自由舒展的空间,师生仿佛是被装在套子里的人,在一条规整的教育流水线上运作,每天就是讲课听课、作业批改,然后一路“考”下来——“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中考”、“高考”。试问,教育怎一个“考”字了得?

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办学呢?比如像伊顿公学,给予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自由自主空间,教育完全建立在对孩子心智的体会和启发上,对孩子不同个性和才能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循循善诱的疏导和帮助,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潜力。我们的教育,亟须的就是解放师生,记得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经大声疾呼过孩子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可时至今日,孩子们非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被愈束愈紧,失去灵性,失去心性。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唯有解放师生,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贴近孩子的心智、兴趣,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学习活动才能让孩子们感到像游戏般快乐无比、充满魅力,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从心底间自然流淌出来,而不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程式化问答。扪心自问,我们中国的教师绝不缺少对学生、对事业的爱,我们的职业投入也绝不亚于伊顿公学的老师们。但问题是我们的爱常常消解在对学生的严格控制中,其实教师自己也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中慢慢变得麻木。让我们尴尬的是,师生之间因爱,反而显得隔膜起来,心走不到一起,话说不到一处,师生对话充斥着说教,难有心灵之间的真正交流。

试想一下,假若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学校教育,解掉师生身上隐匿着的“套”,拆去横亘在师生间那堵看不见的心灵围墙,或许,我们严谨有余的校园,会是另一番景象。理想的希冀是:让校园成为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少些中规中矩,少些刻板严谨;让师生身心舒展自由,学习活动就像游戏般充满着情趣;让校园中到处流淌着师生彼此心灵间真诚的对话,孩子们的成长就在不知不觉间。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想的希冀,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延展着,让我们一同来执著追寻吧。

猜你喜欢

伊顿师生校园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麻辣师生
伊顿 全能大帝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