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09-08-13黎祖交
黎祖交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要求。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在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大的阶段。继工业文明之后,基于对以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多重效应的深刻反思而出现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同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适时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
根据上述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概括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三大基本要求,也可以称为“三大构成要素”。
其中,“生态良好”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方面。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态良好”指的是其自然生态方面,通常所说的“社会和谐”指的是其社会生态方面。
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上述建设生态文明的“三大要素”进一步展开为“三生一和”的“四大要素”,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要围绕这“四大要素”来进行。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上述生态文明“四大要素”的建设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业在“生态良好”要素的建设中具有首要作用
这是由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生态良好”靠的是生态建设,而“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是中共中央[2003]9号文件早已做出的明确表述。这从林业自身的职能即可以得到证明。
众所周知,森林和湿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其中,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而林业正是履行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湿地等职能,理所应当也完全可以为实现“生态良好”发挥首要作用。
这里仅以全社会特别关注的森林生态功能的几个方面稍加说明:
防治土地沙化。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而森林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通过阻碍、引导、转向和过滤,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地制止风起沙扬,使风沙流中沙粒下沉堆积,阻挡流沙的移动。一个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在其迎风面和背面,可产生一个无风区和风速减弱区,还可通过林冠庇护表层沙粒,来避免风的直接作用。
防止水土流失。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而森林具有防止土壤侵蚀的功能:森林植被改变降水的性质,有效地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其降落时间,林木的枝叶减弱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力,缓解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护土壤免受雨水的机械破坏;森林土壤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持水能力,森林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性;森林的庞大根系,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机械固土,森林的存在可以减弱土壤冻结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藏;森林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抗水蚀风蚀能力,起到改良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森林是自然界生物的庇护所和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表达最完整的系统之一。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和繁衍。随着许多物种的濒危和消失,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意义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有6481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林业对于有效保护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作用自然无须多说。
应对气候变暖。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资料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至40吨。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具有的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营造和培育森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控制、维持碳平衡的最有效措施。
涵养水源。森林具有极强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它凭借着庞大的林冠层,林下的活地被物层、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系统,截持、吸收大气降水,增加生态系统中的有效水,起到良好的蓄水、净水作用,能够调节径流、消洪补枯,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林业在“生产发展”要素的建设中具
有基础作用
所谓“生产发展”,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大的方面。仅以物质生产即经济发展而言,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四大要素之一的生产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必须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安全运行。林业既属于第一次产业,又属于第二次产业,还属于第三次产业,其在“生产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以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为例:
粮食安全。通过发展林业,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现有18亿亩传统耕地的粮食产量;通过充分挖掘我国现有43亿亩林业用地和8亿多亩可利用沙地的潜力,大力发展干果、油茶、梭梭等经济林和实施林下多种经营等措施,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木本粮食”、“木本食用油”、“菌物粮食”和“代粮木本饲料”等非耕地生态粮食的产量。这不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还将对更新传统的粮食观念、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增进人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资源安全。森林是地球上最萤要的可再生资源。作
为森林主要产品之一的木材,是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中惟一对人类最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其需求呈日益增长之势。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而且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木材年均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而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在3亿立方米左右。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是根本出路。从林地潜力看,我国现有林业用地和可利用沙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开发潜力巨大。把这些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对于维护我国资源安全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能源安全。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完全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33.3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据此,国家林业局已将规模化培育能源林列入“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随着这些规划和建设方案的逐步实施,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将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为保证能源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林业在“生活富裕”要素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生活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
在物质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森林产品(包括木材、木制品及各类非木森林产品)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生态文化的诸多领域,大致可分为森林文化和湿地文化两大类,其中森林文化即包括;树文化、木文化、花文化(梅文化、兰文化、菊文化等)、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鸟文化等)、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景观、审美、旅游和保健等方面。这对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森林旅游,可以使人在接近自然中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理想的休憩方式之一。
林业在“社会和谐”要素的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社会和谐”,除了具备人与自然和谐这个前提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保证“社会和谐”方面,林业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林业的多重社会功能,包括:
1、通过发展乡村林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林农“兴林富民”积极性,促进山区、有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3、通过深化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4、通过发展城市林业,把森林引入城市,加快建设森林城市步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噪音,减缓温室效应,增加城市宜居指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和谐。
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基于对以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多重效应的深刻反思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顺应历史潮流的重大决策;
2、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四大要素”,林业在这“四大要素”的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林业部门和林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3,全社會,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必须进一步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同为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