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09-08-13
快乐从付出开始李倩(广东 珠海)
我是一名大三女生,平日里喜欢看心理类杂志,《青年心理》我一直特别喜爱,并时刻关注。2009年第5期的《快乐第七扇门:付出》给了我很多启示。作者对付出的阐述可谓淋漓尽致,就像作者所提及的付出是出自于真诚的爱心,是快乐的事。为什么某些航空公司的服务员态度职业化,她们的付出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又为什么在四川灾区中,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助人者的故事?又或是基层无私付出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没被报道的无名英雄!
由此,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谓的付出。付出,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或是一个动词,它真真切切地刻画了一个人的光辉形象,抒写了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一个人的真情流露过程。
是什么培养了他们
黄照(四川 都江堰)
我是《青年心理》的忠实读者。我想对第五期的文章《小偷怎样变成老偷》发表一下感受。
对于小偷而言,我想是在成人世界里一次次的成功,才让他不断地鼓起勇气进行下一次的偷窃的,而最终由“偷”变成了抢。
成人的法则在小孩子那里有时不管用,而小偷的第一次失手是在一个小孩子的双手中。可孩子母亲的反应更是让人深思,“下次不要跟他抢,别伤了自己”。殊不知这句话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观。母亲的爱是没错的,可母亲并不告诉她的孩子如何正确地处理这类事情却让人感慨。
每一刚出生的孩子心灵就像一块洁白的绸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洁白已被抛弃。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块块绚丽的彩绸,我们真的只能接受这些吗?谁能给我答案。
品尝心理学的滋味
谢国秀(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平时喜欢阅读和收集心理学的杂志,《青年心理》也是其中之一。2009年第5期中的《心理学的两种偏见》让我深有感触。
当朋友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第一句话劈头就问:“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或者就是:“我都不敢和你多说话了,不然,你就知道我的秘密了。”每次我都很无奈地回答:“你不要把心理学想得这么神秘和万能。”他们似乎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认为我是在谦虚。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谦虚,对于心理大师们来说,我认为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只是皮毛。
现在出现的“心理热”也不乏有媒体和伪科学对大众的误导。认为读了书架上的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读懂了心理学,殊不知自己离真正心理学的路还很长、很远……
因为喜欢,所以喜欢李铭(江苏 扬州 )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意间发现并阅读了这本杂志,真的非常喜欢。它给我的启示和感悟太多,特别喜欢2009年第四期里面的两篇文章:《走过鳄鱼潭》、《人生不需要激情》。
我对这两篇文章的印象特别深刻,并把这两篇文章介绍给了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至少从这里我了解到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学会掌控自己,坚定心态,掌握方法。其实,在困难面前,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相信,很多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就是难于战胜自己这一关。这本杂志真的解决了我们大学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希望你们的刊物越办越好,并给更多的人带来益处!支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