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从“懵懂”少年的一封信说起
2009-08-13刘丹
刘 丹
一次采访,偶然看到了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给他母亲的一封信。他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妈:
您好!
首先请您看一幅图片:
您说它像什么?是鸭子还是兔子?如果您看出来的是鸭子,就把鸭子的嘴当成兔子的耳朵,反之,也是如此。在看了这幅图片后,您想到了什么?也许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它将会变得和您想的不同。
然后,请您拎着一个很重的包,与别人谈话,谈上一段时间,是不是觉得手酸了,想把包放下。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心累了也应把心事放下,带着心事前行,将寸步难行,把心事放下,就能轻装上阵。
蝴蝶在出茧前,总要经历一段痛苦地挣扎,然后才能破茧而出。然而正是这段痛苦地挣扎,造就了蝴蝶美丽的翅膀。若把蝴蝶的茧弄破,把蝴蝶“拯救”出来,那么它的翅膀将会干瘪,不一会儿就将死亡。这正所谓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老妈,这几天,您闷闷不乐。您是否是因为无法把工作上的事放下,时时刻刻把它挂在心上。但您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想,只有在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相信这段话您一定非常熟悉。所以我要告诉您,您的这次经历或许是上天对您的考验,或许是您的一种财富,因为我相信您定能化挫折为动力,使自己不断前进!
我相信通过我上面和您说的这些,您定能从苦恼中挣脱出来,把心事放下,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洒脱一些。这也是我对您的期望。希望您也能记住“错不丢人,怕才丢人”。
老妈,愿您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振作起来,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凡事看得开一点。
爱您的儿子:振宇
2009年2月11日晚
我原本很难相信,这样一封如此深刻、如此富有哲理的信,竟会出自一个11岁少年之手!可是后来了解了,在这个母亲眼里懵懂而不谙世事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的原因,居然是源于一堂课,这堂课的名称,就是2008年秋季新学期起,在云南省试点推行的“三生教育”。
读到这封信的母亲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她说,“三生教育”就是开启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不仅学生从中受益,家长也跟着受益。最重要的是从孩子身上的变化,她已经不再担心孩子的未来了!
身兼教师与记者双重身份,我见证了“三生教育”从酝酿到提出,再到实施的全过程,我也一度以为它会像我们过去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一样昙花一现。可是,当各种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受到欢迎,当一个个成功案例被轻而易举地捕捉到,当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在读了“三生教育”教材的第一个故事——“小孩与大树”后告诉我:“妈妈,你就像那棵一生不求回报只为孩子的大树,但我决不做那个只知道不停索取的小孩”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三生教育”究竟是什么?是一个理念?是一门课程?是一份责任?还是一种要求?不,都不完全是。我以为:“三生教育”是一盏灯,一盏点亮人生、永不熄灭的指航灯!
是谁挑亮了这盏灯
这些年来,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其实正在远离“素质”,而使“教育为了人的一生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变得似乎越来越说不清道不明。
身边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过去生养后代是“养儿防老”,现在呢,不求成才但求成人。那么,何谓“成人”?将来能自食其力,能对社会有用,能有尊严地活着!然而现实要比人们的期望值差得多。
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约有23~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自杀占首位。我国犯罪人员的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年轻化。在对2001~2003年罪犯年龄状况进行调查中发现:30岁以下罪犯和20岁以下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01年80.1%和22.4%,2002年82.4%和26.2%,2003年83.3%和23.7%,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之一。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但是,看到以上那一组组带着血和泪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懂得尊重的人,他还会在乎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控制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家庭的生存状况在物质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早期家庭教育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却导致了孩子生存技能的空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悠哉生活,让孩子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无法想象未来可能要面对的境遇。“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面对危险惊慌失措,优越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像“圈养的东北虎”,连与生俱来的本能都在一天天弱化。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为什么?说到底还是生存无能。有媒体这样描述“啃老族”的生活:“他们有一双健全的手,却不知道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参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他们有一双健全的脚,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该如何走?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每天只知道睡觉、泡吧、游逛……而花的钱却是父母的。”
当中国几千年来的忠孝仁爱被习惯与麻木一点点蚕食,我们提倡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也正是因为人具有能够让自身有尊严地活着的情感体验。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存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光得以展现和再造。从当前青少年的生活兴趣状况来看,很多青少年生活兴趣的中心都在一些感性的、外在的东西上,这些东西有网络、流行歌曲、衣着、穿戴、恋爱、手机等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让我们担心他们的成长,担心缺少理想和信念。志向和抱负不明确、生活情趣低下的他们,如何能够肩负起未来社会的建设任务?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为主题。面对上述不争的事实,开展相应的教育对策是我们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罗崇敏——这个亲手点灯的人。作为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是“三生教育”的首倡者,这个从代课教师到教育厅长的传奇人物,正是基于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深刻感悟,才能将教育的宏观决策细化为一项项操作性极强的具体措施。当我们有幸聆听罗崇敏侃侃而谈“三生教育”,有幸看到他用食指残缺的右手写下那些飘逸俊朗的大字,有幸分享他对云南教育的所思所想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三生教育”开启的,不只是一种跃然于一定时代、社会和民族之上的科学教育观,它开启的是通向幸福人生的一扇门,一个可以预知的未来。“三生教育”点亮的,也不只是人的心灵,还有整个教育的明天!
灯亮一盏 光洒成片
打开网络搜索引擎,关于“三生教育”的文章铺天盖地。有网友评论说,“我们生而为人,谁离得开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三生教育是教育之根本。”《半月谈》则认为,要持续有效地推行“三生教育”,使“三生教育”名副其实成为中国教育“新概念”……
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
话题回到开头那封情真意切的信上。孩子在信中用到的图片,正是出自《三生教育》小学五年级教材当中“积极的心态”一课。都说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虽然我们不能断定这一课究竟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在提笔给母亲写信的那一刻,孩子的心智是长大了的,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感知父母悲喜冷暖,说明“三生教育”正在使我们的孩子朝着我们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当然,“三生教育”的成功案例决不仅于此。从目前云南各类学校试点实施“三生教育”情况看,学生和家长都十分乐意接受“三生教育”课程和教育模式,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也对“三生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在高校,专业性不强的公共课大多面临学生不感兴趣、课堂纪律不佳的窘况。但同样作为公共课的“三生教育”,却受到云南高校不少学生的欢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把“三生教育”课设置为一年级限定选修课,由21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律、历史、经济、社会学、艺术等学科领域有专长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据统计,全校一年级“三生教育”课学生到课率达97.75%,在公共课中名列前茅,大部分班级为全勤。2008年12月,这所学校为一位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学生募捐,全校师生一天捐款达56454元。不少学生表示,“是‘三生教育让我们懂得了关爱生命”。
在中小学,各种消防逃生演练和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主题的“三生教育”活动此起彼伏。如果问孩子:发生火灾怎么办?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孩子一定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答案,而其中也许有的甚至是成人本身都还不知道的知识。不仅如此,各地各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三生教育”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比如,高新小学的“三生教育”家长论坛,已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学校课堂扩展到了社区和家庭。再比如盘龙区璧光小学,虽然学校7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三生教育”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寻找“春的足迹”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气息;校服设计——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DIY创意集市——培养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
那么,“三生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在农村学校开展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应该看到,广大山区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新的地方课程“三生教育”,不少教师知识结构不适应,对“三生教育”教材的理解、使用、再开发能力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不足,同时,山区学校教育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缺乏规范的校外教育基地,家长素质不高,社会教育资源不足,这些为山区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带来了困难。但山区学校也有其明显的优势: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差,山高箐深,交通不便,不少地方生存、生活条件恶劣。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对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改变环境的执著追求。二是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山区学校有广阔的“三生教育”实践与体验场所,学生可以亲身实践、体验、感知、感悟,其效果远胜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三是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或从学前班开始就住校上学,从小就体验生活过程,其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技能是城区学校学生无法相比的。
石林县西街口中学利用“农科教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开展种、养殖活动,既培养了农村学生的生产技能,其劳动成果又有效地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学生从一粒种子的发芽开始,就真切地见证了生命的全过程,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正所谓“生活就是老师,社会就是学校”,凡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应该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地方。
今天,石林西街口中学已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农村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的一个成功典型,而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懂得怎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把这盏灯再拨亮些
从2008年9月至今,“三生教育”还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但是,要长大成熟,要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的“新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灯亮起来了,怎样拨弄好灯芯让它照得更亮、照得更长这很关键。我以为,教师就是这个“拨灯人”。只有教师心里拥有灿烂的阳光,才会使学生得到阳光的温暖。教师首先应是“三生教育”的受益者,才会潜移默化地传播“三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三生教育”的伟大力量。
我们知道,“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让“三生教育”触及学生心灵,感染家长,辐射社会?这些都需要教师做精心的设计。教师上一节课,不仅涉及一两门学科知识,而且是多门学科交叉。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曾经有一位山区教师这样理解为“三生教育”所做的付出:“其实这也是生活。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的同时,我们也正体验着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生命是有长度的,但我确信生命的长度取决于它的密度。当我们最大限度地投入我们的智慧和热情,当我们积极地面对人生种种不测,执著于信仰时,我们又何必担忧岁月的转瞬即逝,又何尝不能骄傲地说,我爱过,梦想过,生活过呢?”
还应该看到,目前学校教育已在“三生教育”中发挥先导作用,但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各方面资源尤其是社会教育资源参与“三生教育”方面,尚未形成合力。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挖掘、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和校外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外,还要加强科研和课题研究,及时对“三生教育”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不断充实“灯芯”,拨亮“灯火”。
后 记
2009年云南省教育工作会已将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列为今年集中力量办好的10件事情之一,要求全省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全面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对于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生教育”一定会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志在教育、惠泽民众的事业。
作者单位
昆明教育电视台
◇责任编辑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