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报的有效信息传播
2009-08-12胡琼瑶徐思弘
胡琼瑶 徐思弘
2006年,农村新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栏目《市场行情包打听》。该栏目在读者调查中连续三年成为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这种通过手机短信一问一答的服务形式被一直延续了下来。2009年,本报全新打造的服务专版《为你跑腿》由此应运而生。
农产品价格跌宕起伏,市场变化莫测。农村环境闭塞,信息不畅。本报是周二刊,时效方面的局限性很大,《市场行情包打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瓶颈。记者的手机号被刊登在醒目的位置。每天能收到读者发来的短信20多条。记者有问必答,准确、及时、有效地传播了信息,农民从中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些信息也就“活”了起来。
农业发展,“1+1=2”是传统的做法和思维,1+1大于2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信息比黄金更宝贵。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而有效地传播信息,能成为农村致富的突破口。
准确是前提
农民最迫切需要各种农产品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最好是带前瞻性的。这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与否。
因此。准确是前提。记者必须大力保障“三农”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准确的信息有两大来源:一是掌握资源的政府各涉农部门,如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粮食局等,他们发布最权威的数字和最准确的信息。做好信息发布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2007年。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发布相关数据,蚕丝市场供不应求,未来养蚕将有利可图。然而,农民获得此信息后,他们还会追问,像养蚕适不适合鄂西北地区等具体问题,如果不适合,这条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于是记者还要进一步采访有关专家,才能将信息服务做到尽善尽美。
第二大来源即农产品交易和流通市场。这里也是反映价格最真实的一个地方。为了获得第一手准确的信息,记者几乎是一头扎在各大农产品交易市场里,跟贩子、批发商、农户打成一片,探究市场规律、交易规则等,然后及时将获得的信息手机发送给询问的读者,同时在报纸上刊登,供其他读者参考。
及时是关键
农产品有时效,涉及这些产品的信息也有时效。准确的信息若得不到及时传递,同样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保障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
2008年3月,记者采访嘉鱼一个养殖专业协会,他们主要是养四大家鱼。采访过程中,得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了解到当天武汉各大水产市场的产品价格。报纸好是好,就是市场方面的信息有些滞后。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7月,该县物价局采集了武汉白沙洲市场、皇经堂市场等市场的信息,再通过短信免费发送至全县近3万农民用户。农民打开手机,当日农产品价格信息一目了然。
我国农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农企+基地+农户”的模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上,要抓住龙头企业等中间环节,尽快把当地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户,切实解决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问题。要支持农村龙头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和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农业协会开展网上交易。要积极培育农产品信息市场,关注当地主业和特色农业,并且把重点放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和副业上,完善供销渠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有效是基础
有了准确、及时的信息,还要真正做到把信息送达农民手中。让农民真正受益。不止是我们在探索传播有效信息的途径,许多部门也在寻找一个突破口。如政府相关部门与中国移动推出了“农信通”手机短信业务。设置了设施菜、大田作物、畜禽养殖、花卉栽培及综合信息四大栏目,可以24小时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技术推介、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了农业信息共享,解决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地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科技信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让涉农信息“活”起来,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解决信息“落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