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率先情结”与“最后情结”

2009-08-12

新闻前哨 2009年6期
关键词:先河人民公社特权

晓 方

据某报报道《呼和浩特在全国率先取消特权车牌号引发争论》称:“呼和浩特市开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先河,宣布4月25日起停止使用“蒙〇A”特权车牌号。消息一经发出,社会各界……”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读者无不为呼市的进步举措叫好。但该举措是否“在全国率先”?恐怕未必。

其他地方不了解,仅就笔者所在地湖北而言。早在2001年,就取消了用“部〇”牌照车辆过路赞等特权。到2003年3月到4月,全省2000多台“鄂〇”全部换成了民用牌,不再亭有任何特权。当时还保留用于金融部门和一些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党政机关的“部〇-23”及“鄂〇-25”号牌,到2006年11月30日前也全部取消。(2006年10月19日湖北日报)

不是率先,未开先河。为什么说成“率先”、“开了先河”?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实行莱举措的当事单位以为“率先”了,媒体就跟着报道他们“率先”。其二,媒体有一种“率先情结”,因为但凡具有“率先”“首创”意义的事件,就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只要是“率先”的新闻,媒体一般都会播发,有的“率先”还是重大新闻。说不定能获奖。对“率先”新闻。门户网站也会上网,突出安排。在这种“率先情结”的潜意识中。说不定记者采访时还要多问几句:“这件事情在省内、国内地位如何?是不是率先?有没有开先河的意义?”即使把握不大也想方设法要往“率先”上面靠。如上述那家报纸的报道中“乃至”就是一个弹性用语,既说了全国率先,也没把话说死。留有一定余地。

这类“率先”、“首创”、“开先河”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不少。如认真考证,恐怕很多不但不是率先。可能第二第三都算不上,普通得很。可经过“率先”一包装,就能顺利刊发。有的还堂而皇之上重要版面重要栏目。这种报道不说是虚假新闻,至少有点自吹自擂吧。

与“率先情结”异曲同工的是媒体的“最后情结”。如“最后的人民公社”就是一例。

这些年,一些城中特或城市郊区,借地理位置优越的近水楼台,土地大部分做了工业开发或商业用地,以此起家,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剩下的一,最土地,由村里少数人耕种。村里则以工商业的利润予以反哺,全村人的收入和各项福利保险有了充分的保障,不少成了当地的先进典型。这种例子各地数不胜数。当一年又一年的记者面对这些老典型老经验时,如何选择角度就成了一个问题。

有个角度如灵光一闪:“最后的人民公社”!抓住少数农民集体出工、拿工分等公社的个别特征,“最后的人民公社”就纷纷出茏了。

角度倒是新颖,不过使人产生几个疑问?

有没有典型意义?人民公社当年是一种“政社合一体”,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基层政权。随着农村改革,公社被解体,作为政权的公社全部被乡镇取代,作为生产方式的公社,则变成了联产承包。如今一些城中村,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今绝大部分变成了城市用地,农民鲍大部分不再务农,这种城中村的“村”,同至今仍然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中国广大农村的“村”,其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环境根本没有可比性。城中村的变化实质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而中国鲍大多数农村的变化则有赖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用城中村来代表农村(过去的人民公社)说事,其代表资格、典型性有问题。

是否以偏概全?少数村组的十几个人集体劳动,这点材料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对人的劳动、生活、行动等的强力束缚……”今天在上述少数从事农业和其他种养殖业劳动的人。只是这个经济集体的工作分工,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劳动力所占比例,都处于极其次要的位1,有的还在不断被减少、被边缘、走向消失。所以,用极少数农民的出工代表那个地方经济活动,以此证明还有一个“最后的人民公社”的存在,这种论据是以个刺论证整体。以局部证明全局,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

从正面看。“率先情结”与“最后情结”是检验记者新闻敏感的一种标尺,也是善于选择新闻角度的体现。然而,不宜选那个角度,硬往那扭,是强扭角度;不能用这个材料,勉强使用,是强用材料;不一定率先。勉强说是率先,就有冒充之嫌。这样做出的新闻。就是一个勉强的新闻,甚至是一个失实的新闻。所以。记者对“率先情蛄”和“最后情结”要提得起,放得下,当用则用,不能用就坚决不用。

猜你喜欢

先河人民公社特权
毛主席来过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无聊是一种特权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山西税企共治开先河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FOOD FIGHT
Food Fight
试论现阶段特权问题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