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中国石油企业的战略思考
2009-08-12张宁
张 宁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现状
伴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近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也快速提升,从1997年的1.96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3.65亿吨,年均增长率约6%。国内石油产量已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目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近50%依靠进口,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在近两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国内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稳定的能源供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93~1997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承担油田施工作业,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运作小项目为主,以积累经验,熟悉国际环境,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主。二是1997~2002年的成长阶段,主要通过增加储量、扩大产量,形成了海外资源替补区,并实现了海外发展由投资阶段向生产回收阶段的转变。三是2003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海外业务范围由陆地扩展到浅海,由开发为主扩展到勘探、开发并重,由以有油为主扩展到油气并举,初步形成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体系。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国际石油战略区,即中东一北非战略区(以苏丹和伊朗项目为代表)、中亚一俄罗斯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代表),南美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代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主体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开拓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开展国际石油贸易,这是目前缓解中国石油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二是参与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增加获得权益油的能力。三是加大与主要产油国的全方位合作,以劳务、建筑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换取国外的能源。本文主要讨论后两种途径。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国家层面的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战略和规划,缺乏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和协调:支持海外能源投资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力度不够:以及各种不良政治因素的影响等。例如,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以高出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10多亿美元出价,结果还是在政治因素的干预下不得不宣布放弃竞购。2002年12月,中石油有意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因俄政界反对把私有化的国有公司股份出售给外国公司,中石油在最后被迫放弃竞标。在石油资源最丰富的中东,中国获取的权益油很少。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大多孤军作战。由于缺少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时,在贷款及开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难,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好项目。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的油田规模一般都不大,即使像苏丹这样比较成规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资,因而获得的权益油和收益也比较少。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可选择的主要方式
为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创新海外投资合作方式。
参股与并购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更多的以投资者身份出现,与作业层面脱节的产权并购增多,不再仅仅是勘探开发的作业者,并且大多是由上市公司而不是母公司主导海外并购的实施。参股的优点是股权清晰,权责明确。但对中国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要求高,并且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如被征收,罚没)较高。
合作开发,产品分成这种方式主要是在石油开采领域,许多产油国均以产品分成形式允许外资公司开发,东道国政府、开采方各自获得协议规定的权益油。这种方式中,中方投资投入资金。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直接参与油田开采,并按事先约定的比例,从所生产的原油中每年获得一定的权益油。中国在苏丹,秘鲁,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项目就属于这种类型。合资合作,产品分成可以随时监督合约的执行进展,确保中方获得权益油,而且中方不必过多介入所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因不持有公司股份,可以较好的规避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
风险勘探中国公司目前刚刚开始直接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的风险勘探活动,风险勘探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中国能源公司的实力相比国际能源巨头还显不足,政府也缺乏相应的补偿和支持机制,因而这种方式还未形成规模。
以贷款换石油今年2月,中国分别与巴西、俄罗斯签订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计划,中国分别向其提供100亿和250亿美元的贷款。巴西按市价每日向中国供应10~16万桶石油,俄罗斯从2011~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从严格意义上讲,用贷款换石油并不能看作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只是通过与产油国合作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互利双赢。与参股、并购或合作投资开发外国能源项目相比,通过贷款换石油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前者更为稳定可靠,能获得一个更有保障的能源供应,但实现的难度却较大。能源产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各国政府都有较严格监控,能否允许外国企业参与本国的能源开发项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扭转不可能短期实现,所以目前用贷款换石油的选择不失为在中短期内的有效方式之一。
工程或市场换购石油等资源以工程换石油,即中国工程公司帮助落后国家实施各类工程,落后国家以石油等资源偿付,这是一种新的资源供应方式,涉及到援外、工程承包、投资、贸易等多种经济活动,对保障中国能源海外供应很有意义,是今后与不发达国家进行资源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也可以采取市场换资源的策略,利用中国部分石油市场,换取境外油气勘探开发的权益。
从国际宏观层面探索更紧密的国际能源合作方式
石油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需要在国际宏观层面探索更紧密的国际能源合作方式。
与主要石油输出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分配中,中国起步晚,所以更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友好关系,地缘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等因素与主要产油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政治、外交、经济手段促能源合作。主要目标国可以包括中东国家、亚洲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以及非洲部分国家。
强化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的战略协调加强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的战略协调,可以减少冲突、提高谈判能力,增强在石油价格方面的影响力。目前,同样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国与印度和日本存在较强的需求竞争关系,如果三方相互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充分磋商协调,对稳定各方的石油供给都十分有利。
通过与国际能源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国内石油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受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等不良舆论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正常的海外业务发展也经常会被泛政治化。通过与国际能源公司合作,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风险,并且可以学习发达国家能源公司的管理运营经验,弥补跨国经营能力的欠缺。
与国际能源机构密切合作,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中国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通过各种国际论坛宣扬中国的能源政策。
实行贸易、投资、援外,工程等多种经贸方式相结合促进能源合作能源开发投资大、风险大、政治敏感度高,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把各项外经贸活动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收益,而不是狭隘的考虑某一种经贸方式的收益,促进能源合作的达成,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加快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对策建议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合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深入分析起来,我们的现行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如政府支持境外投资的政策和审批手续有待改善。此外,走出去还面临外国大公司甚至政府的制衡。在被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中,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经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资源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市场开放会存有戒备心理。因此,海外项目重在运作,不宜过分渲染。应通过政府、企业和民间多种渠道,增进与资源国的交流与合作,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保障中国石油安全。
政府宏观层面的对策
第一,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的国家能源外交政策,加强与主要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能源对话,建立多边,区域性能源合作机制,可以在重点石油出口国大使馆增设专职能源外交人员。将外交战略,外经贸战略与石油资源跨国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外汇储备与资源储备的转换机制。作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200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4万亿美元,过高的外汇储备规模使中国面临较大的贮备货币汇率波动风险,如果美元在未来出现较大贬值,中国将遭受巨额损失。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发石油等能源资源是解决外汇储备规模过大问题的途径之一。在转换方式上,一是间接方式,即可以采用以金融机构为平台,将外汇资金注入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充实其资本金,再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以贷款方式支持国内能源公司开展海外经营。二是直接方式,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设立境外能源投资基金,为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来源。
第三,完善对走出去能源企业的金融、税收和投资保险政策支持。对石油海外开发项目,允许使用政府境外专项贷款的比例应进一步提高。鼓励国内商业银行与大型能源公司在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比如由银行和能源公司共同组建境外石油开发投资公司。应允许各类基金以及保险资金向境外石油开发项目投资,为境外石油投资提供更宽阔的资金来源。在税收优惠方面,对进行海外开发的石油公司以实物作价投资的机械、设备等可以视为出口,给予出口退税。在增值税方面,对企业海外石油开发的初加工成品实行增值税减免。对海外勘探开发收入,已在资源国缴纳所得税的,不再按国内税制重新核定,补缴差额。建立能源对外投资风险基金和准备金,减轻和分担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勘探的风险,使企业在项目失败时获得补偿。风险基金既可针对前期项目的调研,可行性研究、投标等准备工作,也可以针对项目启动之后运营中的不测。
第四,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以及其他国内民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组织与协调,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为适应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赋予各大石油公司更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决策权。另外还应抓紧建立国家独立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包括原产地战略石油储备(只探不采或只做科学实验不进行规模开采),特别是通过市场运营的手段管理储备库中的油品,可以借鉴美国实物特许使用费计划,管好石油储备。
企业微观层面的对策
企业应根据世界石油的地理分布以及主要产油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发展的特点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周密的地区投资方案,明确主攻目标、实施步骤以及实现目标的各种保障措施。并争取将企业境外石油开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调查列入国家预算支持项目,予以保障。在勘探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风险勘探项目。从国际比较看,国际能源巨头都掌握着大批风险勘探项目,这种项目虽然风险较高,但收益更高,是国际能源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另外,还应加快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在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勘探的发展迅速。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10个大公司拥有73%的海洋深水石油储量。随着陆上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各国开发海洋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石油企业应突破近海的局限,加快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这样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能源战略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