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余钢琴教育杂谈

2009-08-12

琴童 2009年8期
关键词:星海业余钢琴

夏 云

去年8月,我指导的一名9岁学生在第12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省内选拔赛中获得业余三组第一名,获得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消息传来,我在高兴之余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尽管这名小学生在省内业余钢琴比赛中多次获奖,但“星海杯”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它有权威的评委阵容、严格的赛事规则,我们从省内的小圈圈走出去将会看到怎样的大世界呢?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紧张的选曲、练习、走台后,抱着寻找差距、检验水平的目的,我和学生一家三口于9月29号抵达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共同亲历了整个比赛过程。

五天的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9月30日-10月2日是各业余组的比赛:10月3日是专业组的比赛;10月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暨获奖选手音乐会。大赛期间,还穿插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获奖学生音乐会、专家讲座、评委公开课等丰富的内容。

观摩期间,我将业余三组每位选手的参赛曲目和演奏情况都记录下来,还随手写了些即席体会和思考。经比较,我的学生水平在该组似乎处在中间靠前的位置,但与表现突出的选手还是有较大差距。有的孩子演奏技术娴熟、音乐表现自如,俨然是小钢琴家了。经在场的家长介绍才得知,原来该组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四年级钢琴专业的新生,全班学生几乎都参加了本届比赛,这些孩子分布在业余三组和业余二组。(由于“星海杯”各分赛区预选赛的报名时间是在每年初夏,准备报考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在接到入学通知书之前,仍然可以报名参加业余组选拔。)了解情况之后,我一直悬挂的心反倒放了下来,因为能和万里挑一的专业选手同台较量,将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经历啊!能否获奖也不重要了,如果能在业余和专业的比较中找到契合点,对我今后的钢琴教学有一些启发,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几天观摩下来,我发现专业和业余选手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声音。哪怕是看似简单的莫扎特奏鸣曲的经过句,业余选手弹得虽然飞快、准确,但缺乏声音变化,专业选手则显示出良好的音质概念,演奏富于变化,有着极好的听觉和指尖控制能力。同样的戏剧性段落,业余选手看似动作夸张、饱含激情,实则没有运气到音,声音单薄,音乐的内在联系和张力全无;专业选手则有着清晰的高潮设计思路和结构掌控力,在复杂的声部和织体穿插中,仍能准确恰当地刻画出音乐脉络。受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从入场、鞠躬、坐姿到运气、下键、停顿,皆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在演奏中所展示出的优质音色、投入到位的状态、干净利落的触键、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深深吸引着每个听众。待选手一曲完毕,起身鞠躬时,听众才意识到刚才的“演奏家”原来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平日里对青年钢琴赛事关注较多的我,这次在“星海杯”赛场上大饱耳福。这些年来,国内儿童钢琴教育水平的发展势头迅猛,优秀琴童层出不穷,小演奏家的年纪越来越小,这一切多么令人鼓舞啊!

兴奋之余,一个问题却反复在我心头萦绕: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孩子都是来自各个地区的佼佼者,他们在音乐才能上是相等的,为什么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倘若我们把专业和业余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下,仅仅归因于训练目的的不同和练琴时间的多少,显然是很狭隘的看法。要打破专业和业余之间的界线,缩短两个群体间的差距,需要从转变业余钢琴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入手,从业余钢琴教学的基层做起。

通过该组选手们的表现来看,从选曲、技术基础、发音方法、音乐表现、舞台表演经验等各个方面,体现着不同地区的钢琴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单从声音技术看,两者的声音差别反映了不同人群对钢琴这门乐器的学习态度、对“音色技术”的认识程度、对优质音色的衡量标准……

近些年来,国内钢琴教育界对“声音”的重视已逐渐推广开来,“打基础”早已不再仅指“结实、颗粒性”,“基础”涵盖了从听觉、视唱、视奏、读谱、律动、音乐风格、音乐历史、乐理知识等多个层面。声音的变化与作品风格、触键方式、演奏者的音乐修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07年举行的全国首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交流会期间,担任“即兴演奏与伴奏”评委的孙维权教授的一番讲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孙教授谈道“不论学什么乐器,发音是第一位的。作为钢琴教师,无论是即兴演奏还是正式演出、难的还是容易的,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表现音乐,你弹出的每个音必须是好听的声音。因为学生从你的示范中获得的音响概念就从此确定下来,认为正确的声音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的示范没有好的音质,学生也始终不会了解好的声音是怎样的。”

与“星海杯”赛的规范性、专业性、艺术性相比,地方音乐考级和钢琴比赛就显得功利、陈旧、浮躁。如有的地区将业余7级以上的艺术素质考试证书作为中考加分的一个筹码,一时间家长们纷纷让孩子突击学习各种乐器。笔者曾经担任过这类考试的评委。考场上,“漠视音乐、敲击键盘”的现象比较普遍,偶尔遇到个别很有灵气的孩子,却只会高抬指不会歌唱性奏法,缺乏基本的读谱知识,对作品风格全然不知……然而,考级通过率还不得不以整体水平的百分比来确定。我常常想,如果按照“发音是第一位的”、“风格最重要”的评分标准,那么这类打着所谓“艺术素质”旗号的钢琴水平等级考试,将会有多少孩子不能通过呢?如果任凭地方业余考级“不错音就过”的标准如此延续下去,孩子们对钢琴艺术将会形成怎样浅显和粗糙的印象呢?

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来自于国家、社会、老师和家庭,当前提倡的艺术素质教育并没有在业余钢琴教育中体现,归根结底还是观念和态度的问题。从业余琴童的普遍情况来看,有的钢琴教师并没有“通过钢琴提升孩子艺术素养”的教学理念,比如:给5、6岁的幼儿布置《高师钢琴基础教程》一类的成人教材:对近年出版的众多优秀幼儿教材不愿尝试或不敢尝试:不根据孩子的性格、水平、心理选曲等等。为什么大家就不愿意钻研教材、学习新曲目、尝试新教法呢?老师的故步自封、不求进步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正是上述种种与艺术教育规律相违背、不负责任的做法,把许多原本喜爱音乐的孩子训练成持有艺术水平等级证书,却仍然未能步入音乐殿堂的“音盲”啊!

再者,各种名目的业余钢琴比赛淘汰率较低,以参赛曲目的难易度评分已悄然成风。选手倘若选择《圆舞曲》、《夜曲》之类的乐曲则被看做是“不沾光“的曲目;而以炫技性作品参赛,只要又快又响地弹下来,分数就上去了。周广仁先生在全国高校钢琴教师交流会上曾严厉地批评了这一现象,她指出:“国内现在有一股风,比难度、比技术……这是由谁引起的呢?考官就是我们自己啊! ……作为钢琴教师,一定要遏制住这股风气,把教学重点放到对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对作品音乐本质的探索上来。”本次业余三组的一位选手(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生)正是以一首肖邦的《夜曲》夺得该组第一名,她在今年德国的“贝多芬艺术节”上也获得了业余儿童组金奖。评委们对她的评价是:“她演奏的《夜曲》每一句都很由衷,非常感人,很了不起!”

从国外的钢琴赛况来看,专业组获奖者却不从事演奏专业的例子很多,这些选手大都经过了严格规范的音乐训练,同时有着各自的职业。由于有教师协会之类的社会机构存在,凡是注册入会的教师,其专业和教学水平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核。从这点上看,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与其相配套的师资、考级、监督机制各方面都很不完善,“业余”一词已经成为“基础差、不规范、粗糙、没有艺术性”等等词汇的代名词。由此,笔者认为像“星海杯”这样专业和业余选手同台参赛的全国性赛事应该扩大其影响面:通过电视媒体或网上同步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钢琴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收看比赛,再加入专家现场点评等画龙点睛的环节…是否能够对全国业余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钢琴教师的教学理念、千万琴童的成长以及琴童家长的心态等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让业余钢琴教育回归到“美育”的初衷上来。

杂谈结语:学习音乐艺术本是领悟真善美的过程。如果人心冷漠、急功近利、粗枝大叶、浑浑噩噩,那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延续这些恶习,贻害无穷。所以我们要有一颗仁爱、宽厚的心,抱着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责任的信念,才能给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想象着有一天,在国内的钢琴考场上、在音乐赛场上、在各地的钢琴课堂上,每位业余学琴的孩子都能自信优雅地演奏出感人的音乐……到那时,学习音乐和教授音乐都将成为真诚的体验和惬意的享受,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感动的时刻啊!

猜你喜欢

星海业余钢琴
业余也疯狂
璀璨夺目的陇原国宝星海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业余棋手错觉
冻结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