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细节 追求教学卓越
2009-08-12金坤荣
金坤荣
课堂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过程。当课堂的“脸型”已经长得不错的时候,我们应关注一些重要的细节,打造一丝闪动的亮点,让我们的课堂更美丽,让我们的教学更卓越。
1、课堂情感要热一点
一位语文女老师,身材娇小。有些初一学生还比她高出半头,说话轻声柔气的,一点没有威严的味道,这样的老师能当好老师吗?能管理好五十号学生吗?我不免有些担心。但她在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模样,只见她神采飞扬,声音响亮,语调抑扬顿挫,还时不时有一种威严的味道。课堂讲故事时,她放下手里的课本,模仿人物语言,做着表情,打着手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解,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而另一位老师上课伊始,告诉学生:“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兴奋了,耳朵竖起。可是老师只讲了个梗概,而且照着手里讲义读一遍,学生的精神马上又懈怠下来。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基本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更要满怀信心,投入激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足学习干劲。教师饱满的情绪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样是讲故事,教师身心投入,充满激情,学生就被深深感染了;而平淡无奇,随便马虎,学生就会恹恹欲睡。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做到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教师要以热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出一种感染自己、也感染学生的激情课堂。
请记住,情感热烈的课堂教学是奔放的、有吸引力的。
2、习题讲解要“懒”一点
两位老师上初一数学课,课题都是《单项式乘单项式》。一位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指导,亲自在黑板上解答题目,让学生坐看着老师,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转,他讲解了8个例题,解题过程写满了整整一黑板。可是在让学生练习时。学生的错误率还比较高。而另一位老师是一位女教师,她在讲解习题时总是“懒”的成分多一点:首先是让学生观察题目,思考怎么做。接着让一个学生说说怎么做:随后让一人上台来做,其余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做:之后指名学生分析评判对错,指导学生做题的注意点;最后让学生自我评价,即让做对的同学举手,并抽查几个做错的同学当面指点。在做了几个习题后,她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单项式乘单项式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基础上老师扼要地做了总结。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又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懒”一点,教师要变“教”为“导”,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引导、诱导,而不是具体去做。当学生思路不清时要引导;当学生做题失败时或信心不足时,要诱导他们走向成功:当学生做了题,老师要指导他们自我评判,自己总结有益的学习经验。老师不“导”而只“教”,会使学生思维懒惰,学习思考的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如果教师过于“勤快”,讲解的过多,会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选择、自我反思的空间和氛围,会使教师的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灵性和动力。
要记住,课堂永远是学生的,教师“赖”一点的背后是学生的思考勤一点。
3、方法指导要实一点
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时而指导讲解,时而让学生练习巩固。应该讲,老师的课堂教学还说得过去。但笔者发现,学生在练习时用的是一小张一小张纸,用完了就撕了扔掉。翻翻学生的课本,书上除了概念用笔划出之外。其他没有任何文字。我不禁问身旁学生:“有没有用笔记本记录老师黑板上的要点?”学生摇摇头。“那有没有把重要的例题记下来呢?”回答仍然是否定的,“那在练习时考试时做错了题,有没有把错题抄在一个本子上呢?”学生茫然地看着我。
长期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教学的过程管理,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而课堂上学生只听不记,这就牵涉到学习方法的问题,关联到老师的指导问题。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提高学生成绩呢?认真听讲,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听了懂了,并不表示会做会应用。有些内容只听一遍,远没有达到应知应会的程度。让学生做笔记,正好能弥补这个缺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让学生记下一些重要内容或典型例题,能使学生温故知新,使学生日后揣摩思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何况有些题目,学生本来听得模糊,借助笔记本可以更好地再研究分析。同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培养其良好学习和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做笔记使人思维精确,学生课堂上做笔记,能有效避免开小差的现象,有助于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
因而,课堂上要把认真听讲和记好笔记结合起来,这是培养良好习惯、实施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方法指导务必要实一点。
4、评价判断要慢一点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习惯快节奏,快人快语。课堂上,他向学生提问一个问题。一位学生立起来回答后,只见他马上神采飞扬地评判道:“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随即他转入另一个环节。我看到有些同学欲言又止,有些同学脸上一片迷茫。而另一位老师在上相同内容时问了类似的问题。在一同学回答后没有马上判断,而是继续启发引导:“是这样的吗?他说得正确吗?”老师看着思考的学生,看着有点茫然的脸庞,再点了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会儿后老师才很高兴地评判道:“这三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面对一些有价值的回答,教师不应该立即评价判断,要放慢步伐。因为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既有思维快的,也有思维慢的,教师通过“延迟”判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继续独立思考,继续“自言自语”,这样就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在猜测、期待观察中有了深刻体验,学习的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有时慢一点的判断,还会使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知识的理解创新就更加深刻。而如果没有“延迟”判断,就缺乏期待和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考就会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消化心中的困惑疑问,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会浮于表面,无深度可言。有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再“惊吓”一下学生:“是这样的吗?对不对?好好想想。”或者“你等会,再思考一下。”在教师惊吓面前,有些靠猜靠蒙的学生可能马上掉转枪头,钻入了死胡同了,这样也使错误答案原形毕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使教师透彻了解到学生的学情,从而有的放矢地补救教学。
可见,评价判断慢一点,对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巩固知识,实在是一帖良方。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