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初探
2009-08-12李长勇
李长勇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该故事不仅说明了家长自身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说明了周围环境对其成长的重要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是少年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少年儿童的成长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些不良现象、不良文化时常发生在孩子身边,直接与他们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正面教育形成错位,令学生迷惑不解、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又偏重于学校教师的作用,忽视与家庭、社会的积极联系、配合、协调,单封闭的教育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学校必须把单一的学校教育发展成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助”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排斥和克服消极影响,促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统一的教育整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循这一思路,我校通过坚持不懈地走德育改革发展之路,积极大胆地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体”的德育模式。
一、育人目标,细化具体要求
我校制定了“新三好学生”的标准,“新三好”即“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简称。“好学生”的标准是针对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而制定的,“好孩子”的标准是针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而制定的,“好公民”的标准是针对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而制定的。
1、“好学生”
对“好学生”的要求是文明守纪+乐学善思+特长(志远)。具体包括: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广泛,特长突出:自学能力强,对问题有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有创意;维护学校荣誉,集体观念强;有远大的理想和自信心。
2、“好孩子”
对“好孩子”的要求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责任(沟通)。具体包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护幼小:能料理个人生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生活节俭,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外出或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告诉父母:主动与父母谈心,沟通思想,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做错事能勇于承认,知错就改。
3、“好公民”
对“好公民”的要求是遵守公德+助人为乐+服务。具体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见义勇为,勇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乘车主动让座,遇人问路认真指引;助人为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环保意识强,见有破坏环境行为主动制止;有社会责任感,热心为社会建设服务;不进“三室两厅”等娱乐场所。
二、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1、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固定的教育组织形式,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和稳定的教育周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在少年儿童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
我校全体教师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来激励学生,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为此,我校开展了“放心在教育”、“正师表,树师风,铸师魂”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帮助其树立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活动是德育的实践环节,只有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自知,促成和表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为此,我校针对学生实际,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学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工作思路。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学科渗透研究的同时,组建音、体、美、书法、计算机等兴趣小组,精心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另外,我们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训练,实行轮周制、竞选制,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实行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定期出版校刊《晨钟报》,刊出学生的文章: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献爱心”活动,适度开展“扶贫救济”捐赠活动:连续几年广泛开展“父母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父母的教育,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家校联合开展“争做生活小主人”、“家务劳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竞赛活动,使家庭成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实践基地和天然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了其生活自理能力,我校每年元月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基本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书画、手抄报、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进行集中展示,每年都能出一批较为优秀的作品……
丰富多彩的活动突破于课堂,使各类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全人格,产生积极作用,也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2、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机制,加大家校的合作力度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也是德育工作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部分。少年儿童从呱呱坠地到青年期都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早期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许多家长存有娇生惯养、溺爱、强制压服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给少年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认为,“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自孩提以来,爱憎言笑,必不能一轨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早期影响的重要作用。
要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首先,学校和家庭要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地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案,抓住教育时机,形成教育合力。我校以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普遍心态为突破口,推广运用了《家校合作联系卡》,积极主动与家庭联系。《家校合作联系卡》是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条纽带,它能及时传递有关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品德行为信息。家长可以根据《家校合作联系卡》的基本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师也能及时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剖析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家校之间的及时交流、及时指导,也使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而又不失教育的时机。《家校合作联系卡》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实效。《家校合作联系卡》中一些合理、适时、适度、具体明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和训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德育工作变虚为实。
教师与家长携起手来教育孩子,就需要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校又把家访工作也纳入了教师的工作量化考核中。每位教师参与家访,与家长相互交流学校与家庭的情况,交流孩子的成长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按低、中、高年级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创建良好的家教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走出分数至上的误区,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共同实现“好孩子”的教育目标。
3、建立社区教育共建共管机制,使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发展社会教育上我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我校聘请了老干部、英模人物,律师、干警等人员组成校外兼职德育队伍,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组织一些有益的社会教育活动,创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文化环境。学校在努力抓好校内教育的同时,把社区内的知名人士及家长代表请进学校,推门听课、评课,并参与学校管理,积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广阔天地里学习、锻炼、成长。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帮助下,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植树护林、清扫街道、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劳动,进而感染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采取“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好公民”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