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找油人陈新发
2009-08-12柳林小梅
柳 林 小 梅
石油,是共和国6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和血液。
60年来,在祖国的天南地北,始终活跃着无数石油人辛勤劳作的身影,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动人旋律,他们战天斗地,用一代代人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浇灌出共和国绚丽的石油之花,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现任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的陈新发,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找油人。
他踏着先辈的足迹,无怨无悔地将青春置身于“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岁月之中
从黑油山1号井勘探开发至今,克拉玛依油田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历程。比起数以万计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前辈,陈新发是油田的后来者。
1980年8月,陈新发走出新疆石油学校校园,踏上仿佛一脚下去能够踩出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成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油区勘探室的一名新兵。时年不满20岁的陈新发并没有精心设计人生。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事业之旅,是与他所在企业的兴衰为背景的。他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注定要与克拉玛依油田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勘探室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已开发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块内,寻找新的含油领域。这项研究叫做“老区挖潜”。有人用“在别人吃过肉的锅里捞骨头”来比喻这项出力颇多,却收获甚少或难得收获的项目。陈新发不善言辞,他只是在内心倔强地想:“就算捞骨头,也要捞一块大的、硬的!”他调出油区勘探开发30多年浩繁如海的资料,埋头于西北缘地层的油海中,如鱼得水,畅游其中。
初到岗位,陈新发师从于油区勘探的资深专家欧远德先生。他的勤奋好学,埋头苦干,深得先生和资深前辈们的赞赏,1981年4月,欧远德先生提议,经院领导批准,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开发方案编制”,“西北缘地质构造研究”以及“探井跟踪”三大项目研究压在了陈新发尚嫌稚嫩的肩上。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如同一匹“小马”默默拉起了“大车”,奔驰在茫茫戈壁,百里油田,不负众望地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同年,他被聘为技术员,并担任了油区室构造组组长、油气水组组长。
21岁的陈新发,虽然“小荷初露尖尖角”,但工作后方知知识的不够用。那个蹉跎了一代人青春的歷史,也曾蹉跎了陈新发的少年时光。他毅然选择了“知耻而后勇”。1983年金秋,陈新发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地质学院,专攻石油地质专业。
3年寒窗苦读,陈新发带着满腹学识,返回朝思梦想的边陲油城。此时,国家“石油工业战略西移”大举实施,轰轰烈烈的准噶尔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拉开帷幕。1987年1月,征尘未洗的陈新发风尘仆仆,带队赴准东参战,扛起“火烧山油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编制”以及准东探区深化勘探工作的重任,并成绩斐然。
陈新发该当令人刮目相看。1988年1月,他受命担任勘探开发研究院油区勘探室综合组组长,在此期间,新疆石油局一举拿下克拉玛依八区白碱滩组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00万吨,实现了该区块“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开发”的目标。对亟待上产的克拉玛依油田来说,这一贡献非同小可。
此后,陈新发如同快速旋转的陀螺,沿着油田勘探开发研究的轨迹,一往无前,步步为营。1989年,陈新发受命担起《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老区挖潜深化勘探技术研究》课题的攻关与实施。通过大量资料分析,一口油井一口油井地盘查,他发现,老区挖潜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跳出断裂带,走向斜坡区”的勘探思路。这一思路,极大地丰富了“斜坡区寻找低幅度构造油藏和岩相岩性油藏勘探”的地质理论。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先后发现了玛北、五区南和446区块3个整装油气田。
1991年,陈新发又考入石油大学(华东)综合勘探研究生班,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9月,陈新发继续攀登求学之路,经过严格考试,跨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从师马宗晋院士攻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12月,获构造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
凭借雄厚的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在重新审视历史资料,重新认识地层的基础上,他与其他技术专家一起,坚持在历经半个世纪几上几下却勘探未果的陆梁隆起“三个泉”构造带继续勘探,提出了“源外、沿梁聚集”的腹部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举拿下“陆9井”,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了亿吨级整装陆梁沙漠油田。
千禧之年,时任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的陈新发,又将目光聚焦于占准噶尔盆地腹部面积15%之多的莫索湾隆起。他为那里潜藏的丰富的油气所吸引所召唤。他将那片戈壁荒漠作为扩大勘探领域的希望之地。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扭动构造控油模式”理论。盆5气田、莫北油气田乃至年产油气百万吨的莫索湾油气田的诞生,无不得益于上述理论的指导。而“源外阶状不整合断控成藏模式”理论指导下发现的石南21、石南31等大型岩性油气藏,探明盆地腹部勘探新领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五千多万吨,石南油田年产量达到150万吨。
陈新发挥笔“做”下坐稳老区、强化滚动、加快发展新区的“三篇文章”,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大地区,在万古如斯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
陈新发是个寡言的人,即便升任公司总经理,除了会议作报告,与下属谈工作,很少听到他侃侃而谈。有员工说:原油上产的担子太重,他没有时间高谈阔论。
确乎,到2015年,新疆油田年产油气的目标是两千万吨,从而实现从大油田向大油气田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作为万军之首的陈新发,肩上担着沉甸甸的担子,他深知任重道远。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他前瞻性地提出并实施大科技工程,为实现现代化的大油气田插上腾飞的翅膀
翻开半个世纪的新中国石油史,有着这样的记载:50年代,靠罗盘和榔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进入80年代,疾风暴雨般的信息产业革命,共和国关于石油工业“西移”战略决策节节深入,使这座年轻的老油田进入不进则退的历史大转折时期。为了早一天引出蛰伏于地层之下的滚滚油气流,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要付出70%以上的精力,用于资料搜集工作。这一环节,使陈新发更深一层了解和理解着数据转换为信息,把科研人员从简单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搞石油勘探就要不断的去发现、不断的去思考,找事去做,不用人给你安排事儿,只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是陈新发的事业理念,也是他的一贯作为。
一浪高过一浪的信息革命,敦促着扎根边陲油城的陈新发,埋下头来,深思熟虑:勘探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实质上就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研究信息,最终拿出油气储量数据,而储量数据还是信息……这些既带有困惑,又已经是结论的相辅相成的思索,久久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为了将计算机优势引入地质资料研究,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信息工作是油田主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思想。
然而,地处边远的新疆油田在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并无优势。而这种致命的短缺,是困扰着发展中的新疆油田的瓶颈之一。面对困扰,他毫无退却,掷地有声地说:资金短缺,可以挖潜。人力有限,但智力无穷。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外部的科技人力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实现油田信息化管理,陈新发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单机应用、网络共享,到专业集成、部门集成直至企业集成,每个建设应用的关键点,他都亲历亲为。通过长期持续不懈努力,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实现了从科学研究走向工业化生产应用的转变,众多的信息技术成果成为了油田加快发展的助力器。在陈新发的主导下,油田公司内建立了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支持层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领导决策、机关处室管理、数据中心建设、二级单位应用、专家团及IT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格局。
那是陈新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时段。为了一部单机的選择,为了证实一个信息的准确,为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置身四百多位研究人员之中,踏着启明星出门,身披星月归返。精神高度集中,身心倾力投入,令他疲惫不堪,满目憔悴。然而,他的与油田命运血乳交融的心情却越加激奋勃发,充满生机。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又一场信息、科技史上的革命。陈新发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数字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数字世界正越过信息高速公路,飞驰而来。他难以克制兴奋的心情,深入思索,得出:石油勘探开发,必需建设一个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的数据库。与勘探开发有关的庞大数据,都可以存储在其中。这样,我们方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观百里油田尽在眼中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之时,建立“数字油田”最初的构想,已经萌动在他善思善索的脑海之中。
陈新发并非先知先觉,倾力打造数字油田的构想,产生在他渊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实践经验之上。他总结建设信息网络经验,锐意进取,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具有开拓意义地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实施原则。作为领军统帅,他带领麾下各个岗位数百工程技术人员,同曲异工,拉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油田建设大会战,一步一个脚印,奋战三年,完成了探井陆井、探井测井、探井试油、井下作业90%的历史数据信息建设。在群雄并起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新疆油田建成的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表层结构及静校正库和地震勘探速度库三大数据库,初步构建了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案及构造图等成果的网上浏览发布,成为开共和国陆上油田以信息平台定制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模式之先河的壮举,为兄弟油田的数字油田建设,提供了典范和模版。
新疆油田建成数字油田的信息,令不少业内人士困惑。他们不无感慨地说:地处边远,信息闭塞,人才短缺的新疆油田能够完成如此高精端的工程,真是令人费解。而新疆油田的员工们由衷地说:今天,回望数字油田建设历程,我们不能不敬佩陈总的“目光长宜放眼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数万员工的努力,我们的目标再宏伟,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走上领导岗位后的陈新发,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勘探数据、信息化建设、枯燥的数字研究等等,他还要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一个由汉、维、哈、回等26个民族、6万名员工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
这个“家长”该怎样当好?员工生活中有了困难,他与之分忧;员工健康出现问题,他给予解难;员工为子女就业问题困扰,他提出合理方案,安排就业……走上总经理岗位的陈新发装满油田勘探的思维中,重重揉进了“职工事,无事小”这一概念。
陈新发说:什么是以人为本?员工的冷暖,是最根本。他把工会调查报告中的数字全部烂熟于心:公司所属范围内特困家庭多少户,较困难家庭多少户……部分特困家庭是员工遗孀,且孩子多,所得收入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还有部分家庭难以缴付孩子的学费,难以完成学业等等。陈新发感到一种切肤之痛,因为他自己也是为人父者。
他亲自主持扶贫帮困专项会议,会上,他面色凝重却又果敢坚毅:苦,不能苦了员工。穷,不能穷了孩子!
自此,“金秋助学”活动作为送温暖工程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开展起来。数年中,公司捐资数十万元,使公司所属100多名困难家庭的孩子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走上人生的阳光之路。
“苦,不能苦了员工。”简单一句话,深深地感染着公司全体干部,感动着每一位员工。按照陈新发的指示,公司有关部门深入进行摸底调查,以文件形式下发了《三节(春节、元旦、古尔邦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的通知》。“送温暖不漏一人,帮扶不漏一户”。每逢新春佳节,陈新发亲自部署并率领公司领导,分头走访劳动模范、伤病员工、特困以及困难员工家庭。无论是伤病员工,还是特困家庭,那些慰问金、慰问品犹如雪中送炭,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来自上级领导的关怀。这种关怀犹如春风,温暖着员工们的心。他们把温暖化作一种动力,一种创造力并倾注在工作中。这种关爱产生的巨大效应,令陈新发深感欣慰。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此言出自古人之口,其含义,陈新发心知肚明。他说:再高明的领导,也非圣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数万员工的努力,我们的目标再宏伟,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我们必须把“三好目标”落到实处,切实改善一线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员工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普及健身力度,使员工有一个好的身体;切实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困难员工办实事,在公司上下营造和谐团结的氖围,让员工有一个好心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一次深入到沙丘3井采油区调研时,陈新发不经意间闻听一个信息:不少夫妻双双都工作在作业区一线岗位。为了照顾孩子,领导决定,夫妻两人轮流倒班。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得以解决。然而,都是血肉之躯,夫妻同在一室,却相见难相聚,势必引发新的家庭矛盾。陈新发要求随行的准东采油厂领导:认真研究,尽快解决这一矛盾,杜绝任何有碍家庭和睦的问题发生。准东采油厂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专门方案,使这一看似简单却又关系家庭和谐继而关系到企业安定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地处偏远的火烧山联合站,陈新发深入站区,在与员工面对面交谈中,发现了一个细节:火联站的员工由火烧山作业区统一安排送饭吃,而在油气储运公司管辖的工区内,员,工们却自带盒饭。自带盒饭,春夏之际倒无妨。而寒冷的冬季,冰冷的饭食入肚,势必影响健康。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陈新发却入耳在心。
在他人眼中不起眼甚至不足以入眼的几件小事,陈新发却当作大事,解决得刻不容缓,利利落落,而正是这些小事的解决所产生的效应,却难以估量。
在他的引领和全体干部员工的努力下,近年来新疆油田公司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管理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信息产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全国“安康杯”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数十年来,陈新发就这样不懈地奋进着,他心中装着克拉玛依油田的未来,从容快乐而执著地行走在风景跌宕的历史深处,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前行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为新疆油田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倾注着全部热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