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教学中“任务驱动”的应用
2009-08-11王颖
王 颖
摘 要: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广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操作,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我以为在VB程序设计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VB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简称VB,是Microsofr公司推出的Windows环境下的一种面向对象的、采用事件驱动的运行机制的可视化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通过大学期间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使用Visual Basic开发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技术,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Visual Basic或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比如JAVA、ASP等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基础。根据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懊悔自己报错了专业,给后续程序设计课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校从2002年起开始在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文科专业学时中开设VB,如今它已经成为我院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文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我带的班级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2 “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优势在于:情景导向,内容任务化,目标明确、生动,符合认识规律和思维习惯,实践性强,印象深刻,易产生求知欲、成就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
3.1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关系到本节课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所以应精心分析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蕴涵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可以设计成一个任务,也可以设计成多个任务,甚至一个任务分成几个小节让学生完成,在讲授数据类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发现内容枯燥,学生不愿意思考,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小任务,让每个学生完成。
首先让学生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5!,通过调试,学生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 X=1;for I=1 to 5;X=X*I;Next I;Print “X=”;X,按F5键运行,得出5!的正确结果。然后让学生把程序稍微修改一下,求10!,这时很多学生迅速将程序修改为如下形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X = 1;For I = 1 to 10;X = X*I;Next I;Print “X=”;X,按F5键运行,结果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数据溢出”的错误提示对话框,这时学生纷纷提问,百思不得其解。这时适时地进行点拨,提示学生将数据类型进行修改,把变量X定义为单精度型,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代码如下:Dim I As Integer; DimX As Single ; X =1 ; For I=1 to 10;X=X*I;Next I;Print “X=”;X,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此时学生已基本明白了不同数据类型对数据取值范围的影响,这时教师再继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修改程序,求100!,代码如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Single;X=1; For I=1 to 100;X=X* I;Next I;Print “X=”;X,按F5键运行,学生发现计算机又显示“数据溢出”错误。这时大家都猜到问题能是出在变量所定义的数据类型上,纷纷修改数据类型,将程序中变量X定义为双精度类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Double; X =1, For I =1 to 100; X=X*I; Next I;Print “ X=”;X,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问题解决。到此为止,一个复杂的数据类型的问题,通过这三次变化,让学生对于数据类型的知识有了很直观的了解。
在本例中,程序整体变化不大,占用时间也不多,我自己讲解也少,但通过如此一个任务驱动的操作过程,学生对整型数据、单精度型数据和双精度型数据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另外,由于一切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2 课前检查
包括学生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知识巩固情况以及新课预习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才能作到有的放矢,为新课做好准备。而且,只有认真做好检查工作,才能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容易流于形式,让学生滥竿充数,蒙混过关,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好。
3.3 布置任务
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任务提要、完成后的实际效果。较难的环节和重点知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系统简单示范,结合电子举手、语音对话进行个别答疑。如此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气氛显得紧凑,同时也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
3.4 适时指导
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练习、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但不能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追求完美、单一,更不能一手包办,只要能完成任务不妨让学生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5 及时总结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法,及时分析、总结、反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处理问题能力,同时最好对本课知识提纲作一梳理,通过复习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纳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再通过表扬先进,使学生产生浓烈的成就感、上进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VB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了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杨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版社.
[2]黄希庭,郑勇.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3]JamesRumbaugh.ObJect-oriented Modelingandg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