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楼地面与屋面板裂缝成因及预防
2009-08-11廖贤昆
廖贤昆
摘 要:总结钢筋混凝土楼地面与屋面中存在的多种裂缝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预防现浇楼地面、屋面板裂缝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楼地面;屋面;裂缝;收缩作用;温度作用;预防措施
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楼地面与屋面裂缝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影响正常使用。板角裂缝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给居住者在心理上和观感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裂缝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的质量低劣,如墙体、楼板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己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的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房屋结构抗裂措施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1 地面裂缝成因、分析
室内地面一般为整体现浇层。由于地基土不均匀、不密实,导致地面下沉、开裂或垫层质量不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规定,导致地面面层出现裂缝,裂缝一般较宽且数量多。
1.1 常见裂缝产生原因
施工未遵守操作规程,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养护不当,造成强度不足;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收缩或膨胀,形成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堆载过重,过早或不均匀分布,使得地面裂缝出现;混凝土的凝缩和干缩。
1.2 质量控制措施
地基土回填前,应对填土基底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填土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确定填料最佳含水量,压实机具,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等参数;地面范围内的基坑(槽)回填应分层夯实;检查垫层材料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检查垫层强度和密实度的试验记录;地面面积较大时,应从混凝土垫层开始分区浇筑,设置必要的纵横向伸缩缝,间距一般为3-4m浇筑前应对基层浇水湿润;不准使用安定性差或刚出窑的热水泥,以免水泥石崩裂;控制砂石粒度不要过细,含泥量不超过规定值,水灰比适当;垫层、找平层应密实和平整接槎严密;混凝土垫层完成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一段时间,待混凝土收缩大部分完成后再做面层;房间较大或地面荷载分布不均匀时,垫层中宜配置适量构造钢筋。
2 楼、屋面裂缝成因、特征、措施
裂缝常出现板角与板底中部,多由混凝土收缩变形、温度变形及承载力过大、施工不当所造成。
2.1 楼面常见裂缝原因及特征
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成型后产生较大收缩下沉,使钢筋顶部的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在构件内部出现沉缩裂缝;模板刚度不足或支撑下沉、变形,造成新浇混凝土开裂;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导致裂缝出现;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如受拉钢筋严重错位(使混凝土有效截面减小)导致开裂,裂缝表面较宽,常垂直于这类钢筋,也可能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混凝土养护不良,早期失水严重而出现裂缝;裂缝不规则 ,数量较多,宽度和深度都不大;混凝土早期受震而导致裂缝出现,如碰撞预留钢筋,过早承受施工荷载而震裂;早期受冻导致开裂,即冻融破坏;未充分考虑承载能力而导致的施工超载;混凝土实际强度严重不足,达不到图纸设计要求;现浇板面未设负筋或虽设负筋但长度、规格及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2.2 屋面常见裂缝原因及特征
屋面构造层次过多,负荷偏大,而且未充分考虑承载能力;由于混凝土固结收缩或温度收缩受到下部约束时在板面出现裂缝;没有良好的隔热层或未设置必要的温度伸缩缝。
2.3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控制配合比及搅拌质量,对出现的裂缝,应在初凝时进行压实,抹平消除;浇筑混凝土速度应考虑混凝土沉缩的影响,在混凝土初凝前适当加大振捣深度,消除沉缩变形影响;模板构造方案应正确合理,而且应验算模板及支架的刚度;控制钢筋配料、加工、制作尺寸,而且钢筋安装位置应正确,固定方法应可靠,尤其应注意防止受弯构件的上部钢筋被踩塌而变形;在混凝土浇完后,应及时覆盖和浇水,养护期应保持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尽可能避免早龄期混凝土承受外加荷载,保护混凝土预留插筋等外露件不受撞击影响;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0C时,应按施工规范规定的冬季施工方法,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 (即标准活荷载),当施工荷载较大时,楼盖下应根据计算加设支撑;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正确掌握拆模时间(不宜过早),强度未达到要求时,不应上人或堆载。浇筑混凝土前,应及时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宜过大、过小,保证混凝土有效截面;浇筑板时,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m,否则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
2.4 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
在施工时应严格按图施工不得疏忽和遗漏,具体如下:
简支板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支座,其锚固长度Las不应小于5d;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的分布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长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0%,其间距不应大于300㎜; 当板所受的温度变化较大时,板中的f分布钢筋应适当增加(即减小间距);应注意板负筋下不能漏放支撑筋,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将其踩陷;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规范取值适当增加。
上述几个方面往往在施工中易被疏忽,常有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以致板面负筋长度不够、间距过大,常被踩陷的现象发生,未起到良好的抵抗应力作用。造成在板面沿支承四周或梁位处产生裂缝,严重者出现渗水影响使用功能。总之,引起地面,楼面及屋面出现裂缝的综合因素繁多,影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设计与施工等多方面高度重视,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影响正常使用的裂缝产生。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施工综合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