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的家庭心理指导
2009-08-11袁修美
袁修美
如何对待手术患者的焦虑
患者在听到要做手术的消息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便是焦虑。他们担心手术效果不好;担心不能彻底治愈或留下后遗症,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更担心因手术意外而丧生等。虽然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的焦虑情绪,却表现出坐立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寡言等情形。心理焦虑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耗能反应”。它会使患者的能量消耗急骤增加,影响术后的恢复。若能避免这种不良反应,便可以使患者的身体积蓄能量,具备与疾病抗争的能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那么,是否焦虑水平越低越好呢?有人曾按照术前焦虑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结果发现中度焦虑组术后适应性最佳,原因是这些患者对手术将带来的影响(疼痛、不适等)有较现实的看法和心理准备,情绪较稳定;高度焦虑者则过度紧张、恐惧、多疑、敏感;低度焦虑者对手术可能带来的困难缺少思想准备,当他们一旦体验到痛苦,便会出乎意料地紧张、愤怒和沮丧。
面对患者的焦虑,家属应该怎么做
1.家属应先了解手术的目的,充分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利弊。只有自身冷静、踏实,才可能给患者实在的心理安慰。在劝导患者时,更要借用术后已恢复的患者的实例进行开导,使患者对手术抱有积极态度。
2.不要只说空泛的宽心话,否则会导致患者感觉你不是真心关心他,而产生对立情绪。要避免患者对手术盲目乐观,要让其对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如告知:术中虽然应用麻醉剂,但仍会有因牵拉而引起的不适;术后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会引起全身的疲劳不适;术后几天内会出现正常的体温增高;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并发症以及手术可能会给将来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等。
3.帮助患者学习必要的行为应对方法,包括床上大小便,主动咳嗽排痰,放松刀口周围的肌肉以减轻伤口疼痛,学习怎样在别人协助下翻身、坐起等。
4.临近手术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如全身放松的姿势,集中思想,安定心绪,尽量想一些令人高兴的情景和事情,从而主动控制紧张情绪,达到身心舒畅的境界。
5.术前患者的焦虑情绪经常会有反复或起伏,尤其当看到同类疾病患者手术后有某些不顺利时,情绪波动会更明显。家属对此要有思想准备,可以在请教医生、护士的情况下,耐心反复地给患者做工作。切忌自己丧失信心。
如何消除手术患者的恐惧感
疼痛,是手术创伤使患者体验到的极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然而患者的心理状态,既可以使疼痛加剧,也可以使疼痛减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士兵尽管伤势很重,但在治疗过程中,疼痛反应却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对自己能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和得到有效治疗深感幸运,这种心情把痛苦掩盖了。但大多数伤势较轻的平民,却因感到自己“倒霉”而疼痛反应强烈。
所以,家属在术前应帮助患者认识到,手术后伴随一段时间的伤口疼痛是正常的;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差异,自己比别人疼得重一些并不一定是手术做得不好或伤口有什么问题;术后的疼痛,通过适当用止痛药和改善心理状态,是可以耐受的;要告诉患者过多应用止痛药对身体有害,以便患者对忍受一定程度的疼痛有心理准备。
手术后应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诱导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除让患者适当安静休息外,还应让其接受各种正常的信息和刺激,如轻声的谈话、轻松的音乐、柔和的光线和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
如何改变被动依赖心理
手术后的患者,往往认为自己闯过一大关,伤了元气,该好好休息保养了。于是,一些生活能自理的事如洗脸、漱口、大小便、翻身、吃饭、喝水等,都想依赖家属和护士包办,加之部分患者术后身体带有各种管子(如胃管、尿管、输液管、各种引流管等),从客观上又增加了患者活动的心理负担。
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对术后病体恢复和器官功能锻炼是极其有害的。任何患者手术后,都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早活动。这样从生理角度,可以避免许多并发症;从心理角度,可使患者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治病效果明显,从而精神愉快。临床实践证明,那些坚持自我护理的患者,比听任家属、护士代劳的患者要恢复得快。
家属不必要的怜悯和同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感和依赖心理,使患者难与医生、护士有效配合。这也是当前许多医生、护士感到苦恼的事。正确的心理护理是,要让患者看到自己的身体功能,相信医生护士的劝解,认识到要恢复健康,静养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通过活动,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真正减轻痛苦,改善预后。在这里,必要的行为疗法也是可取的,如鼓励、协助患者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其自信心,逐步消除被动依赖心理。
据《保健医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