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错瓶颈白忙活
2009-08-11杨于泽
杨于泽
4月21日,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北京营业部前总经理杨彦明,被北京市高级法院二审判处死刑。杨彦明任职期间疯狂贪污六千九百一十二万元,关于赃款的下落,杨彦明死活不说。有关人士表示,宁死不说出赃款下落,成为制约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一道瓶颈,而破解这个谜局,是办案人员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希望。
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全社会都想搞清楚,这是正义的要求。现在舆论普遍猜测,有官场黑手收了杨彦明的钱。如果杨彦明深明大义,说出那些收钱者的姓名,检察机关就可以扯出一条完整的贪腐食物链。链条上的腐败分子自然是玩完了,通过这条贪腐食物链,我们还可以看清楚权钱交易的诸多秘密,长知识。
拔出萝卜带出泥,这种情况多有之,但如果我们信心过头,我们的感觉就会失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情况多,是个案积累多年,显得多起来了,但不是带出泥的比例大。假设种萝卜一百个,拔出十个,其中五个带出了泥,拔出十个与带出泥的五个都不算少,但相对而言,概率还是很低。更多的萝卜还呆在它们的坑里,而泥巴也照样逍遥自在。
六千九百一十二万元肯定是一笔巨款,杨彦明可以和别人分享,也有可能独吞。有道是,舍得一身剐,幸福我全家。况且现在没有凌迟之刑,充其量不过一死,而在中国,命就是不太值钱。案子办了五年之久,杨彦明宁可两次选择自杀,宁可以沉默的方式面对死刑,也坚决不肯说出赃款的下落。慨然赴死,为子孙富贵而死,于他大概就是死得其所了。
把部分或者大部分赃款用于上下打点了,这种可能性也很大。杨彦明自言部分赃款“作为费用给了相关部门和个人”,但并不具体说出是什么部门什么人。经商的贿赂当官的,当官的拿了钱,要找后台给自己撑腰。受贿之后自得其乐,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身在官场职场,还得考虑“政治前途”,于是大出血,替自己搭建晋升之阶,这也是身不由己的。
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从经验意义上标明了贪腐食物链的存在。这个俗语还揭示了另一个真相:贪污受贿的所得,往往是由权力低端向高端转移的。若要“好做官”,就得“朝中有人”,而要“朝中有人”,要么家里叔伯姑姨侧身朝中,要么用钱开路,实际情形又以后一种居多。清朝乾隆年间巨贪多,贪官多共用一个朝中人,这个人名叫和珅。和珅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其他人不过是他豢养的鸬鹚而已,其受贿所得竟相当于朝廷十五年的岁入。
杨彦明贪的多,可以把朝中人供养得白白胖胖的,要是成功地把他们揪出来,绳之以法,大家自然可以额手相庆。但现在已经铁板钉钉,杨彦明“宁死不屈”,他要带着真相进棺材了。有人觉得这是“反腐败斗争的一道瓶颈”,检察机关揪不出朝中人,拔不掉贪腐的食物链。如果我们只认死理,非要在此寻求突破,人家又宁死不招,那就只好撞死南墙了。
反腐败,现在需要我们“脑筋急转弯”。把杨彦明及其朝中人揪出来,这是反腐败的一个方法;从权力本身入手,是反腐败的另一个方法。既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们可以限制、改造乃至消除“绝对的权力”,从而达到反腐败的目的。限制“绝对的权力”,一是减少权力,二是缩小权力,三是让权力相互制衡,四是让人民、民意代表及大众传媒监督权力。权力小了,掌权者搞腐败的胆子就小了,腐败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
杨彦明宁死不招,充分说明了权力的强大与绝对化,已经到了感召人们为它赴死的地步。如果说反腐败斗争存在瓶颈,那正是权力的过分强大与绝对化。正是在制约权力方面无所作为,才形成了今日反腐败斗争的瓶颈。对权力形成有效制约,反腐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插图/方法很重要/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