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闪光

2009-08-11薛明翠

现代教育教研 2009年5期
关键词:浮光掠影走捷径语意

薛明翠

【摘要】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心态容易浮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走捷径、求速效的思想。对古诗文不愿下工夫去认真诵读,认为读课文白费劲,远水救不了进火;即使读,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诵读,不仅是平时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

The poem culture and education which let to cantillate to read in the thou learn medium flashlight

Xue Ming-cui

【Abstract】Student at study stage of mindset easy fickleness, mostly dissimilarity degree ground existence worried achievement walk of near benefit shortcut, beg soon an effect of thought.To the poem text of the thou not wish contrive go to earnest cantillate to read, think to read a text to waste strength, far water can't save into the fire;Even read, is also float light Lue a shadow, walk Ma3 Guan Hua.In fact, this be a mistake area.Cantillate to read, not only is peacetime study thou the main method of the poem text, also is a study thou poem text of importance method.

【Key words】Cantillate to read;Thou poem text

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心态容易浮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走捷径、求速效的思想。对古诗文不愿下工夫去认真诵读,认为读课文白费劲,远水救不了进火;即使读,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诵读,不仅是平时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

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古诗文的诵读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字音

把字音读正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是古诗文的常考点。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读kèhán。“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中的“说”通“悦”,是愉快的意思,读yuè,而不读shuō;这些根据字在文中的意义,正确地读出它的音;如果音读错了,表明对字义的理解也错了。

2.注意停顿

停顿,即古人讲的句话读(dòu)。通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有些词该分开读的必须分开读,该连读的必须连读;一些较长的句子,诵读时要注意句中停顿,要辨清语意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如:《爱莲说》一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该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样诵读就能较为准确地表达语音停顿同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通读诗词,应按照诗句的节奏作适当的停顿,读出诗词的韵味。

3.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在古诗文里,词语的选用、词的感情色彩、句的构造、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诵读时就要把文句、诗句的语气传达出来,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七年级上册《梵天寺木塔》一文中,皓笑曰:“此易尔,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朗读时要读出喻皓的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熟读经典,受益终身。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通过熟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这才是诵读古诗文的真正目的所在。那么就让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熠熠生辉吧。

收稿日期:2009-02-20

作者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中学222248

猜你喜欢

浮光掠影走捷径语意
绳金塔千年古塔的“浮光掠影”
话与画
浣溪沙·月夜
浮光掠影
画与理
教学生“偷懒”
浅析分享时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特征
设计元素应用中符号学理论意义研究
论装饰语汇在油画艺术中的语意表达
浅谈初中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