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源头巧开发

2009-08-11周秀芳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溪水教师学生

周秀芳

每当学生写作时,我们往往发现这样的状况:有些学生是茫然面对方格纸,手托腮帮望题,搜肠刮肚难下笔,表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些学生是出于无奈,生编滥造,东拼西凑,言不由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受传统作文教学的禁锢束缚,放不开手脚,只是“闭门造车”于封闭的玻璃窗内,捕捉不到鲜活的材料;或是学生缺乏敏锐的目光,不善于观察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不善于用感官认识身边的多彩事物,不善于进行知识的积累、分析和运用。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积极开发写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冲破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必然会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作天地。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可借鉴的东西就多,写作的思路就广,语言就变得丰富,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除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本上的范文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读博览。学生只有扩展阅读,才能品赏语言锤炼的精华,才能从书中吸取营养,找到写作的源泉之水。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细细品味文中的“亮点”,铭刻于心,注意积累好词佳句、警句名言,并将其存入“好词佳句宝库”,进行“活期储蓄”,这样写作时就可“随用随取”,从而达到下笔时言之有物并锦上添花。

二、带领学生置身大自然,开阔视野

浩瀚无边的大自然,物华天宝、气象万千,山川河海、草木鸟兽、日月星辰、风花雨雪,有说不完、写不尽的素材。如果把学生长期禁锢在封闭的玻璃窗内,不让他们面向大自然,放眼世界,他们就会“鼠目寸光”、“坐井观天”,而欣赏不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意境;目睹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领略不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姿百态;体味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及“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丰富内涵,又怎能写出真实而深刻鲜活文章来呢?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临其境,以开阔视野,激情冶性,丰富材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好似活水知识宝库。”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才能认知世界;只有让学生接触万物生灵的大自然,才能把生动逼真的写作内容涉猎于笔下;只有让学生将大自然中那些鲜活的材料像琼浆一样为他们吸取内化,才能做到妙笔生花。

三、倡导学生贴近生活,丰富素材

生活是一本无穷的大书,是写作的源泉。如同溪水的源头,写作如同溪水,溪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能流个不停。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闪出七彩光芒。所以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让他们赏析社会的变幻莫测之美,发现人们的喜忧哀乐之情,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味,鉴别生活中的是非曲直,真伪美丑。特别是当今社会,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农村风貌、万象更新的城市景况,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方兴未艾的新型工厂等多姿多彩的社会缩影以及种田能手、改革尖兵、致富状元、创新能人等光彩照人的形象,动人心弦的事迹,无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亮点”,学生必然会闪现创造的火花而扬起联想的风帆,展开想象的双翼,从笔下流出潺潺清泉的美文。

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激活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尤其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活跃思维,畅开言路,放胆表达,增强自信,让写作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天地。教师要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吐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触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在写作中的催化剂作用,使学生情动而辞发,从而大胆地有创意地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溪水教师学生
之间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溪水
我们去登高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迷宫弯弯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