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策略
2009-08-11叶升
叶 升
【摘要】小学生能否主动学习,能否掌握数学学习内容,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值得他为之努力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会自主学习,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成绩不理想。为此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究,并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实践策略。
【关 键 词】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56-03
一、确立学习目标,学会规划学习
开学初,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能有方向,才能有动力。要对新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个简单的学习规划,课堂上如何学习(包括听课、作业等方面),课外如何学习。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交流,还让他们将学习规划贴在自己的房间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真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欢、形式多样、轻负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枯燥。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先请学生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为什么有些同学两次都要站起来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有趣的情景中学生理解了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此外,也可运用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施差异教学,获得不同发展
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既要关注优等生,更要关注学困生。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在练习的设计等方面也要实施层次性教学,不搞一刀切。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由易到难,作业形式多样化、童趣化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实现不同层次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树立人本理念,“教”服务于“学”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改革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教师要通过精心地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合理的自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是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预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一同学习,去发现数学问题,总结规律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课型,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效率地提高。
(1)重视生活应用,加强数学实践。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表后,可安排这样的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到学校门口收集某一时段经过校门口的车流量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并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实践作业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注重操作体验,增强思维能力。在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和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交流;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让学生真正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是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二是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四年级上册内容《确定位置》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活动感知——强化表象——抽象符号——深化理解——拓展应用。一是活动感知。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位置”经验,引出“列”、“行”;认识平面图中第几列第几行;比比哪些同学的反应快,深入理解“列”、“行”概念。二是强化表象。用列和行叙述位置时,通常先说列,再说行。班长的位置可以怎么说?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呢?你能找到你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三是抽象符号。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第几列第几行可以用一组数对来表示。对应“第几列第几行”范写数对,学生跟着试写。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一组数对由两个数字组成,“列数在前,行数在后,中间逗号,两边括号”。四是深化理解。用一组数对表示某某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第4列第3行、第3列第4行,对比(4,3)、(3,4)两数对;在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对,快速说出相应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五是拓展应用。用数对知识说明城市中某建筑物的位置、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等实际问题。
三、优化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会真正地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1. 学会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来的圆周率的历史,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是怎么得到的,可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让学生比较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引导学生用“绕线法”和“滚动法”得出厚纸板做的圆的周长,用“折叠法”测量出用布做的圆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求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探究用一种间接方法计算圆周长,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又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
2. 学会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创设在厨房烙饼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出示信息:每次锅里只能同时烙2张饼,每面都烙,每面3分钟,让学生同桌合作探究问题。烙熟1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么烙?烙熟2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么烙?烙熟3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么烙?让学生运用学具来操作烙饼的过程,得出烙饼的最佳方法,并让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的过程、方法与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烙熟4张饼、5张饼……怎么烙?至少需要几分钟?并总结出从中发现的规律是什么?这样的学习,学生是乐意的,有兴趣的,学习方法自然得以掌握。
又如:“派车问题”,即“25人去机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你认为怎么派车比较合理?”这道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出好几种方案:1. 可以派4辆面包车;2. 可以派9辆小轿车;3. 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等。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方案参加全班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
3. 学会解题策略
要注重习题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策略上应呈现思维多样性、选择性的趋向,应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王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原来每天加工50个零件,需要6天完成,现在要想提前1天完成,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个零件?”多数解法是:50×6÷(6-1)-50 = 10个,但有个别学生的解法却与众不同,50÷5 = 10个,理由是原来需要6天完成的零件现在需要5天完成,那么提前1天的任务50个平均分到5天当中,就是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的零件个数。多么巧妙的思路,多么简洁的解法。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潜能是巨大的。
4. 学会整理知识
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说说都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说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其回答是杂乱无序的,教师按一定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复习每一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用箭头将有关联的图形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图,清晰展现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问,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并及时纠正。教师的板书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理清了思路,促进和优化了相关知识的建构。
教师要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体验到好的学习方式对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在自主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多边互动过程中,只有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去,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四、实施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有进步、表现好、想法有创意都值得教师的及时表扬。特别要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即使有一点点亮点,也要给予表扬、鼓励。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表扬要求,表扬要因人因事而定,课堂总体表现好可奖给“数学课堂学习优秀表现奖”,课堂上发言积极,可给予“数学课堂学习积极分子”称号,课堂作业又快又对又工整,可给予“数学作业优秀奖”。
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以教师评价为主,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
1. 教学过程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你说得很棒”、“说得很有道理”、“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把知和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2. 课堂总结评价
教师不仅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地心与心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评价中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请谈谈你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不只回顾这节课在知识层面的收获,也回顾在情感层面的收获。关注学生整节课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智慧、开心、人文的课堂氛围。
3. 练习反馈评价
在练习反馈中评价,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如果你们认为他说的对,就将掌声送给他。”“你做对了吗,向老师点头示意。”“对于他的回答,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通过生生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
4. 学习考核评价
开学初就应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数学学习考核机制,让学生一起参与考核办法的制定,可采取星级评定的方法,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关心帮助同学学习、家庭学习情况、数学课外实践等方面,根据指标的达成情况分别授予五星级学生(优秀),四星级学生(良好),三星级学生(合格),表现越好星级越高。开学初教师给每位学生同样数量的星,作为基本星,可开展教师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进行处罚,从基本星里扣除相应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