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几个因素
2009-08-11耿红欣
耿红欣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因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具有重视过程、综合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但一些学校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特别是农村学校阻力更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
当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障碍首先是思想认识定位、教育观念陈旧、思维单调的问题。特别是现在一些同志,包括不少领导同志,口头上也讲素质教育,但实际工作中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应试教育那一套。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名义上是搞新课程改革,实际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唯恐学生考试成绩差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或者因此而丢了“乌纱帽”,信奉的仍然是“不管上级怎么强调,我还是我的那一套,只要学生成绩好,榜上有名,荣誉自然跟上”。这样即使是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二、传统招生考试办法的影响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考试虽然有很大的改革,但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文化考试的老办法。虽然有些学校改变了初中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探索试行“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升学办法,但只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报考重点学校的一种资格或者是参考项,综合素质评价其实还是形同虚设。有些学校和教师仍把课程分为“主课(科)”与“副课(科)”,还有部分学校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或者“快班”、“慢班”。对考试科目,学校、教师、学生都很重视,非考试科目则课程开设不全,或明开实不开,流于形式,教师持应付态度,学生抱蒙混思想。而考题又往往存在偏、难、怪现象,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一张试卷定高低,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办法。
三、评价制度的影响
历年来,上级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般是看有多少学生考上重点校,统考成绩如何;学校评价教师也是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并进行奖惩。这种评价办法严重挫伤了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机构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力求做到对学校、教师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四、用人制度的制约
目前,在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彻底改善的形势下,不少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在就业招工时,一味要求高学历,而不考虑实际能力,致使好多无真才实学但高学历的“高学历、低能力”的人被用上了,一些学历低而有实际工作能力、有技术、有工作经验的人反而用不上。这种不良用人制度导致了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越演越烈,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遥相呼应,致使一些人为取得学历而弄虚作假,败坏了学风,这样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改革用人制度,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用人机制,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风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确定等级比例不科学、欠合理,降低了评价效能。二是操作不规范、不切合实际。有的学校面对教育行政部门拟定的方案,不知如何入手。有的学校在评价时,加重了家长与学生的负担。三是等级评定单纯与升学挂钩违背评价初衷,随意性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四是等级评定的副作用比较多。根据主观印象人为地把学生分成综合素质优劣的四个等级,对学生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建议: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要具体,便于操作。二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与考试挂钩。三要规范操作,避免综合素质评价走过场。
六、教师素质的问题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工作的成败。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一是虽学历达标,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差,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严重;二是中老教师偏多且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三是教师队伍建设重智育,轻德、体、美育,一些学校音、体、美教师配备不齐,即使配上了,大多都是兼职,有些也是滥竽充数;四是一部分教师做不到爱岗敬业,怕麻烦、图省事,不去尽心研究素质评价的实施。这一切都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来抓,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别是要积极组织综合素质评价专题教研科研活动,不断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要切实开展专项业务技能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操作,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打造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