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解读古诗的枢纽

2009-08-11葛苏杭

现代教育教研 2009年3期
关键词:解读对话古诗

葛苏杭

【摘要】高三学生鉴赏古诗效果不佳,没有和古诗进行真心的对话。其实,对话是解读古诗的枢纽。对话是合作平等的,彼此都要受对方的约束。鉴赏的过程是鉴赏者和古诗思想碰撞的过程。要对话,首先要夯实基础,提高对话水平。其次,捕捉形象,掌握对话技巧。第三,循序渐进,对话要由表及里。当然,对话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同样也可解读出新的见解。

【关键词】对话;解读;古诗

Dialogue:Reading thou the vital point of the poem

Ge Su-hang

【Abstract】The Gao San student appreciate a thou the poem be ineffective, have no with thou the poem carry on sincerely of dialogue.In fact, the dialogue be a reading thou the vital point of the poem.The dialogue is that the cooperation be equal, each other want to be subjected to the other party of control.Process of appreciate is appreciate and thou poem thought collision of process.Wan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first want Hang solid foundation, exaltation dialogue level.Secondly catch image, control dialogue technique.Three, follow the sequence and advance gradually, the dialogue want from the form and inside.Certainly, the dialogue can also never carry on with angle, same can also reading new of views.

【Key words】Dialogue;Reading;Thou poem

目前,不少高三学生急于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大多采用集中做题的方法复习,但效果往往不佳,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因,没有和古诗进行真心的对话,只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理解,当然,也就抓不住诗的核心了。对话:解读古诗的枢纽。

黑格尔曾讲过:“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个人所进行的对话。”(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既是对话,双方就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彼此都要受对方的约束。鉴赏者不能以自己已有的观念或先入之见,主观地对作品的意义作结论。作品虽然是沉默不语的,但它也不是消极地接受鉴赏者的解读,而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自身,借以约束读者的解读。

例如:2008年全国II,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披文入情,先走近诗人,明确他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通过看注释可知,大约是诗人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后所作。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又是由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接下来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中去,暮春时节丝丝细雨,连绵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已近黄昏,落花狼藉。门庭冷落,不见车马,宿鸟声中,把门关上。最后,设身处地,从诗人的角度,用心体味,不难揣摩出这首诗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整个过程不脱离作者,不脱离诗的本身。其实鉴赏者和诗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那么,如何对话,才能准确解读古诗呢?

首先,夯实基础,提高对话水平。进入高三,时间紧、任务重,高考考的学科都要复习,其间还有多次强化训练,不管怎样,也要“再回首",过一遍,把初高中学的一些古诗,按下列纲目进行一番梳理:诗人身世思想,诗歌分类,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风格。有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和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诗人郭沫若曾说过:“《女神》哟!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拔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这段话中“振动数相同”“燃烧点相等”也告诉我们:只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才能和诗人平等对话,才能真正领悟诗中的情感。

其次,捕捉形象,掌握对话技巧。诗的情感都是借助“形象”来表达的。诗歌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抒情主公——李白的形象,后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隐者形象。诗歌中的形象还有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蝉》中的“蝉"的形象,韦应物的《闻雁》中的“雁”的形象。解读古诗一定要抓住“形象”去感悟诗的情感。如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抓住“抒情主人公”,“折柳”形象,紧扣原诗,加以想像,脑海中就迅速浮出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春风怡人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了悦耳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有睡,他倚窗独立,凝望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折柳”一词不仅是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人们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这样,就把握住了诗的感情脉搏。

第三,循序渐近,对话要由表及里。例如:读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初读,了解大意,题为“约客”,诗中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的一个夏夜之景,叙述了待客不至之事。再读,浮现形象。黄梅季节,阴雨连绵,长满了青草的池塘中蛙声不断。有约在先的客人过了夜半还未来到,“我"信手拿起棋子无聊地敲打,竟然使灯花震落。三读,探究意蕴。为什么诗人要特写“家家雨”和“处处蛙”?原来那淅沥的雨声,聒噪的蛙声,正是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候客人时所特有感受。愈是客人不至,愈觉雨声、蛙声之清晰可闻。“过夜半”,表明诗人等待时间之久,期待之切。棋子是下棋用的,而此时用来敲打,又着一“闲”字,这一动作就将诗人焦燥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由此可体会出诗人那苦闷,无聊和失望焦燥的情绪。其实和古诗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进而对其本质的把握。当然在这过程中,鉴赏者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古诗与鉴赏者之间才能形成冲突性交流,进而构成对话,小问题则小进,大问题则大进,每次对话,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意义。整个对话过程,由浅入深,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出现新的见解。当然,这对话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同样也可解读出新的见解。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对话,是联系鉴赏者和古诗的枢纽。解读古诗依据上述方法,大家不妨试一试,一定会有效果的。

收稿日期:2009-03-11

作者地址:江苏省东海县白塔中学222345

猜你喜欢

解读对话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