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为幸福埋单

2009-08-07李孔强

传奇故事(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小芸矿难赔偿金

李孔强

山村里有个孩子叫小芸,天生喜欢唱歌,小小年纪,就在全县的卡拉OK演唱大赛中获得了金奖,给她评分的那些专家都说,这孩子如果能好好培养,将来前途无量。可不幸的是,母亲槐花为了省下钱给小芸凑学费,却耽误了治疗眼病,结果把两眼给拖瞎了。如今小芸的一家,都得靠父亲这根顶梁柱撑着。

父亲四十多岁,名叫刘灶锅,在附近的矿井下干活儿。刘灶锅是个一心顾家的实在人,知道自己肩上的分量,他总像老牛一样拼命干活儿,每月挣的工资都比别人高些,有一千多元。偏偏这时候,一场灾难却降临了。那天,井下巷道上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透水塌顶,将没来得及撤离的刘灶锅和另外三个矿工,严严实实地砸在了里面。

由于出事位置在地下600多米的深处,地层结构又非常复杂,挖掘救援工作十分艰难,直到七天七夜后,抢险队员才找到了已经死亡的遇难者。将尸体一具具扒了出来。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刘灶锅居然还有微弱的呼吸!由于他没受什么硬伤,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护,不久就苏醒了过来。

事后回忆起来,刘灶锅能捡回一条性命,纯属偶然。灾难降临时,他们四个矿工全被卡在塌顶泥石间的一个穹窿中,此处巷段水平面很低,冰冷的地下水穿过泥石缝汹涌扑来,很快涌到了胸口,接着就漫上了头顶。求生的本能使得刘灶锅在黑暗中做着最后的抓挠和挣扎,不知是泥石浸水后产生了移动还是水的浮力作用,就在刘灶锅感到快要窒息的那一刻,他的脑袋挤进了顶上一道狭窄的石缝,虽然身体还是动弹不得,却勉强探出了可以呼吸的鼻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靠吞喝苦涩的泥水充饥,坚持着活了下来……

人间之幸,莫过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刘灶锅和全家人聚在一起,自然是喜极而泣,感慨万千。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们。也纷纷赶来庆贺喜放鞭炮,都说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刘灶锅破天荒买了两瓶好酒和一包名烟。炒了几样小菜乐呵呵地跟大家开怀对酌起来。

趁着热闹,小芸缠着问他:“爸,被埋在地底下的时候,你害怕吗?”

“傻话,怕又有什么用呢?那是绝望啊。”刘灶锅说着看了看槐花,又摸着小芸的头,“可我的心里头明白,我不能就这么死呀,家里还有你,还有你妈,都得靠我哩,我死了,你们咋办?就是死,我也得先跟你们娘俩请个假!”一番话。引得在场的人全都笑了。

但是从那以后,心有余悸的小芸和母亲,说啥也不肯再让父亲下井了。矿上有意照顾刘灶锅,便特地给他安排了一个在井口上班的岗位,活儿比在井下轻松了许多。这样日子一天天平安过去,那场矿难的阴影似乎也被渐渐地消除了。

不久,外面传来一个消息,说县医院开设了专家门诊。请来了省城大医院的眼科老专家。刘灶锅抱着一线希望,赶忙领槐花上城来到专家门诊,经过仔细检查后,大夫发现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白内障,可以采用现在的最新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并且完全有把握使双眼复明,只需花一万元就够了。但是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再拖延下去,那就很难说了。

听说妻子的双眼还能复明,刘灶锅自然喜出望外。他和槐花自幼一起长大,有着很深的感情。想当初,槐花放弃了嫁进城里做富婆吃皇粮的机会,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他结了婚。从那天起他就暗暗发誓,这辈子自己当牛作马,也要让槐花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来。他实在是欠槐花的太多了。当下刘灶锅便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又东借西借的,总算勉强凑到了一万元,准备送槐花去县医院做手术。

可是就在这时,家里又出了一桩意外的喜事:省城音乐学院的招生人员找上门来,他们经过反复筛选,从数千名填报志愿的考生中,看中了最有音乐天赋和培养前途的小芸,要特招她进学院深造,学制五年,每年要花一万多元的学杂费。临走时,招生人员再三对他们家说,省音乐学院是明星、歌星的摇篮,从这所学院培养出来的,将来大都能成名成家的。并叮嘱小芸早点去学院报到,千万别错过机会。

两桩好事凑到了一块儿,却愣是缺一个“钱”字,让刘灶锅心里酸酸的不是个滋味儿,看来要想让女儿上音乐学院,妻子的双眼就要永远瞎下去,要想让妻子的双眼复明,女儿就上不成音乐学院。煎熬再三,刘灶锅想出了一个荒唐而无奈的办法——他让妻子和女儿抓阄来决定。

可是槐花和小芸都僵持着,说啥也不肯抓阄。小芸哭着对父亲说:“爸,我不想上音乐学院了!除了上大学,我还能走别的路,还能跟村里人一块儿出去打工。可妈妈的眼睛再不治,就再没有机会了。妈妈已经苦了半辈子了,她是为了我才变瞎的,这次,说什么也要让她重见光明!”槐花却摇摇头说:“傻孩子,这些年你连做梦都在盼望着能上音乐学院,你要是错过机会丢掉了前途。即使妈的眼睛给治好了,那又有什么意思?”争到最后,母女俩谁也没说服得了谁。

刘灶锅闷着脑袋,好像有满腹的心思,又好像啥心思也没有,只是一脸茫然地发呆……

隔天,刘灶锅从外面一回到家,就闷头东找西翻,将从前他下井用过的那套旧工作服又穿到了身上。小芸见了一愣:“爸,你又穿这干啥?”“这还用问么?下井呗。”刘灶锅使劲拍了拍胸口,“你瞧我这身体棒棒的。能干!再说干井下的活儿,工资收入比在井上的高嘛!”这倒也是,家里就靠这么根顶梁柱,缺钱呀,母女俩犟他不过,只好依了。

回到矿井下之后,刘灶锅天天早出工,晚收工,干起活来还比从前更加卖力了。有人当着小芸的面对刘灶锅开玩笑说:“你看你爸,钱是身外之物,他都死过一回的人了,咋还没想开呀?”刘灶锅听了笑了笑,说既然已经死过一回,这辈子没别的心愿了,就图多挣几个钱给家里。

这天傍晚,小芸和母亲做好了晚饭,正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回家。忽听外面传来一阵吵嚷声,接着就有人喘着粗气冲进了门:“快,井下又出事了,这次是……你爸他一个人……”

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母女俩,当她们跌跌撞撞扑到井边时,刘灶锅的尸体已经被拉了上来。

刘灶锅是在井下触电死的。然而,经过对现场的勘察和清理,调查人员却发现,作业区上固定电源线破损的地方。有被刘灶锅临时撬移过的痕迹,因此他们怀疑这是一起人为的事故。或者说可能是自杀。

小芸蒙了:“不,这不可能!我不相信!想当初,我爸被埋在井下七天七夜,硬是靠喝泥浆水都坚持着活了下来,像他这样的人,还怎么会再去自杀呢?”

一时间,刘灶锅的死因成了人们的焦点话题。七嘴八舌中,有人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在一旁悄悄地问小芸:“哎,你爸他这事会不会……跟那赔偿金有关系?”小芸听了,心里不觉一怔。

原来,上次在矿难中死去的那三个工友,矿上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他们每人三十万元的赔偿金。三十万元不算多,可对当地人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了。拿到赔偿金的那几户家属,有的盖起了新楼房,有的买起了汽车,还有的到城里整下了店铺,把孩子送进了重点学校。随着一夜之间的脱贫致富,他们都开始扬眉吐气,甚至连说话的嗓门也比从前响亮了许多。其中有一户,跟刘灶锅家是多年的老交情了,那一次刘灶锅为给槐花凑钱治眼病,上门开口想借500元钱,却被拒绝了,说他们家的钱是命换来的,不能借,还顺口奚落了他几句。自从那以后,人们就觉得刘灶锅渐渐地像是换了一个人,变得很失落,很沮丧。

这天,小芸在家里整理父亲的遗物,忽然发现了一个破旧的笔记本,随手便翻了开来。当看到其中的一页时,不觉顿住了:

“……真遗憾,上次的矿难中我没有死。在矿井下每天干十多个小时,一个月才挣一千多元钱。靠这样的收入,我起码要累死累活地撑到七十岁,才能挣上三十万呀。看来要还清欠债,要让槐花过上好日子,要让小芸读完大学,是没指望的事情。如果我也在矿难中死了,现在也就有了三十万元赔偿金,小芸就可以顺顺当当地读完大学,给槐花治病养老也不用犯愁了,还可以把房子翻盖一下,再添几件像样的家用电器,活得跟别人家一样的滋润。人早晚总有一死,能为家里留下这一大笔钱,左算右算,这笔账都是划得来的……”

小芸没等看完就忍不住哭了:“爸,你糊涂,你怎么能算这笔账啊……”

责任编辑六点E-mail:whao207@126.com

猜你喜欢

小芸矿难赔偿金
摘“星星”的妈妈
BP漏油赔偿金或再增20亿美元
此路不通
矿难
试论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分割①——以二者的性质为基础展开
等……再……
改进矿难报道的N个建议
大平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