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精英的书单
2009-08-07苏原
苏 原
前两天下班回家,在楼下碰到两个德国女孩。她们见我是中国人,便用磕磕巴巴的中文向我介绍《圣经》。十多年前旅居瑞士时,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也是同样朴实、和善的布道女孩。若是初到欧洲,我会很好奇。但久而久之,我知道了宗教和《圣经》在欧洲人生活中的地位: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前,阿姨都会领着小朋友感谢基督赐予饭食;儿子跟我一块玩的时候,嘴里时不时会蹦出一句“My God!”偶尔到外地出趟差,晚上睡觉前,随手就能在旅店的床头柜里摸出本《圣经》……
普通人尚且如此,《圣经》对那些高高在上的领袖,又有何影响呢?
去年的美国大选石破天惊般选出了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风采和魅力不仅倾倒了美国人,其身影所到之处,也令其他国家的民众趋之若鹜。关于奥巴马的书顿时热销,而奥巴马喜欢读的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据说《纽约时报》以“塑造总统的书籍为名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奥巴马最喜歡读的书,名列榜首的便是《圣经》。
身为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的奥巴马总统,是当代美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其各方面素养与其前任、仅在哈佛商学院读过两年书的布什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最爱都是《圣经》,从读书角度来看,或许这是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
布什放任不羁的西部牛仔做派世人皆知,如果说布什身上还有书卷气,恐怕许多人都以为又是拿他开涮。但事实往往与人们的想象相违。布什虽然没什么读书人的优雅,还常常暴露出美国内地小镇男人的土气,但他对书籍的热爱却是毋庸置疑的。据说,布什在2006年读了95本书,2007年为51本,2008年也有40本。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何况对于一位日理万机的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据身边人透露,即便在休假回农庄清马粪时,布什也要随身带上几本书,比如《盐的世界史》(书中有专门介绍中国川菜的章节)、《西班牙流感:史上最致命瘟疫》和《亚历山大二世:最后一位伟大沙皇》。
从布什的读书选择可以看出,他读书实用性极强。因此,这注定了布什不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有人曾刻薄地说,布什是挺好学,只不过他学的都是学过的知识。以读书而言,奥巴马喜欢读小说,布什也喜欢。二人似乎又能在读书方面找到共鸣。但实际上,奥巴马爱读的均是纯文学小说,如女作家玛里琳·鲁宾逊基曾获2005年普利策奖和全美书评奖的《基列家书》,而布什喜欢的却是流行小说,尤其是根据电影改编后第二次流行的那类。
再流行的小说也比不上《圣经》在布什心中的地位。据布什昔日的助手说,布什每年都要重读一遍《圣经》,并从中获得力量。这仿佛应了美国开国总统、有“美利坚之父”之称的华盛顿的话:不靠《圣经》,人就不能准确地统治世界。
在当代西方世界的领袖中,对《圣经》顶礼膜拜的除布什、奥巴马外,还有德国的女总理默克尔。默克尔曾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书便是《圣经》,声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圣经》为标尺。我一开始对出生在社会主义东德的默克尔缘何对宗教如此痴迷而感到疑惑,后来才知她生长于一个宗教气息很浓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这让她自幼就深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难怪这位当代西方的铁娘子要视《圣经》为人生指南了。
我曾与朋友一起点评当代西方的政治领袖,最终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当今西方世界缺乏伟大的领袖。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来说,“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金融危机更让这些政治家焦头烂额地疲于应付。
我相信当代西方领袖均曾读过不少书。奥巴马、默克尔、布朗均拥有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最不济的萨科奇也是巴黎政治学院的硕士。即便是学问不高的布什也整日与书为伴。但如果没有深邃的思想,读再多的书也难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用怜悯的目光追逐他们忙碌的身影时,不由想起了上世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一位西方政治家一温斯顿·丘吉尔。
即便在他那个时代,丘吉尔的一生也可以算是波澜壮阔。他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导英国与猖獗一时的纳粹德国对抗。他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以及充满感召力的演讲曾经鼓舞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并最终领导英国获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出身名门的丘吉尔在学生时代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虽然他所就读的学校均为贵族学校。直到22岁时,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才改变了丘吉尔,也因此改变了世界。1896年9月,丘吉尔随所属的英国皇家第四骠骑兵团驻军印度班加罗尔。在此期间,每天除了早操和上午一小时的马厩值勤,再没有其他军务活动,因而丘吉尔有充足的时间随心所欲地打发自己。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丘吉尔请母亲寄了大量书籍,有吉本、麦考利、柏拉图、叔本华、莱基、马尔萨斯、达尔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各种经典名著。丘吉尔每天都会阅读4~5个小时经济、历史和哲学著作,如亨利·福西特的《政治经济学》、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麦考利的《英国史》、柏拉图的《理想国》、温伍德-里德的《人类殉难记》和莱基的《欧洲的道德》等等。
关于阅读,丘吉尔曾简练地将其概括为“一个人的生命毕竟总得钉在行动的或思想的十字架上”。大师们的著作不仅丰富和深邃了丘吉尔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丘吉尔的写作和演讲风格。丘吉尔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次著名的演讲之所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主要原因便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曾经有人精辟地概括道:《圣经》是上帝和人类立下的约定,即使你尚未皈依基督,你也可以在《圣经》中明悉生命之道。多年前我翻阅《圣经》时,曾感叹,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丘吉尔曾把《圣经》比喻为坚固无比的磐石,他说,“我们可以放心倚靠在这坚固无比的圣经磐石上”。或许他从中寻找到的是意志和力量。从丘吉尔一生挫折、坎坷的经历来看。没有这种坚如磐石的力量,很难支撑他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翻阅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我惊奇并不无遗憾地发现,领导世界夺取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领袖们如丘吉尔,居然与战后的诺贝尔和平奖无缘。倒是在1953年,丘吉尔一一击败包括美国的海明威、冰岛的拉克斯内斯以及西班牙的希梅内斯(这三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获奖)在内的25名候选者,摘取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在颁奖典礼上,宣读颁奖词的瑞典文学院院士席瓦兹说:“大政治家和大战士难得也是大作家。我们想起恺撒、马库斯甚至拿破仑。……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席瓦兹还借用丘吉尔本人著作中的一句话来描述丘吉尔本人:“在人类冲突的领域里,以前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如此众多的人都应该深深地感激一个人。”虽然有溢美和恭维之意,但丘吉尔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