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

2009-08-07

时代人物 2009年5期
关键词:铁丝网油画主体

马 涛

我们很久没有见林友安了,来到他的画室时,他正在画画。头发比以前白了,显得老了很多,然而两眼依然那么有神。画室里还是那么“乱”,到处都摆放着草图、资料、习作、速写稿,还有借创作参考用的实物。他说:“我老婆对我这点最有意见了,说我的画室就像垃圾堆,总是乱七八糟……”可以看得出来,林友安对自己的创作是多么认真,多么执著,他对作品中的每个形象,不管它处在什么位置,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要有现实的生活依据。为此,他到处收集能够找到的资料,有时甚至一块破旧木板,一个长锈的铁钉子,他都不会放错。这也难怪他要堆放着这么多“垃圾”了。

他拿出一幅作品给我看,这是一幅水粉画。全开画纸的尺寸,是在2002年完成的,标题是《艰辛的平进程》,画面的色调沉着而厚重,战争年代的铁丝网几乎布满整个画面,被困在铁丝网内飞不出去而做垂死挣扎的几只鸽子占据了画面的重要位置,鸽子下面是巴勒斯坦人民爱戴的领袖阿拉法特的画像,远处是以色列的坦克和被战火毁坏了的建筑物以及满天的黑沉沉的浓烟。作品表现出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人民在长期战火下的艰辛生活,对和平自由独立的期望和对人民英雄阿拉法特的怀念与崇拜。

他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收集了大量的报纸、刊物和有关书籍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单是阿拉法特的头像图片资料就不下数十张。他说:“在绘画过程中,这铁丝网我就反复作过多次改动。原本我只是画了旧式的铁丝网,后来反复研究了资料,因以巴冲实反反复复的时间很长,现在中东地区战事中普遍使用的已经是新型的铁丝网了,所以后来我再作加工时,在保留了原来旧式铁丝网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型铁丝网,这样,既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又更能表现出中东巴以战火的时间之长久。画面中景的破烂楼房,后面的浓烟,以及天空的色调,都曾作过多次调整。他说:“我画画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不满意就改,不然心里不踏实,所以快不了。”

在油画《长大我拿世界杯》中,展示的是孩子们在足球场上比赛中的激烈场面,以及长大以后要拿世杯杯的志向用粉笔描绘在旧术板上,构图处理手法独特,写实的足球和旧木板,与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章绘画形成鲜明的,饶有趣味的视觉对比。林友安是个足球迷,曾是中学足球队的成员,对足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担任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开幕式和闭幕式美术总设计师之前,就已经在构思这幅足球题材的作品了。为此,他画了许多草图,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足球的资料,有文字的,也有图片的,还专门拿时间去研究儿童绘画。为了把旧木板块画得更真实自然,贴近生活,他去郊区,到工地,到农村找素材,画速写,甚至还把一些人家丢弃的破旧木板收集回来用作参考,作为加工提炼的依据。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这幅描述把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希望寄托给娃娃们的油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为了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林友安特别强画中虚与实的对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调“主体感”,或者叫“主体意识”。在他的油画《伏羲与易》中,他把画中的主体人物——易的创始人伏羲氏与背景的关系处理成大面积的“虚”与小面积的“实”的对比。大面积的深沉的黑色背景前,把八卦符号,太极符号和河图洛书符号等非常巧妙地融合在同一画面里。这些图像实中带虚,使站在画面中下方、在一片白云衬托下的伏羲造形显得非常突出。作品像一首乐曲,富有节奏,也像一首诗,在讲述远古时代的这位神奇的氏族首领,正在创造和演绎他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画面突出了主体人物和易的符号之外,最大限度地简化了其他多余的细节。作品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同时又流溢着中国民族的,传统的血液。画面壮观大气,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情趣有机地结合在同一整体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在这幅用品中达到了极致。

在林友安的其他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许多运用“主体意识”的成功例子。比如在《艰辛的和平进程》中,作为主体形象的阿拉法特头像和鸽子,与背景坦克、被毁坏的楼房、浓烟等的虚实对比;《老红军的故事》中的主体形象老红军,与远山、云雾的虚实对比;又如作品《节日》中少女与图腾的对比;还有作品《十月》中前景中的丹顶鹤、木架房子与后面的鹤群、树林的对比等等。

林友安执着地坚持写实的画风。他说,要力求使自己的作品,通过运用构图、造型、色彩、明暗、线条、风格与情调等绘画语言,让观众能愉快地与作品进行视觉上的交流,和作品对话。他认为,美术作品一定要让人看得懂,乐意看。如果你的作品人家看不懂,不想看,没有共同语言,作品就很难与观众取得共鸣。油画家晓青有一段话说得好:“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折射出最深刻的哲理。但常常有人忘记了绘画是什么,而去追求表现新奇和怪异。其实这些人忘记了一个最根本最简单的道理;美术就是美术,不是丑术。”要坚持走写实的路,就得能坐得住,能吃苦,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当你走进去了,努力了,着迷了,出成果了,这不是苦,这是乐。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林友安的另一幅油画《天气回暖》,是一幅静物画。画面正中是一件男皮夹克,黑色的,一件红色的金色图案的女装上衣,一条淡绿色的粗毛线围巾,两条珍珠和金属饰物,这几样东西挂在同一个粉红色的衣架上,旁边还有一块灰蓝色调的带有图案的布料。背景是土黄调子的夹板墙。画家把这几样东西描绘得。

非常精细,色彩丰富而又沉着。这幅画并不大,只有一米多一点,但作者前后共用了一年多时间,都是通过实物写生完成的。画完以后,挂在画室里的这些衣物早就布满了灰尘。

还有一幅静物油画《被损坏了的素描》,画面上主要是一张描绘大腿肌肉的解剖素描,然而素描被损坏了:一把橘红色的刀子插在画里的底板上,底板还有几处被刀子刮破的痕迹。这些都描绘得深入精细,强烈的质感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不少人还误以为好好的一张素描为什么要把它毁坏成这样?作者说,我的这幅画主要是暗喻时下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精神浮躁,急功近利。他们坐不住,追求奇特,出奇制胜,因而出现一些新奇怪异的作品,对绘画的基本功,已不是那么重视了,长此下去将是美术的悲哀。

林友安的风景画作品,结构严谨,主体感强,虚实对比巧妙,色彩有的浓郁厚重,有的奔放轻快。比如小幅油画《秋至山顶林》,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写生作品,作者和几个朋友到粤此丹霞山写生,“当时我们爬到了山项,我眼前一亮,这里虽然面积不大,居然全是参天大树,像一片原始森林。秋天的阳光下,地面一片金黄……这幅画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完成的”。画面是一片高大的树林,在金黄色主调之下,橘红色的泥土,黄绿色、深褐色和间中带蓝绿色的树林,相互间组成和谐而又跳跃的乐曲。他说,这幅画完成以后,换了另外一个角度,又画了一张,题为《金秋》:一组红褐色的小树旁,横着倒下的一根长长的树干,树皮己剥去,在阳光下折射出那长长的金黄色块,和橘红色的地面,深蓝色的天空,形成了另一幅迷人的画面。

《苏州人家》一画给人们另一种感受:深沉厚重的老式房子,阳光下高高的石板桥,相互对比下使画面异常感人。油画《重游长征路》:开阔的天空,高大的雪山,在白云下面骑着马的旅游者……作者把观众带进使人愉悦而又流满神秘感的空间。

油画《横石塘》描绘的是粤北风光。这里也是作者在文革后期下放的地方,他在那里生活了整整4年。作品描绘的是春天来了,老树长出新的枝叶,大雾之下隐约看到正吃草的牛群,高高的稻草堆,迂处的山林……可以看出作者对“横石塘”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再看作品《十月》,这是用丙烯材料画在油画纸上的一幅风景画:秋天,丹顶鹤开始从北方长途迁移到南方。深蓝色的天空,白色间黑色的鹤群,橘红色的高架木屋,远处面积不大但色彩沉着的树林,使整个画轻快、跳跃,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林友安过去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曾任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开幕式、闭幕式美术总设计师,广东艺术发展中心总设计师。除了戏剧舞台设计外,还参加了许多大型活动项目的设计工作,这使他体会到不同门类,不同领域的艺术,在其原理和规律上有许多是相通的,可以在设计和绘画中互相借鉴,互通有无。比如他为广东话剧院的话剧《港九传奇》所作的舞台美术设计,使舞台呈现出浓烈、厚重的油画效果。林友安在许多绘画作品中所强调和运用的,如“主体意识”、“视觉流程的处理”、“光色视觉效应”、“超时空制约”等手法,都是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中借鉴而来的。

猜你喜欢

铁丝网油画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铁丝网育苹果大苗一法
何谓“主体间性”
鹰狼大战
在草原那侧
油画去哪了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