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技巧的探索
2009-08-07蔡佳颖
蔡佳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创设问题情景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探索,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在情感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的魅力。
课例1:《落花生》教学片段
针对课文中“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有位老师提出一个论题让学生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生1:我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它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地奉献,不像桃子、石榴那样爱炫耀自己。
师:哦,你认为要学习花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可取的。那么,其他同学是什么意见?
生2:老师,我觉得桃子他们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有特长的同学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是自信的表现,是推荐自己,而不是炫耀自己。
师:说得挺好,我们应该善于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在本课例中,教师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这样一个辨题“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颖的问题情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2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敢于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教师的讲解和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课例2:《丑小鸭》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丑小鸭经过了那么多的磨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过着幸福的日子,我真为它高兴。
师:丑小鸭这么幸福,我也为它高兴!
生2:老师,要是丑小鸭没有变成白天鹅,那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3:我想丑小鸭如果没有变成白天鹅,其他的动物还是看不起它,丑小鸭会很孤独,很难过。
……
在上面的课例中,学生从《丑小鸭》的寓言中获得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况且这些认识和感受都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道理时,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这个道理硬灌给学生,而是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3 创设实践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善于学习
语文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材料,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语境实践的情景,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的对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
课例3:《游园不值》教学片段
师:红杏和绿柳从古至今都是春色的典型代表,而本诗中这枝红杏更因为预示了满园春色而流传千古。其实,春色一旦满园,不仅是杏花,其他景物也会冲破围墙向我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下面,同学们就用上杏花之外的其他景物改写最后一行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下一句怎么接?有困难的可以组内合作改写。
(生在组内讨论、推敲,师到各组参与讨论。合作学习5分钟。)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花香阵阵扑鼻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丝丝柳叶出墙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蝴蝶展翅翩翩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河水叮咚入耳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桃花柳絮过墙来。
(师生共同对改写的诗句作出评价。)
……
上面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来想象“园内景象,用其他景物为内容改写最后一行古诗,丰富的实践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4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精于学习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关键处创设探究的问题情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局面,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课例4:《赠汪伦》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先讲了一个故事: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你知道吗?他还上过一次当呢!这时,孩子们的眼睛瞪的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的人就是汪伦。”孩子们更奇了,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接着说:“汪伦非常羡慕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才华,他知道李白爱饮酒,还爱游山玩水……李白知道上当受骗了又会怎么说呢?我们先来读读他写的诗……”
这位教师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题意中,借机创设问题情景,造成悬念,以幽默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从而促使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学生的独特见解才敢发表,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 Tak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s Electronic Genre
- A Brief Analysis on source of English allusion
-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
-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rr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 by James
- The Comprehension and Use of English Spatial Prepo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