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2009-08-07陈文
陈 文
1 诗的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大意是:
在蜀中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刚听到时我情不自禁地热泪滚滚,湿透衣裳。再回过头看妻子、儿女,他们往日的忧愁也不知飞到哪儿去了?胡乱地收拾起我的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这明媚的春天正是回家的好时光,回家的路线:从巴峡穿过长江的巫峡,顺便路过襄阳再北上去家乡洛阳。
2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也是杜甫的生活与创作的转折点,诗人报国之心的几遭挫败,又加上生活颠沛流离与贫苦,使杜甫逐渐走向人民,深刻地认识了社会现实。这时期,他的诗歌从多角度地再现里了社会现实,充满突出的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因此人们称他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后世称为“诗史”。它们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最著名的当推揭露叛乱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组诗“三吏”“三别”。其代表作品如《春望》《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所作。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王朝各路军由陕州(今河南陕县)向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叛军发动总攻,再度收复洛阳及河南道(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部分郡县,十一月进军河北道(今河北省黄河以北),叛军薛嵩、张忠志相继投降。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各州郡全部为官军收复。至此,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开始的延续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基本平息。杜甫饱经忧患之后,突然听到这个捷报,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它反映了杜甫对唐王朝“复兴”的兴奋之情,和战乱多年后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3 诗作品析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流亡到剑门外的四川,生活极为穷困潦倒的杜甫,忽然听到了祖国重归统一的消息,蓦然回首往昔颠沛流离的艰辛: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再瞻望前程,国家将结束战乱,人民将安居乐业,自己将回归故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庆幸的呢?其喜悦之情是不同寻常啊!“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神。“满衣裳”,真切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诗人喜讯到来之际的老泪纵横,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这泪里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漂泊生活的感慨。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此句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把诗人的狂喜形象再现出来了。杜甫一家长期流亡于兵荒马乱之中,使老伴终日愁眉不展。父母的愁苦,也使儿女缺少欢颜。“愁何在”,多年漂泊的凄苦布满于妻子儿女脸上的愁云今日哪里去呢?这一句是以妻子儿女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漫卷”,嗜书如命的诗人喜得连诗书也不顾惜了,胡乱地将书收拾一通。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此时此境,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胜利的喜悦;只有渴望和平生活的诗人,才会有发狂似的喜悦;也只有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人,才会乐极流泪。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进一步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刻画了诗人的狂喜。当望穿双眼终于盼来喜讯时,诗人积蓄已久的盛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平时就嗜酒的他,当然要“放歌”“纵酒”。“放”字,是无拘无束,自由地吟咏高歌;“纵”字,是尽情开怀,一醉方休。放歌、纵酒都是狂喜的具体表现。然而,沉醉于欢快之中的诗人并没有忘记还乡的念头,便将还乡想得如此之美:“青春作伴”四字,是趁春天明媚的好季节,陪伴我回到久别的故乡洛阳。回乡的时光是如此之美,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啊!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上联“还乡”作进一步抒写。诗人头脑里的回乡路线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两句中四个地名的巧妙运用,使语气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直下,语调铿锵,气势流畅,很好地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同时这两句中的动词也用得异常准确贴切:巫峡险而狭,水流湍急,便用一个“穿”字;出峡后岸阔而水缓,便用一个“下”字;由襄阳到洛阳,改水路为陆路,便用一个“向”字。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每个字都是精心锤炼的,不可易移。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一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首七律诗是抒情诗,除首句叙事外,其余都是抒情,与杜甫其他“沉郁顿挫”风格的诗相比,本诗别是一种风格:
节奏欢快明朗。首联第一句就决定了一曲欢快的基调。行文以“喜”为线,语句流畅,气势贯通,诗意一气贯注,有如大坝决堤,高山飞瀑。诗人文思泉涌,由初闻喜讯,直至规划返回故里的路线,乃一气呵成。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抒写了忧国悯时情怀。
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贴切。诗人精心地选用了“忽传”“初闻”“满”“却看”“漫卷”“放歌”“纵酒”“即”“从”“穿”“便”“ 下”“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逼真地层次分明地刻画诗人喜闻捷报、泪盈衣襟、高歌狂饮、择日归乡的情感变化。的确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虚实结合。诗人在尾联扇动想象翅膀,迅捷如飞,心儿早已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这一幅“剑”外返“洛”图,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发人深省,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 Tak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s Electronic Genre
- A Brief Analysis on source of English allusion
-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
-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rr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 by James
- The Comprehension and Use of English Spatial Prepo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