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文学习中的课题探究活动浅析
2009-08-07李昱宏
李昱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关注。然而,正像灵山上的宝石一样,许多人老远就看到它的闪光,但苦于山高水险,荆棘缠绕,且越走近,它倒越隐去了灵光,变得扑朔迷离,使人望而却步。
也难怪,这种课从本质属性看,是经验课、体验课;从内容组织方式上看,是综合课;从实施要求上看,是选修课;从表现形式上看,是隐形课;从实施方法上看,是研究课;从设计、开发、管理主体上看,属地方课。而这些各类的课,恰恰又都是过去很少人涉足并探究的。
这只能靠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引发他们自己去寻觅、探索。课题探究活动正是这种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题探究活动的空间
按新课程安排,九年制基础教育中,语文课每学期大约117课时,折合88小时,却只让学生读一本课本,确实有些低估了当代学生的语文接受能力。
那么,语文教师能否从自己掌握的众多课时中,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做些综合时间活动中的课题探究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是时间充裕,二是的确有人这样成功的实践过。如魏书生每学期最多花30课时教完课本,结余下来的时间用于时代信息的补充及语文乃至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生阅历像一条弯弯的小河,课题正像小河中可以驻足的石头,涉过小河的石头很多,踩别人摆好的石头过河可以节省时间,但无乐趣,自己摆放可能费时且累,但创造、征服的快感是前者难以比拟的。
2 课题探究活动的意义
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束缚在学校、家庭之内,因而,我们的学生对社会、对人际交往充满了恐惧和胆怯。接触面的狭窄必然导致思维半径的大大缩短。反应在作文上,美国孩子写的是“独自漂泊到一个荒岛,我将怎样开始生活”、“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谁该对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世界旅行的模拟计划”;而我们的孩子写的却仅仅是“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邻居”等等。即便是写到“我喜欢的公园”、“我们的学校”,也多半不是方位说明,就是写景抒情。
鼓励学生及早开始课题探究活动,就可以早一些让学生明白:人,不是上大学上到毕业才接触社会,而是应该从小就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对社会的责任感。关注对社会的改造。这个道理不是靠老师几次说教或反复强调就能奏效,只能靠学生自身在多次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淀成无法磨灭的潜意识。
3 课题探究活动的方法
学生自选课题征求老师意见时,教师只需做两件事情:一是提醒他们以自己是否具有索取占有相关素材的潜能力为标准。二是认真听取他们研究工作的计划安排,提出合理建议。
具体到材料的途径,结论是否超过前人,怎样协调公关获得别人的帮助,教师尽可以不管。图书、专业文献、互联网、实地考察等等,只要是经过孩子们的手获得的,就达到了目的。
中学生的课题探究,应该要求他们研究计划及安排。大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计划名称,一般为“XX问题研究(或调查、考察)实施方案”;(2)小序,包括课题名称、探究意义、课题成员等;(3)研究方式,包括调查范围、咨询对象、实验项目、调查方式等;(4)任务分工,包括合作关系等;(5)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包括已有资料、所缺资料索取的途径、实践保证、经费来源、人力投入、社会团体的公关协调等;(6)程序安排,包括周计划、月计划等;(7)成果表现形式,一般为文字报告、立体模型、影像资料等;(8)资金分配计划(无需资金投入的可从略)。综合性探究活动,可以分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4 课题探究活动选题注意的方面
4.1选题要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课题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动力。课题一展示就应当像磁铁般吸引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表现自己才能的心理渴望,所以课题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实际,尽可能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在学习古文《愚公移山》后,设计了《“愚公移山”之我见》这一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肯定有创意的见解。然后根据观点类同,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反方,以“愚公移山该移”与“愚公移山不该移”为正反两方观点来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最后要求围绕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整个探索过程由于学生争强好胜,兴趣颇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自觉的培养了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能力。
4.2选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课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的学习,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但不能随心“导”,因此,课题的设计,除了让学生感兴趣外,更重要的是以落实教学任务为中心。不可游离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之外去刻意追求热热闹闹、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4.3选题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
人类知识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是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知识”,一类是“隐性知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隐性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课题探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学生一开始会感到为难,以为这几乎与成人的科研计划无甚差别。教师此刻应告诉他们的是:大人们研究的对象是前人及当今世人所知晓的,学生探究的对象是自己及同龄人尚未知晓的,其结果也许不能指导后人,但其过程却能时时激励自己。这种对未知领域切入点的确认、计划、实施和评价本身,才是当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 Tak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s Electronic Genre
- A Brief Analysis on source of English allusion
-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
-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rro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 by James
- The Comprehension and Use of English Spatial Prepo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