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的诵读的探讨

2009-08-07李枝维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挖掘鉴赏渗透

李枝维

摘要:本文就诵读古诗词时,如何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感受美的薰陶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挖掘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72-01

学习欣赏古诗词对于生积累优秀语言素材、提高作文能力,积累传统文化营养、陶冶文学情操都有很大益处。古诗词区别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诗词语言的概括性、凝炼性,其最大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炼的语言蕴涵非常丰富的景色描写、事件叙述、情感抒发,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真正韵味?我们不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翱游诗海,去畅观词坛,去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1 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先要通过想象去理解诗词中单个字词蕴涵的丰富信息

一个字或词,除了它的词典意义外,放在诗词中,更有它具体的诗词语境意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重点内容。

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我们要能想象到它里面所包含的立体可感的动作、行为、情态、神貌等内容。

如,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但要真正达到理解诵读的境界,必须意识到“举头”、“低头”、“思”、“望”四个词不能做简单的动词理解,要想象诗人客居异乡之夜,因思念故乡亲人难以人眠,忽而抬头遥望明月,忽而低头哀声长叹的神情和心理活动。

对于描写景物的字或词,我们要想象到它所蕴涵的色彩、声音、动静、力度等信息。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据“深”字应该想象到溪亭中莲枝茂盛、藕耗烂漫的情状,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何词人驾舟会误人花中;据“惊起”一词应该想象到鸥鹭被惊动飞起时的啼叫声和翼翅拍打溪水的声音及词人反被鸟叫惊吓的呼叫声和奋力挥桨划动溪水的声音,能想象到这些声音、情状,才能体会到词里传达出来的活泼热闹的青春气息。

2 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应该把诗词中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纯粹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诵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诗句所写之景在头脑中绘成立体的画面:秋天傍晚,西天夕阳映红半江水,逐渐地,凉露下降,一弯如弓新月挂天边,“可怜”一词将作者的喜爱、欣喜之情直率自然地表露出来。运用想象方法背诵古诗词时,要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真正吻合于诗词内容,必须学会借助诗词以外的东西。一是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如对色彩、声音、动感、力度等景物特点的想象;二是借助影视剧中的古代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动作仪态等,如古代女性的衣着打扮、神情行动等。只有在生活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积累这些知识,才能使想象的画面丰富生动起来。

3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曾片面的认为品德素质教育应是政治课的任务,语文教学只要立足于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即可,殊不知语文教学中品德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指的品德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字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文化积淀,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例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誓死不投降的感人事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体现了文天祥人生观、价值观的诗句深深的感动了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堂语文课中也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又如在《硕鼠》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作品不仅了解了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们残暴无比的统治、奴隶们暗无天日的生活,还在对比中油然而生出对他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在古诗词中这样的品德素质教育题材是数不胜数的,同时这样的教育又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的渗透,往往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故而,教师如果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个契机,一定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做人。

4 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词语言言凝练而传神,假如仅仅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词,那么对古诗词的画面美的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也不能真正体味诗歌的全部艺术魅力。有文章说“如果说画家用色彩、线条来展现美,那么诗人则是用语言来构筑美,高超的‘画笔可以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让诗中有画。”可见“诗情画意”正是古诗词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用朗读、讲解、启发等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深入体会作品的画面美,领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如见其物、如见其人,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幅壮观的赤壁风光图:“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灰飞烟灭。”又是一幅绝妙的赤壁英雄图……这些立体可感的画面如果不启发学生为思想插上翅膀、自由翱翔,运用想象并再创形象去体会美,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枯乏、失败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诵渎欣赏古诗词时,只有通过想象真正做到“眼中有字、腩中有画、心中有情”,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内容,体味诗词韵味,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为进一步的鉴赏诗词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挖掘鉴赏渗透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