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规范用药也会诱发耐药性

2009-08-06刘姿含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耐药性抗生素耐药

刘姿含

临床发现,很多人对抗生素耐药“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误会多多,错误行为之一就是无奈遵医嘱服用抗生素治病时,过早自行减药或自行停药,以为能有效减免耐药性发生,却反而刺激细菌耐药性生成。尤其是不足量、不足程的抗生素治疗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最典型的案例是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北京小伙子,他患上呼吸道感染后每天服用一粒药,后来由于感染久治不愈被送入医院急救,医生惊讶地发现任何抗生素对他都不起作用,甚至连最“王牌”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对他的疾病控制都无能为力!最后他死于细菌感染。不足量不足程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只杀死体内一半细菌,却留下了另一半,于是培养出体内细菌的顽固耐药性。

耐药性往往还会在细胞之间传播。如果抗生素杀死了80%的细菌或80%的该类细菌对抗生素敏感,但剩下的20%未被抗生素杀死的细菌或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细菌就会产生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而这些细菌会繁殖,使得感染越来越难以控制。另外,细菌还可以把耐药性传播给体内的其他细菌,并且还会继续繁殖出新的耐药细菌。如此反复,随着耐药菌不断生成,治愈的难度就会增加。除此之外,部分细菌还可能对新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形成多重耐药。

很多医生表示,现在给病人开抗生素时如履薄冰——既要保证足程足量,又要避免剂量过大从而诱发耐药性,为此,检测抗菌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不少患者对检测却有抵触情绪,从而妨碍用药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妨碍避免耐药性。

一般医生用药首先都是经验用药,并同时尽可能进行相应的细菌药敏试验,因为日后医生使用药物就取决于这个药敏实验的结果,但这个过程经常得不到病人的理解。细菌培养会根据症状的不同而抽取不同的体液或分泌物进行化验,比如咳嗽病人会进行痰培养,发热病人会进行血培养,尿路感染病人会进行尿培养等。以常见的血培养为例,保险的做法是左右手同时抽取10毫升血液,每小时抽三次,连续检测三天,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但病人往往不配合这种检测方法。有的问:“刚才不是抽过了吗?怎么又抽?医生是不是在骗钱?”有的说:“抽这么多血,会把我抽得很虚弱。” 殊不知,医生采取这种方式是根据细菌在体内循环的特点决定的。由于抽血的随机性,第一次抽到的血很可能无法反映体内细菌的现状,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抽血检测,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慢性病治疗最易产生耐药性。许多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初始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没有改变治疗方案,但效果却越来越差甚至无效,这就是医学上统称的“耐药”。

耐药几乎是所有疾病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治疗中,最常见的是乙肝抗病毒治疗、肿瘤化疗、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疾病或病原菌是如何产生耐药的?何时产生耐药?研究表明,以下三个途径较为常见:

变异。病原菌在与人类抗争过程中,会采取自身变异的方式而达到生存与繁殖。

分解药物。经药物诱导产生一些特殊的酶来分解药物,使药物失效,特别是在抗菌素治疗细菌感染时,细菌会产生一些水解酶来分解相应的抗菌素使其失效,从而产生新的耐药菌株,使细菌得以生存下去。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产生特殊的蛋白质,以改变自身的药物作用靶点,使药物失去作用目标,或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使药物失效。在肿瘤化疗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使人类社会难以完全战胜肿瘤。

为了避免耐药性,患者要及时向医生如实反映服药后的病情、疗效进展以及自己观察认为已产生的耐药情况,然后让医生做专业处理。切忌不理不睬继续用药或向医生兴师问罪,尤其不能自行停药或擅自加大剂量,这样只会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如果患者察觉到自身发生耐药应立即复诊,主管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检查后给出判断,并采取一些新的有效措施:包括改换药物、联合用药以及调整用药或治疗方法等。

猜你喜欢

耐药性抗生素耐药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