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家族传奇
2009-08-04逐日
逐 日
火炮的威力惊人,单是那震耳欲聋的炮声就令人不寒而栗,强大的摧毁力更为火炮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称号。迫击炮是火炮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也是火炮家族中体积最小的一种,被亲切地称为家族成员中的“小不点”。
迫击炮的分类及独特性能
迫击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射角很大的火炮,射角可达45度-85度,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钣、瞄准具四大件组成。迫击炮的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由此得名“迫击”。
迫击炮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口径大小可分为三类: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口径在100毫米以上,最大射程560~8000米,配属到营、团级;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口径在75~100毫米,总质量34~68公斤,最大射程500~6000米,配属到连、营级;小口径(或轻型)迫击炮,口径在60毫米以下,总质量不超过20公斤,最大射程300~2600米,配属到连、排级;中小口径迫击炮为便携式,大口径迫击炮有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中小口径系列的迫击炮一般采用前膛装填方式,而大口径炮采用后膛装填方式。迫击炮弹的种类繁多,除杀伤榴弹、爆破榴弹等主弹种外,还有燃烧、烟幕、照明、长弹和炮榴弹等特种弹。
与其它常规火炮相比,迫击炮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二是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三是没有反后坐装置,所以质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强,中、小口径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四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由于迫击炮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使用方便,无需特殊准备即可投入战斗,并可在较复杂的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灵活可靠地使用,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一直是各国步兵和炮兵部队广泛使用的轻便型火力支援武器。
迫击炮的传奇历史
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简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一战期间,各种新式武器粉墨登场,火炮也经历了磨难和洗礼。作战要求火炮能将炮弹射向高空,以使其垂直落人敌方战壕,迫击炮由此步入战争舞台。
世界上最早用于作战的迫击炮: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险要的旅顺口要塞,日军屡攻不下,于是改用挖筑堑壕的战术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双方距离太近,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而轻武器的威力又不足。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日炮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当日军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时,一发发炮弹喷着白烟从天而降,径直掉进了日军的战壕。刹时,堑壕被炮弹炸开了锅。俄军利用这种新式武器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作战的迫击炮,它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公斤,射程为50~400米,射角为45度-65度,虽然当时射程仅有40~50米,炮体本身还是临时借用的,但它预示着火炮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它的优势就在于最小射程可以很近,弹道比榴弹更弯曲,适于对遮蔽物后面的目标进行射击,尤其对于近距离目标,具有其它火炮无法企及的效果。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第一门火炮的发明者——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的名字被永久写入了军事百科全书中。
由于战争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欧美各国相继研制和发展迫击炮,迫击炮的生产技术也日益成熟。1917年4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就集中了1650门迫击炮。这时的迫击炮已一跃成为和加农炮、榴弹炮相并列的重要炮种。迫击炮的结构也有很大改进,机动性大为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击炮弹已由超口径弹改为同口径弹,炮的重量也大幅度减轻。成为能在近距离进行火力支援的武器。1918年,英国人斯托克斯又制成81毫米迫击炮,其结构与外型已接近现代迫击炮。它由炮身、座钣、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取消了脚架,全弹质量3公斤,内装炸药0.6公斤,初速130米,秒,射程1900米。1927年,法国将此炮的炮身与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器连接,制成了法国版“斯托克斯”——布朗特81毫米迫击炮,使其射程增至2200米,提高了迫击炮的战斗性能,使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特征。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前面沪定桥的桥头和要道上碉堡林立、重兵把守,后面有大批敌兵追赶,形势非常严峻。5月29日,红军突击队飞夺泸定桥。17名勇士攀着碗口粗的铁索匍匐前进,子弹打在铁索和战士身上,桥头敌人的碉堡不断喷出凶猛的火舌,形势危急。关键时刻,我军炮兵部队架起了轻便的82毫米迫击炮,拿出了仅有的30余发炮弹,由神炮手赵章成营长亲自操炮射击,发发命中敌人碉堡。在火炮的支援和掩护下。铁索上的勇士们顺利地渡过了河,夺下泸定桥,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炮弹威力比一战时有显著增强,已成为步兵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如英国有51毫米、76毫米迫击炮。德国有50毫米、80毫米迫击炮。美国有60毫米、107毫米迫击炮,前苏联有5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等等,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它类型火炮,使迫击炮形成了中小口径和大口径系列。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期间比较著名的是德国的“卡尔”600毫米自行迫击炮。
德国“卡尔”600毫米自行迫击炮:为了能攻陷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对一些重型兵器青睐有加,重型迫击炮便是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1936年3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径迫击炮
米、82毫米迫击炮先后研制生产,并经改进后命名为PP87式82毫米迫击炮、PP89式60毫米迫击炮。我国大口径迫击炮的研制也不断地发展,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近年发生的局部战争中,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迫击炮以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射速快、便于隐蔽和防护、后勤支援简单等特点在战场上发挥了较大作用。尤其是在巴以地面冲突中,以色列陆军装备的“梅卡瓦”主战坦克成为地面战场的主宰。而采用60毫米迫击炮作为辅助武器是以色列“梅卡瓦”系列最大的特色。这种迫击炮可在车内从后膛装弹,炮的弹道弯曲,在城市作战中可以杀伤隐蔽在建筑物后面的武装分子。在敌方单兵反坦克导弹武器来袭时,60毫米迫击炮能迅速发射一组发烟弹、照明弹或普通榴弹,在导弹的来袭方向形成大面积的干扰带,干扰反坦克导弹射手的视线,这是普通坦克上的并列机枪或高射机枪难以做到的。
在今年初的以巴战火中,“梅卡瓦”坦克逞威加沙。据报道,在以色列地面部队入侵加沙的头几天,就打死了很多哈马斯武装人员,而以色列陆军的伤亡比例要小很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梅卡瓦”发挥了作用。在战斗中,一队以色列坦克排成一字阵攻入了加沙城,突然之间,有一辆坦克被巴基斯坦游击队抵近射击击毁。以色列士兵发现发射反坦克导弹的巴基斯坦游击队已撤离阵位,逃到临近街区隐蔽的工事里。后面两辆“梅卡瓦”坦克试图迂回消灭它,迂回时受到街道两侧交叉火力的强烈阻击。无论机枪还是坦克都无法攻击掩体。士兵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以色列长官。长官立即下令用迫击炮开火,前面的一辆坦克用它的车载迫击炮采用大弧线射击,越过了街道一侧的建筑,击毁了临近街道的掩体,以色列60毫米迫击炮在城市战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迫击炮的发展也精彩纷呈,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如在阿富汗边境反恐作战中运用的机动式精确制导迫击炮,就是为了适应丛林作战应运而生的迫击炮。其中尤以俄罗斯“晶面”机动式精确制导迫击炮为代表。基于制导迫击炮弹的物美价廉,美国国防部已用XM935式、120精确制导迫击炮弹研制计划取代第二代“铜斑蛇”研制计划。另外,智能迫击炮、复合材料迫击炮、数字化迫击炮、自行迫击炮等也大放异彩。
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自行迫击炮中,主流口径已是120毫米迫击炮,如法国的TDA、德国“鼬鼠”2、以色列的“阿达姆斯”、日本的96式、俄罗斯的2S9、新加坡的“斯拉姆斯”、美国的M1064A3和英国的BAE120迫击炮等。不过。这些120毫米的自行迫击炮都是单炮管结构。为更加满足步兵作战的火力要求,各国争相研制双管自行追击炮系统,芬兰,瑞典的AMOS先进迫击炮系统在其中更胜一筹。
德国、英国、瑞典、美国等正在研制反装甲制导迫击炮弹,它们分别采用激光、毫米波、红外线和光纤制导方式。另外,美国陆军已将生产精确制导迫击炮弹(PG毫米)——即120“灵巧”迫击炮弹提上日程。德国、瑞士和希腊的陆军已经装备了“灵巧”155智能炮弹,该炮弹的作用可靠性近乎完美,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概率高达67%。
虽然现代战争武器日新月异,随着对城市作战、山地作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击炮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种类更多、科技含量更高、反应速度更快、弹药威力更大、射击精度更好的自行迫击炮涌现,古老的迫击炮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