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手术刀
2009-08-04魏贲
魏 贲
“宝石路”系列
为了摧毁小型可移动的装甲目标。避免多次重复的空中打击行动,以减少美空军战争潜力的过度浪费,美国研制了装配在常规航空炸弹上的精确制导模块。
精确制导炸弹初次在战场上大量使用是在1972年的越南战争中,当时美军已经配备了装备在900公斤炸弹上的电子制导配件、900公斤和1360公斤炸弹上的激光制导配件。其圆周误差为7米。
1976年,罗克韦尔公司和美国空军签订协议研发装配在900公斤炸弹上的新一代精确制导配件。最终产品为GBU-8/B电视制导炸弹。而早在196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试验场就试射成功了第一枚激光制导炸弹。此后,美国所有精确制导炸弹均在美空军著名的“宝石路”研发项目下展开,其中就有德州仪器仪表公司研发的为349公斤M117炸弹装配的KMU-342/B制导系统。
这个系统被称为“Bolt-117”(Bo指炸弹,L指激光,T指终端制导)。首次在1968年的越战中采用。1972年,该系统被重新设计成GBU-1/B“宝石路”1代。这一型号还包括了装配在1360公斤炸弹上的GBU-10/B以及GBU-11/B精确制导配件。仅仅美空军方面在越战中就使用了超过1万枚的“宝石路”,海军方面使用了约1千枚。
“宝石路”2代引进了可折叠的鳍状水平翼来改善制导炸弹的飞行距离和精准度,其最新型号可以在炸弹背对目标投放时仍能命中。包括配备225公斤炸弹的GBU-12、配备450公斤炸弹的GBU-16C/B、配备900公斤炸弹的GBU-10和配备1360公斤炸弹的GBU-11。其中4枚GBU-12精确制导炸弹可同时挂载在美空军MQ9“死神”无人机上。
“宝石路”2代中的最新型号是GBU-51/B,采用BLU-126/B低附带损伤炸弹。它在早期的BLU-111/B的基础上采用了225公斤的炸弹,并且把精确制导模块的重量从84公斤缩减到了13公斤。BLU-126/B低附带损伤炸弹的生产始于2006年3月,GBU-51/B精确制导炸弹首次由美海军在2007年7月的伊拉克战争中由F/A-18D战斗攻击机投放。
“宝石路”系列由两大生产厂商负责生产,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生产了超过4万枚,而最大的生产厂家“雷神”公司已经生产了超过27万5千枚。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另一项产品“远程猎杀”滑翔翼也研制完成,它可以装备到Mk-82/83航空炸弹、CBU-87/97集束和子母炸弹、GBU-12/16激光制导炸弹上,使得战斗机飞行员可以在10000米高空,距离目标90公里时就投放炸弹。尽可能地避开了地方重点防空区域的地对空导弹反击。
2001年,雷神公司开始在英国生产联合制导系统(全球定位+惆性导航系统)并挂载在“台风”战斗机以及未来出口到欧洲的F-35上,形成了BGU-49精确制导炸弹。
2006年末,英国QinetiQ公司完成了对“宝石路”2代的改进,其内容主要为改善了弹体上的数据接收器以及超高频天线。使得联合制导系统更加完美,在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下命中率明显上升。如今。美军的“宝石路”2代在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地形地图匹配辅助制导,以此来改善原来存在的卫星信号损失和中断的问题。
“宝石路”3代拥有更大的滑翔翼和双重制导系统(飞行前段采用惯性制导),其产品有装配在1065公斤重的Mk84炸弹上形成的GBU-24精确制导炸弹、装配在987公斤重的BLU-109/B钻地炸弹上形成的GBU-27/B精确制导炸弹、装配在2130公斤重的BLU-113MB钻地炸弹上形成的GBU-28B/B和EGBU-28(全球定位制导)精确制导炸弹、装配在BLU-122/B钻地炸弹上形成的GBU-28C/B精确制导炸弹。
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F-117A隐形攻击机投放“宝石路”时,圆误差概率为3.05米,到了2004年B-2A隐形轰炸机投放“宝石路”3代时,该误差已经缩小到2.15米。
“宝石路”4代的首次试验发射是在2006年9月,获得研制合同的雷神公司称,该产品具有比前面3代更远的射程和更加灵活的攻击任务安排模式。英国皇家空军对于“宝石路”4代的兴趣明显比前2代大得多,在试验发射不久就通过与美国的协议在其AV-8B“猎兔犬”垂直起降战斗机上挂载了该产品,并在阿富汗战争中首次用于实战。
其它国家
其它国家受到美国“宝石路”系列精确制导炸弹的启发,纷纷研制自己的精确制导炸弹。俄罗斯生产的精确制导炸弹分别为:LGB-250(弹重250公斤)、Kab-500L(弹重500公斤)、Kab-1500L(弹重1500公斤)。一些人认为Kab-500L就是中国LT-2激光制导炸弹研发的雏形,LT-2于2006年公布。
以色列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制造的“蜥蜴”3激光制导炸弹可以攻击移动目标,2007年该公司开始为以色列空军供货。“蜥蜴”3激光制导炸弹还通过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测试,搭载到其公司研制的“猎人”无人机上。新的“晰蜴”4型增加了全球定位和惯性制导的联合制导能力。
中国发展激光制导炸弹时间较晚,因此可以从美、俄、以等国家的同类武器研制历程中吸收经验教训。中国从俄罗斯采购了LGB-500/1000系列激光制导炸弹,中国自行研制的JH-7战斗轰炸机上可以挂载。
中国精确制导炸弹的设计思想与美国“宝石路”基本一致,即研究一种通用的可组合套件。这种套件可以直接在现有的250、500公斤低阻炸弹上组合应用,在前线快速组装,能够迅速将普通炸弹变成激光制导炸弹。中国设计的激光制导炸弹命名为“雷霆”系列,介于美国“宝石路”2代和3代之间。从公开展示的“雷霆”-2来看,其采用500公斤低阻炸弹改装。这种炸弹重约440公斤,内置160公斤以上的黑梯铝-15高能炸药,威力优于美国MK-83,“雷霆”-2也比美国GBU-16B的性能更为优越。“雷霆”-2的圆误差概率为2.5米左右,优于俄罗斯的同类产品。
电视、红外制导
美国空军使用的电视、红外制导炸弹为弹重1125公斤的GBU-15精确制导炸弹,它以Mk84或BLU-109炸弹为弹体,射程28公里,后由雷神公司二次开发,增加了全球定位制导模块,并投入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使用。另外,波音公司还在GBU-15的基础上增加了固体火箭助推器,研制出AGM-130空对地导弹,虽然其射程增加到64公里,但其价格是GBU-15的两倍。
全球定位导航
分为准精确级、全天候级以及与惯性导航系统相结合的联合制导模式。其中联合制导模式的主要产品是波音公司的JDAM(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它使用罗克韦尔公司的GP$接收机,于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中首次投入使用。2008年1月波音公司接到了生产4907枚JDAM的订单,总价23560美元。至此,该公司已经生产了JDAM系列产品19万枚,而美国国防部计划采购的总数量达到了21万7千枚,同时还销往其它18个国家。
其主要产品有:用KMU-556模块导航946-981公斤重的GBU-31系列、用KMU-559模块导航468公斤重的GBU-32、用KUM-572模块导航253公斤重的GBU-38。
JDAM的各种产品均能达到28公里的射程,通过美国空军试验,其单独使用惯性导航时圆误差概率为30米,使用全球定位导航时为13米。
波音公司还自行出资研制了带激光制导系统补充的JDAM——GBU-38,命名为LJDAM,还有其衍生型GBU-54,其圆误差概率缩小到6米,效果相当不错。相信在不久,GBU-31和GBU-32上也将出现激光制导系统模块。在2007年6月,波音公司为美军生产了600枚LJ-DAM,获利2880万美元,其中每枚LIDAM上的激光制导模块就价值1万5千美元。
对JDAM的最新改良可以使其在离目标2公里处开始搜寻攻击的精确路线,相信在美国海军对移动目标的空中打击中,JDAM将取代其它弹药,并通过对GBU-12和GBU-38这两种精确制导炸弹的改进达到垄断地位。
除了美国外,其它国家想要研发全球定位制导武器还要看美国五角大楼是否乐于提供精确GPS信号的代码,这种代码据说每个月都在变。这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它国家对全球定位制导系统研发的积极性。中国成功研发出了250公斤弹头的FT-1和500公斤弹头的FT-3作为FC-1战斗机的选择性弹药,很可能是利用了GPS的公共资源部分或者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定位系统。2006年后期,中国推出了540公斤重的卫星制导炸弹“雷石”-6,配有滑翔翼,可能依靠的是欧洲的“伽利略”或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小直径炸弹
在1998年的“北方守望”行动中,伊拉克抵抗组织把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安置在清真寺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地点,并且在清真寺和学校里用混凝土构筑防御工事,使得美军的地面攻击很难奏效,如果使用空中打击又会造成附近平民和儿童的大量伤亡,给本就高涨的国际和国内反战浪潮推波助澜。为了应付这一新出现的难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经过长达10年的研制,终于推出了“手术刀”低附带损伤精确制导炸弹,其弹体仅重45.4公斤。于2008年1月通过测试正式定型,成为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的前身。
美国最新研制的SDB-1小直径炸弹上,精确制导模块与滑翔翼已经成为标准配备,并已进入美军服役,其射程可达110公里。
2006年10月,美军首次装备SDB-1,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大量挂载在F-15E战斗机上使用。其计划在未来F-35C和F-22也将大量使用。到2008年底,已生产了1000枚SDB-1。美军方希望在每枚8万5千美元的价格基础上购买1万2千枚。
SDB-2的设计要求是全天候攻击可移动目标,它将配有双重数据传输系统和多途径的搜索模块来分辨车辆和船舶。现在该项目仍处在研发阶段,主要有波音公司的GBU-40/B与雷神公司的GBU-50/B互相竞争,预计到今年年底将会决出SDB-2的优胜者,到2014年将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