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敬亭,依然此柳

2009-08-04陈为人

人物 2009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陈为人

天下谁人不识君

钟道新以其智慧写作闻名文坛。他的《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权力的界面》《特别提款权》《非常档案》等长篇小说,以高科技高知人物为题材,以充满智慧的语言,成为富有文学含量的畅销作品;钟道新编剧的《黑冰》,借助王志文的名人效应,在影视界掀起一股“钟台词”风。此后一发不可收,24集《蜕变》、40集《亭长小武》、20集《智慧风暴》、30集《山菊花》、未来得及完成的《谈判专家》……一长串的编剧稿约,钟道新横空出世,一举在影视界崛起,成为影视文坛“两栖明星”。

钟道新的二哥钟道隆是我军有名的通信专家,授衔少将。他发明了复读机、“逆向英语教学法”(通常学英文,都从写到读。而此方法,却从听到写。故称逆向),风靡一时。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两个儿子赫赫有名,其父钟士模的大名反而显得黯然失色,默默无闻。

在我撰写《何不潇洒走一回——钟道新的智者人生》一书时,钟道新向我讲到他的父亲——钟士模。

钟道新说:“我爸才叫当得起‘桃李满天下一词。他1944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是美国最好的工科学校,攻读电机工程学系的博士学位,师从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跟什么人很重要,名师出高徒嘛。1947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同步电机出现负阻尼的原因研究》,用一种独创性的新思路,研究了同步电机产生自振荡现象的原因。当年很是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1947年,我爸断然拒绝了国外许多名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邀请,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是那观念,我爸是由清华大学资助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是属于公费派出。我爸说,我是祖国出钱培养的,我就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他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当教授。那时候又没有计算机电脑这一说,清华电机系那牛逼,就是最前沿最吃香的专业。朱镕基就是1947年考进清华电机系的。可以说是我父亲回国后的第一批学生。只要是圈子里边提起钟士模,几乎都知道。电机计算机方面的前辈专家,他们的祖师爷嘛。”

钟道新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风烛残年》中,对父亲有这样一段描述:

到了客厅,看见嫂子正在指挥哥哥取下墙上的风景画而换上了父亲的相片:这也是每年春节例行的,父亲早年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哥哥与嫂子都是他的学生,逢年逢节总有不少故旧门生前来探望。他们中间不光有饱学的教授,还有不少在各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中年知识分子,所以哥哥总是要很好地做准备,比方说换一张父亲生前的生活照或在毕业典礼上的集体照,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由相片谈起人,谈起事。

钟士模原名钟子范,浙江浦江钟村人。1911年,在这个特殊的年头,钟士模降生在一门贫户,也许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势必举步维艰地行进在“走向共和”、振兴民族的筚路蓝缕中。当钟士模到了入学年龄,父亲还拿不定主意该不该送儿子进学堂。村上有所小学,是利用钟氏祠堂的房屋办起来的。先是只有初小,后来初、高小都开设。钟士模一入学就成绩优异,显示出极好的悟性。但由于家中实在无力供读,钟士模的学习半耕半读,时断时续,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钟士模以强烈的求学进取心,考取了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严州中学(即浙江建德第九中学)师范科。从钟士模的家乡浦阳到梅城(严州中学所在地)是一百多里的山路,因为穷困,钟士模竟然光着两只脚板,踩着嶙峋的山岭石阶,一步一个脚印,从家乡走到梅城上学。这成为一个象征,当年,很大一部分的旧知识分子,都出身名门旺族,而像钟士模这样“根红苗正”的布衣寒士,可谓“凤毛麟角”。这使得钟士模自然成为新政权依靠的“红色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士模历任清华大学工业企业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自动学与运动学教研组主任、电机工程学系副主任、自动控制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工专业教材编委会主任兼电工学及电工基础教材编审组组长,一人身兼数职。

钟士模是我国自动化控制论学科的创始人,电机工程和自动控制工程学家。其名与钱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等并列,曾为共和国的计算机自动化以及航天科技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清华大学志》名人小传,从梁启超、王国维以下,第43传人物即钟士模。在尖端科技界、国家高教界钟士模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钟道新说:“我爸可惜英年早逝,1971年他还不到60岁,陪着外宾参观清华园,走着走着倒下就再没起来。他一辈子都在风雨飘摇的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中,都没赶上新时期的辉煌。要不然……”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无限惆怅和遗憾。

时间的流水毕竟淘不尽生命的痕迹;岁月的风霜也尘封不住昔日的辉煌。当我由钟道新走近钟士模时,强烈地感受到:历史不应该遗忘这个名字——钟士模。

王顾左右而言他

现在已经有历史学家提出:是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最后完成了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戕害和阉割,使整个知识界从此噤若寒蝉、守口如瓶,成为失语的群体。

笔者问钟道新:“你爸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了吗?”

钟道新笑笑,说了一段陈寅恪在打右派时“言能言之言”的故事:鸣放运动期间,有人要陈寅恪出来讲话,陈寅恪只说了一句:“孟小冬戏唱得很好,当今须生第一,应该找她回来唱戏,以广流传。”

钟道新在讲完这个小典故后说:“陈寅恪这才是一种大智慧。王顾左右而言他。‘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聪明人什么没见过?还能让人钓了冤大头!”

钟道新继而道:“我印象中,我爸一向少言寡语、沉默寡言。他说,搞技术的人,说那么多题外话干吗。他还用了一句他们家乡的俗语:废话一多,人变猪猡。”

钟道新又说起了庄子的《应帝王》,钟道新说:“现在的人们都把庄子的《应帝王》看成是庄子对帝王的一种谏言,像玛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为帝王出谋划策应该怎样统治人民。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是庄子在教人们一种怎样应付帝王的技巧和智慧。从来天意高难问,伴君如伴虎,你得有应付的办法。这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智慧。《应帝王》中有句很经典的话:‘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矰就是一种短箭。弋就是用箭射飞鸟,惹不起还躲不起?明知政治是高压线,你还要去以身试法?鼷鼠是一种小老鼠,小老鼠把自己的窝建在神丘下,就是神坛、祭坛下,以此防范人们用烟熏洞,用铲掘地。老鼠尚且知道拉着大旗做虎皮,做护身符,深藏于神坛之下,让人投鼠忌器,保住自己的窝,你一人,难道连俩小动物的本能也不如?顺应环境,适者生存,这里面有大智慧。”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其中充满生存智慧、活命哲学。儒家也好,道家也罢,其学说中无不充斥着重生之道,对不知道明哲保身,为了某种信念某种理想而拿着鸡蛋往石头上撞的不识时务者,尽嘲讽和规劝之句。有学者把中西两位文化先圣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过比较。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拒绝宣誓悔改,从容面对死亡。苏格拉底说:“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种微弱的心声还在让我继续前进,把通向理想的真正道路指给人们,我就要拉住我遇见的每一个人,告诉他我的想法,绝不顾虑后果。”而中国的孔子则教导人们:“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比起苏格拉底,孔子显然更富于现实感,很识时务,很聪明。

张石山以一个作家的敏锐眼力,在议及钟道新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前辈知识分子,有的无奈自陈“百无一用是书生”;有的曾经呐喊“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在优雅和世故的背面,还有一个钟道新。那是父辈受过整治、父辈知识分子骄傲的脊梁骨被打得节节寸断的钟道新;那是自己插过队、有着血泪途程的钟道新。所有一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钟道新。

钟道新在对父辈的避而不言中,反映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微妙的时代社会内容。

钟道新十分推崇董桥。他多次向我推荐:你应该读读董桥。钟道新说:“董桥有篇散文,叫《这一代人的事》,写了他对父亲的回忆。让人联想到自己父亲凄楚落寞的一生。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钟道新回避了对父亲运动中经历的讲述。但苦难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总会情不自禁地流泄出来。钟道新在《风烛残年》中,不经意地在老母亲身上反射出了父亲的身影:

我搀起母亲的胳膊,咱们回去吧。时值深冬,北风如刀,像我这壮汉子在外面站一会儿都觉得彻骨生寒,可母亲每天这会都要在这路边站上好久,她好像在等什么人,总是朝路尽头张望,那神态和动乱初起那两年站在这等候父亲下班时一模一样。

……

这房子是依照父亲当年的书房小而化之的:靠墙的一边放着一个小书架,最上层放着父亲生前不离手的一个英国式大烟斗和一个釉剥落的旧景泰蓝烟灰缸,底下几层大都是些龙门出版社出版的发黄的旧书和一些校内流通的油印讲义。书架旁边是一张写字台,上面只放着一盏长满暗绿色铜绣的台灯,我拧了拧,发现它根本不亮了;写字台前放着父母常坐的那把旧转椅,好几个弹簧已经露出了头。记得父亲以前晚上备课时,虽然他读的那种塞满蟹行文字和深奥公式的书对她毫无意义,可母亲总是在旁边陪着他,加火添茶。她也许只是为了能和父亲在一起,为了弥补早年失去的时光。(母亲说)我死也要死在这,除了这幢老房子,没有能让我好好想你爸爸的地方了。……在这,你爸爸的书桌会对我说话,他的椅子也会,他种的那株丁香也会……

我进屋时,她正在金色的初春阳光下缝补那件父亲留下的旧羊毛衫,东一针、西一针、有一针、没一针,歪歪扭扭,边缝还边哼着一曲哀伤的江南小调,这小调不合节拍,也没有词。

……

妈妈拉住我的手嘱咐,她的手特别凉,好像是深井里挖出来的湿泥。

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这幅在萌发着勃勃生机的初春晴朗天气里,母亲那发苍苍、视茫茫的拄杖倚门送别图,将永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金风未动蝉先觉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老知识分子,这使我与钟道新之间的谈话“心有灵犀一点通”。钟道新在与笔者说起父辈他们这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动乱,太多的突发事件,命运中有了太多的坎坷波折,一颗心变得非常敏感,非常脆弱。杞人忧天,自己吓唬自己。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船还没有翻,自己先跳到水里。”

钟道新在《清华园岁月》一文中,描述了这代老知识分子的“紧张”:

欢乐、幸福、文化这些美好的东西,给人的信号强度,远不如灾难来得强烈。时至今日,回忆起在清华园中度过的岁月,印象最深的当属1966年的五、六、七、八四个月。

起初,这场革命还有些秩序,但到了强调秩序的《十六条》发表之后,秩序就已经全无。

秩序一没有,走资派和教授们的日子开始不好过起来。批判斗争还在其次,最恶毒的行动要属抄家了。抄家这个词大概是最有中国特色的。WPS系统中,根据高频先见的原理,它就在吵架的前面。而四通汉字系统中,干脆只有它。

革命来了,知识分子的敏感叫“金风未动蝉先觉”,好日子来了,这敏感又叫“春江水暖鸭先知。”“蝉先觉”也好,“鸭先知”也好,反正各家都开始烧东西。

父亲烧的东西首先是相片。别的人物我不知道,反正有和胡适、梅贻琦等人的相片。“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旧时候文人极大的荣耀,和他照的相,哪怕在第5排最边上一个也不得了。可这会儿却成了罪证。梅贻琦则是台湾清华大学的校长,更是反动人物。另外还有一些和美国军人照的相片。我问老爹是不是和中央情报局的人照的?他愤怒地说:“中央情报局的人是文职。”我看着他的脸色,不敢再问。但在我的头脑里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戴笠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他是军人。而国民党学的是美国的建制,美国的特务头子也应该是军人才对。多年之后,哥哥说那是和美国海军足球队比赛的合影。父亲曾经是麻省理工足球队的中锋。

照片是一个人生命的碎片。烧毁照片就是将记忆中的生命割断。

钟道新在《书的故事》一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对父亲的记忆:

哥哥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带回来若干个大箱子——是那种美国海军装炮弹的箱子,铁骨架上镶嵌松木板。……众亲戚都围着看,准备“捡洋落儿”。但打开一看,十有八九都是书。而且均是洋文书。结果众人非常失望地作鸟兽散。面对母亲的质问,父亲回答说:“这些书,就是木匠的家伙。必须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但父亲的比喻并不完全正确: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他会主动地将吃饭的“家伙”交出去。记得那是1969年,林彪的“一号命令”颁布,要求疏散出京。父亲自然“入选”。他毫不犹豫地把家具都送给了人,但只剩下那一堆书无法处理。于是叫来了收废品的。那个家伙看了一眼之后就说:“三分钱一斤。”然后就动手撕小羊皮的封面。“这东西无法回炉,做不成还魂纸。”父亲当下背过身去。我感觉到他流下了眼泪,就把收废品的轰走了,然后提议送人。

可送给谁却是个大问题:看不懂的人不要,看得懂的人,个个榜上有名,自己的书还不知怎么处理呢!最后决定把书捐献给清华大学图书馆……可图书馆也不肯要,最后还是托了关系,才勉强收下。看着一车一车的书,装上三轮车拉走,父亲脸上的痛苦表情,远甚送我去插队。记得哥哥安慰父亲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何况书乎?”父亲摇头说:“怕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啊!”果然一语成谶:父亲至死未能重见心爱之物。

知识分子都是嗜书如命的,从钟道新对他父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那场“民族的浩劫”对一代知识分子“生命”的戕害。

雨打风吹雪满头

那一段胆战心惊的日子,钟士模是如何熬过去的,钟道新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钟道新回忆:“我爸1971年去世,60都不到。心脏病。那年西哈努克到清华去,他陪着走,晕了一下,后来他找吴有源,中国最好的心脏病专家。吴有源说星期一你到我医院来。我爸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非常熟悉。(后来,父亲)陪着外宾在科学院,说着说着话倒下就死了。

刚提起个头,钟道新又换了频道,关闭了此一话语系统。

说到父亲的死,钟道新长叹了一口气:“吴有源说,忧伤心,气伤肝。他50年代从美国回来时,抱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空怀报国心,没赶上好时光,心强命不强。《桃花扇》里有一句唱词‘唯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风吹雪满头。人生就是一过程,一个逗号一个句号,人生就这样结束了。”

钟道新又说:“文革的时候,我爸会经常望着我们家院中那棵老树,吟诵庾信的《枯树赋》:‘昔年树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钟道新还说:“父亲在看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后,长叹一口气,说,唉,我这一辈子。我想父亲大概想到,当年与他一起从西南联大赴美留学没有回来的杨振宁、李政道。”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文章写了这一代文人学者的晚境:如余杰写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晚年悲情》;陈徒手的《午门下的沈从文》;我所看到的唐达成晚年所作的《古柏赋》等等,这是一代知识分子夕阳西照而壮志未酬,对“人生苦短”所发出的哀鸣和悲叹。

科研成果

钟士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学与运动学专业和自动控制系;1956年与童诗白、郑维敏合作,完成我国第一台脉冲调节器的研究;组织研制成功我国高等院校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组织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试验平台和改进型的由16阶模拟计算机控制的电动试验平台;组织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6阶非线性小型模拟计算机;组织研究成功我国高校第一台全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从写实到反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发展状况与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