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连词“以”、“及”、“而”、“且”用法比较研究
2009-08-04覃觅
覃 觅
“以”、“及”、“而”、“且”在先秦典籍中,用法极其丰富,其中,它们均可作连词使用。作为连词,它们在句法中的语法功能是有不同的。语法功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在句法中分布的差异造成。所谓分布,就是指语言成分或语言单位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即语言单位在语言组合中所处的各种位置。一个词的语法特征,关键是看它的语法分布特征。语法分布特征是指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中语言单位和与它有组合关系的相邻的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下面,我们通过考察《诗经》中“以”、“及”、“而”、“且”的连词使用状况,以揭示先秦时期,它们作为连词的语法差异。
一、连词“以”
郭锡良先生认为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成。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连词“以”至少在表示“并且”、“承接”义方面,并不是由介词“以”而来,而是由“以”的异体字“?”引申而来。因“?”“台”“胎”三字同源,其词源义为“胚胎”。因为孩子是父精母血的结晶,是父母的纽带,所以本指胚胎的“?”字就有了“连接”这一词义特点,而这一词义特点成为它做连词的客观条件。我们想,一个词的虚化,其路径、方式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不管如何,“当‘以用在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之间,或者用在‘上、‘下、‘往、‘来、‘东、‘南、‘西、‘北等词的前面时,它便失去了引介作用,而只剩下关联作用了,因而由介词虚化成了连词。”
《诗经》中连词“以”用例36次,从考察的情况看,大致有如下六种情况,即:
(一)表示状渭关系。“以”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而”可以替换“以”。“以”与“而”古音同属之部,叠韵相通,所以“以”又假借为连词“而”。此时“以”字用法与“而”的用法相近,常用来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处所或范围,如:
(1)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国风·邶风·燕燕》)
笺云:将亦送也。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伫立,久立也。“以”连接状语“伫立”和谓语中心词“泣”,表示“泣”的状态。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或偏正关系,可以译为“而”、“并且”等。
当表示动作行为的偏正关系时,“以”字前面的成分常常是后面的状语。可译为“来”、“去”、“而”、“地”等,且“以”用以表示并列关系时,是连接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的,表示偏正关系时,连接的是分句与分句的:如
(2)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国风·邶风·谷风》)
(3)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诗集传》:“屑,洁;以,与……但以故夫之安于新婚,故不以我为沽而与之耳。”《通释》:“声以色,犹云声与色也。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声”与“色”、“夏”与“革”的并列关系,“整我六师”与“修我戎”的偏正关系。
(三)“以”表示一种行为的结果或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
1、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如:
(4)我姑酌彼金礨,维以不永怀。(《国风·周南·卷耳》)
(5)我姑酌彼兕觥,雏以不永伤。(《国风·周南·卷耳》)
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以”,可释作“以至于”,“以至于”则是典型的表结果的词语形式。
2、表示行为动作的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如“载”是“缩版”的目的。此“载”通“栽”,意为“栽木桩”。
(6)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文王之什·绵》)
缩,束。版,筑墙夹土的板。载,通“栽”。“缩版以载”,言竖木以约束筑墙的板。庙,供祖先的宫室。翼翼,严正貌。意为:帮上木板栽木桩,造一座庄严的大庙宇。
(四)“以……以……”格式,表示并列关联关系。
(7)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8)以雅以南,以龠不僭(jiǘn)。(《小雅·谷风之什·鼓钟》)
“以……以……”表示并列关联关系,相当于“又……又……”。作为《诗》中的连词“以……以……”格式,所连接的对象,或为动词,或为名词或用为动词,如“以引以翼”的“引”、“翼”为动词,“以雅以南”的“雅”、“南”为名词动用。此结构,《诗经》中共出现15次,其中作连词的5次,作介词的7次,用作动词的3次。
(五)“以”用在指示代词后,构成“是以”格式,形成一个固定结构,意为“因此、由此故”,是表示一种因果关系的连词。
“是以”本是介词“以”与代词“是”的组合,由于介词宾语前移而形成,类似的还有“何以”、“所以”等。由于“是以”的凝结而固化,“以”就慢慢失去介词的语法功用,“是以”便成为一个固化结构表示因果句的连接成分,如“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忧心愈愈,是以有悔”。此结构,《诗经》中共出现6次,例如:
(9)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国风·豳风·九罭》)
(10)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华》)
(六)连词“以”表示一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因此、于是”,例如:
(11)以峙其粮,式遄其行。(《大雅·荡之什·崧高》)
此类型的“以”,“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一般来说,“以”后面的词语是动词性结构,如“以峙其粻,式遄其行”,“峙其糇”是一个动词性结构,是“式遄其行”的原因。
二、连词“及”
“及”,本是动词,本义为“追及”、“抓住”,如《论语·颜渊》:“驷不及舌。”《说文·又部》:“逮也。从又从人。”随着词义的引申和虚化,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也常用作介词和连词。向熹在《诗经词典》中,对《诗经》的“及”字做了统计分析,表示连词“跟、和”义的27次。向先生只是从语义上给予概括,没有从语法上进行描述分析连词“及”在语法结构上有何特征。据我们的统计考察,在《诗经》中“及”作为连词,有如下情况:
从《诗经》“及”字作为连词的用例来看,“及”连接的两端都是名词,形成“N及N”结构,表示并列对等的关系。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及”两端连接事物名词,构成联合关系的名词性短语,如:
(12)于以湘之?维铸及釜。(《国风·召南·采蘋》)
(13)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国风·豳风·七月》)
(14)于以盛之?维筐及笛。(《国风·召南·采蘋》)
(15)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在以上诸例中,例(15)与其他句型略有差异,“去其螟媵,及其蟊贼”的“及”处于诗的停顿节奏点上,“及”跟后面的名词形成一个分句,其实整个结构还是连接前面的事物,依然是一个联合的整体,也就是说“螟媵,及其蟊贼”仍然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性宾语。
(二)“及”两端连接人物名词,构成联合关系的名词性短语,如:
(16)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鸿雁之什·斯
干》)
(17)维岳降神,生甫及中。(《大雅·荡之什·崧高》)
(18)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大雅·荡之什·崧高》)
“及”也有连接人和事的,前面连接事情名词,后面连接人物名词,构成联合关系的名词性短语,如:
(19)之纲之纪,燕及朋友。(《大雅·生民之什·假乐》)
从以上用法上看,连词“及”只连接名词性成分,组成的词组主要作宾语,少数时候作主语,但并没有发现“及”连接动词的用例,也还没有发现连接分句的用例。在后世的文献中,“及”有了连接动词和分句的现象,如:
(20)二十一年春,公如晋,拜师及取邾田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21)次日清晨,吴用收拾了一包行李,及李逵打扮做道童,挑担下山。(《水浒传》61回)
可见,在《诗经》中,“及”的连词功能还是比较单一的。
三、连词“而”
“而”是古籍中使用频率极大,语法功能极多的连词。连词“而”的用法,袁仁林在《虚字说》中作了精彩的描述:“而之声,腻润圆溜,有承上启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上辊,故不居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取来、起伏、出入、周折、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袁氏把“而”在语义上的关系归纳出递辊、曲辊、平辊、顺辊四种功能,其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承接、转折、并列、因果。从袁氏对“而”的概括上看,其实是语义上的,而并非语法的。
麦宇红在其《(诗经)“而”字用法考》中将连词“而”的语法功用作了分析,此不赘述。其大体分两类,现概括如下:
第一,单句中的“而”26例。其中根据“而”字前后两项间的语法关系可大致分为:主谓关系(8例)、连谓关系(8例)、并列关系(6例)、状谓关系(2例)、比较关系(2例)。主谓之间的“而”字,过去一般归为假借连词、承接连词或陪衬连词,相当于“之”。而今人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此“而”字连接作用几乎消失殆尽,不再反映连词的语法特点,可以视为助词。杨伯俊《古代汉语虚词》认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而”字,一般表示加强语气。连谓关系中的“而”连接两个有着明显先后次序的动作,“而”后项的动作只能在“而”前项动作之后才能发生,因此它区别于并列关系的显著特点是:“而”前后两项不能随意调换。一般来说,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修饰作用,杨树达称之为陪从连词。根据前后动作之间隐含的语义关系,又可分为转折与不转折两小类:一是表示动作前后相承,没有转折关系:二是含有转折、对举语义关系。并列关系中的“而”所连接的两个形容词地位平等,不分主次,如果调换位置也不致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一般来说,此关系的“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和”。状谓关系中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从状态、方式、时间等诸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比较关系,杨树达《词诠》称其为直比关系。这是《诗经》“而”的特殊用法。
第二,复旬中的“而”。“而”用于复句中时,根据分旬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转折关系等(6例)。
四、连词“且”
《诗经》中“且”共出现83次,作连词使用53次,一般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25例)。
“且”连接的前后两端,表示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偏正主次之分,可译为“并且”、“又”等。从具体的句式来看,这种并列关系分有三种句型格式:
1、“终…………且…………”结构,共出现7例。如:
(22)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国风·邶风·燕燕》)
(23)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国风·墉风·载驰》)
(24)终风且暴,顾我则笑。(《国风·邶风·终风》)
(25)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国风·邶风·终风》)
(26)终风且噎,不日有噎。(《国风·邶风·终风》)
“终……且……”意为“既……且……”,“且”的两端一般连接的是形容词,如“温、惠、稚、狂”,或是连接名词,如“风、暴、霾、噎”。另外,例(23)“众……且……”之“众”通“终”,其结构与“既……且……同”。
2、“……且……”结构,共出现16例。如:
(27)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国风·齐风·卢令》)
(28)卢重环,其人美且鬈。(《国风·齐风·卢令》)
(29)河水清且涟漪。(《诗经·魏风·伐檀》)
(32)河水清且直猗。《诗经·魏风·伐檀》
(33)河水清且沦猗。《诗经·魏风·伐檀》
从“……且……”结构的连接项来看,“且”的连接的两端都是词,跟“终……且……”结构一样,连接的主要是形容词,也有名词,如“涟漪、直、沦猗”等。
3、“既……且……”结构,出现2例。如:
(34)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35)播厥百毂,既庭且硕。《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既……且……”结构,连接的也是形容词,如“安、宁、庭、硕”,“庭”读为“挺”,生出。《正义》曰:“庭,直也。笺云:硕,大。若,顺也。民既炽茁,则种其众毂。众毂生,尽条直茂大。”
(二)表示递进关系(28例)
“且”连接的前后两端,表示二者之间是一种语义的递进的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等。从具体的旬式来看,这种递进关系分有三种句型:
1、“洵……且……”结构,共出现8例。如:
(36)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国风·邶风·静女》
(37)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国风·郑风·叔于田》
(38)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国风·郑风·叔于田》
(39)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国风·郑风·羔裘》
(40)彼美盂姜,洵美且都。《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洵……且……”结构,“洵”,即“诚然”之意。“且”连接的两端一般也是形容词,如“美、异、仁、好、武、侯”等。例(38)的“武”,即“勇猛、威武”之意,《正义》曰:“文武者,人之伎能。今言美且武,悦其为武,则合武之要,故云有武节。”例(39)之“侯”,《正义》曰“《韩诗》云:‘侯,美也。[疏]‘有人君之度也。”例(40)之“都”,正义曰:“都者,美好闲习之言,故为闲也。”至于“訏”,《正义》:“訏,大也。笺云:洵,信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於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又引《韩诗》:“作‘盱,云:‘恂盱,乐貌也。”可见“洵……且……”连接的都是形容词。
2、“……且……”结构,共出现15例。如:
(41)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国风·唐风·椒聊》
(4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国风·秦风·蒹葭》
(4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国风·秦风·蒹葭》
(44)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商颂·长发》
(45)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商颂·殷武》
从“……且……”结构跟表示并列的“……且……”格式一样,连接的都是形容词,表面上看,二者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从语义上看,表示递进的“……且……”格式后的连接项,在语义上要比前项要更进一步,强调的语义要加深。如例(4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前项“阻”强调的是“险阻”,后项“长”语义推向于“路途漫长”,是在“险阻”语义的基础之上的更进一层。例(44)“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前项“震”,《正义》:“震,犹威也。”即“威势”,后向“业”,《尔雅,释诂上》“业,大也。”即“强大”,故“强大”是“威势”的语义推进。
3、“既……且……”结构,共5例。
(46)既微且媑,尔勇伊何?《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
(47)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从句式上看,“既……且……”结构与并行的“既……且……”格式也没什么区别,“且”连接的也是形容词,区别在于语义上,“且”的后项在语义上是在前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语义加强了。
五、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连词“以”、“及”、“而”、“且”在语法分布上是存在着区别的,它们各自表现出自身的分布性特征,表现出自身的语法意义:
1、“而”主要是涉谓连词,主要连接的是动词和形容词(VP或AP),表示连谓、主谓、并列、状谓等关系,而很少连接名词和代词。
2、“以”作为连词,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涉谓涉名连词,连接的是谓词性成分(VP)或名词性成分(NP),表示一种并列、连谓、偏正关系;二是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和结果。
3、“及”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涉名连词,连接项两端主要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NP),在《诗经》中,没有发现“及”连接动词的用例,也还没有发现连接分句的用例。
4、“且”是个涉谓涉名连词,连接项两端主要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名词(NP)或(AP),在《诗经》中,主要是连接形容词,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
5、连词“而”和“以”在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词的语义关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而”前后两项谓词之间主要表现为并列、顺承和转折等三种语义关系,而“以”字前后两项谓词之间一般表现为目的、因果和修饰等语义关系,而很少有转折关系。
作者简介:
覃觅(1970-),男,壮族,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中文系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文字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