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莫放松

2009-08-04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济南市流通济南

编者按5月30~31日,中国市场学会和中国政策研究会共同举办《济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高层论坛》。与会领导和代表对济南市粮食部门的探索和实践、业绩和绩效、经验和启迪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对我国粮食流通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建议。这里,摘要刊出《粮食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的调研报告,供读者参考。文章认为,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先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避免在粮食“五连增”和储备充裕条件下放松粮食安全。

纵览千年历史,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文化韵味浓郁的泉城;济南又是“舜耕历山”下、慷慨义士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古城;济南还是“水脉丰、文脉长、人脉旺”的千年名城;自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济南这座充满慷慨悲壮“英雄气”和淳厚悠长“文人气”的历史文化重镇,又成为一座随着时代步伐阔步前进的新城。

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

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探索和创造出“济南模式”。解读这个模式,可简要表述为:“以民为本,以安为先;面向市场,整合资源;转换机制,强化监管;联合制胜,有效发展。”如果加以阐述,“济南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优先目标,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联合制胜谋发展,以全面转换机制为中心,以加强监管为保证,建立健全保安全、保民生的粮食现代流通产业的完整体系。

在突然降临的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迄今最严峻的考验,呈现一片“平安绿洲”。然而,面对空前的经济海啸国人绝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扫门前雪,做岸上观。我们需要做“指向经济制度、经济秩序,乃至经济思想”等深层面的反思,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谋求治标治本的必要举措和共同生路。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唯一可行之路径就是科学治理、科学发展。那么,我们从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应该吸取些甚么经验教训呢?以及从中长期和更深层次上观察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呢?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有助于我们共克时艰。

有为才能有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济南市粮食系统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多种形式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和改造,“退中求进”,“破中求新”,“衰中求兴”,并取得根本突破。适应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以及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济南市粮食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勇于“三创”。

一是,勇于脱胎换骨改造国企,创新粮食微观主体。济南市粮食部门“不认为改变所有制就是改革的一切”,更从这一理念出发,不是把所有粮食企业资产卖光变成私人企业,而是采取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其实质是通过彻底改革体制、全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综合主动,把过去旧体制、旧机制下企业丢失的效率和效益再重新寻找回来。

二是,勇于摒弃传统粮食零售体制和机制,创新主食品快餐连锁经营网络。济南市粮食部门既决心彻底改造传统的粮食零售体系,但又不是把老粮店卖光让职工下岗,而是引进农村“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改革路径,再造出一个崭新的粮食主食品供应网路:工厂化、集中化制作;综合化、分散化经营;统一化、标准化配送;优质化、人性化服务。

三是,勇于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途径。济南市粮食部门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居于中游的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产供销”有机连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这既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又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新。济南市粮食企业在这种转变和革新中,既为“三农”服务开辟了广阔途径,又为自身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的不竭力量。

济南市粮食部门的“三创”,是他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通过创新、创业,济南市粮食流通系统建立健全了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体系,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粮食购销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了粮油供应体系,充分满足民生多元化需求;建立健全了粮食加工体系,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了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了粮食行政执法体系,规范社会粮食流通秩序;建立健全了粮食市场体系,确保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建立健全了社会粮食统计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有为才能有位。济南市粮食局肩负着管理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宏观调控、粮油市场监管、粮食经营资格审核、粮油质量检测、社会粮食统计、粮食产业发展、粮食行业管理等多项重要行政职能。全局机关行政人员正式编制42人。下辖若干企业、事业单位:4个国家粮食储备库;“济南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5个子公司;“济南民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10家附营企业。此外,在业务上还领导和指导郊区6个县(市、区)粮食局的工作。全市粮食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资产总额22.51亿元。

事实最具说服力

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挫中求进”,“创中求新”,“置之死地而重振”,今昔对比,真的是沧桑巨变,绩效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城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粮食流通等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稳定、可靠和有保证的基础上;其二,把粮食购销市场化提到更高、更成熟的水平上;其三,把为民服务扩展、提升到生产与生活的新的广度和高度;其四,把各类粮食企业推进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其五,把粮食统计和管理置于现代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形式推进粮食企业联合制胜,把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粮食机构更精干、职工素质更高了;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更强了;对城乡居民供应和服务质量改善了;粮食宏观调控更规范和更有效力了;粮食安全和城乡民生更加有保障了。

事实最具说服力。大量的数据有力体现出“济南模式”之效果。

首先,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绩效。在2005年以前,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为67个,其中市级企业24个,县级企业43个;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为8882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其中市级企业职工为2930人,县级企业职工为5952人。到2009年5月,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7个,其中市级企业20个,县级企业27个:

现有国有企业职工为3779人,其中:市级企业职工3180人,县级企业职工599人。目前,全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老职工都得到安置,同时吸纳了一批新职工。

其次,看粮食企业经营网点、营业面积和储备能力。在1992年以前,粮食零售网点为80个,总营业面积为24000平方米,到2009年5月,粮食零售网点增加到310个,总营业面积为48200平方米。同期,济南市国有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由1.9亿元猛增到4.75亿元。

再次,看国家粮食储备设施和储备能力的变化。在1991年以前,济南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总仓容为43.62万吨,到2009年5月,粮食总仓容猛增到86.50万吨。更重要的是,粮食储备条件大大改善。粮食储备达到先进水平,储存损耗率严格保持在国家标准以下:储存起在半年以内,粮食损耗不超过0.1%:存粮1年以内不超过0.15%:存粮1年以上不超过0.2%。

最后,看粮食流通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近年来,“济南民天”公司在粮食产区发展优质专用粮订单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8亿元。“济南金德利”快餐连锁公司增加新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50家企业、单位、学校代办食堂、送餐;发展农副产品基地两个,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优先战略目标

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粮食改革是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狂飙是对中国粮食改革的更严峻的考验。迄今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粮改经受住了这次严重考验。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总结的经验。仅就从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业绩和绩效,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和启迪:

一是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先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避免在粮食“五连增”,和储备充裕条件下放松粮食安全,放松粮食生产(如最近出现“增产粮食得不偿失”的论调),防止和避免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倾向。

二是兴创业、兴新业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业促就业,把结构调整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出现放松粮食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效发展的唯GDP倾向。

三是强市场、强监管是粮食流通产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特别是实体粮食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忽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与歧视粮食多渠道作用的思想。

四是重诚信、重服务是粮食流通产业不竭活力的源泉。以高尚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把粮食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避免只注重企业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等)建设的倾向。

还有一点更重要,更具有本质性,即必须创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30年风风雨雨,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沿着市场化的取向步步推进,取得了稳健突破。我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个具有本国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模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成长和发展,力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兼容起来。基于这一原则,我国要创立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肯定不同于其他国家,必须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对主要粮食品种的调控;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政府对主要粮食品种的监管,必须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坚持建立多元化流通格局。继续发展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粮食流通,但是应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把主渠道与多渠道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在实施粮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中,应该避害兴利,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要素资源的配置,培育我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粮食集团企业,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粮食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研究报告执笔人丁声俊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济南市流通济南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济南市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