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产业高新化民族企业国际化

2009-08-04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

群众 2009年6期
关键词:沙钢企业

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钢铁工业第一方阵的重要成员。改革开放30年来,沙钢集团在董事长沈文荣带领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始终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不断登攀的沙钢精神,历经一次次市场磨砺,创造一个个发展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2007年,沙钢集团钢产量2289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跻身国内冶金行业前三甲,位列世界第七。销售收入1155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销售收入30%,成为全省首家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实现利税145亿元,相当于1999年全省钢铁行业上缴税收的12倍,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

沙钢集团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做大做强企业与保护资源环境有机结合,增强企业实力与回报奉献社会有机结合,闯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创新创优的成功之路,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中创业创新创优的生动典型。

一、不断超越自我,勇攀世界钢铁行业高峰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钢铁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沙钢集团以永不满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负重奋进,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抢占发展制高点,实现了三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率先引进75吨电炉短流程生产线,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新潮流。沙钢于1975年3月诞生于一家轧花厂,仅靠企业自筹45万元资金起家。上世纪80年代末,沙钢的主打产品窗框钢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70%左右,“要窗钢找沙钢”的美誉几乎家喻户晓。沙钢的创业者们并不满足,他们把眼光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1989年,沙钢拿出企业全部家底,从英国引进一条75吨超高功率短流程电炉生产线,不仅使装备技术一下子达到国际流行、国内一流,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钢铁产能和经济效益,仅用两年时间就全部收回投资,成为全国同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样板。

第二次跨越:集成建造90吨超高功率节能型生产线,率先建成“亚洲第一炉”。1993年沙钢果断投资13亿元,分别从德国、美国、瑞士的四家国际知名公司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并集世界最先进技术干一体,建造90吨超高功率节能型生产线,被誉为“亚洲第一炉”。当时这样的生产线全世界只有4条。沙钢技术装备和生产效率迅速与国际接轨,经济指标爆发性增长,人均年产钢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1996年10月,沙钢又与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合作投资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高端产品,实现了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次跨越:改造提升650万吨热卷板搬迁项目,跻身世界钢铁工业第一方阵。在实现生产技术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沙钢把提高规模效益作为新的追赶目标。2002年,沙钢人以全球的视野和惊人的胆略,投资150亿元,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蒂森克虏伯“凤凰”钢厂650万吨热卷板项目整体搬迁至扬子江畔,并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和技术人才,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仅用三年时间,这一项目就全线贯通投产,实现生产结构长短结合、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产品种类多元拓展,钢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6年,沙钢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与淮钢等四家钢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联合公司,使沙钢集团的产能达到2500万吨,增强了沙钢的国际竞争力,确立了在世界钢铁行业的重要地位。

回顾过去可以清晰地看出,沙钢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创新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升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史。

二、坚持科技领航,增强核心竞争力

沙钢建厂以来,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支撑、依靠科技拓展市场增效益的新路子。

高度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必须登高望远,紧紧跟踪国际钢铁最前沿技术和发展潮流,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一条国际先进生产线开始,沙钢就注重借鉴学习先进技术工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促进钢产量连年倍增。在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十五”以来,沙钢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成功实施50多项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先后开发高新产品100多个,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沙钢自主研发制造的超高强度X80管线钢填补国内空白,完全能够替代国外进口,打破了我国管线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西气东输”国家战略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走向世界并保持常胜不衰的重要支撑。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风云变幻,沙钢着力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紧密结合,在积极做好企业内部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同时,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特别是创新型技术人才,使企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发挥人才创新能力与完善人才服务机制紧密结合,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既重文凭,更重能力,大范围、高强度地表彰和激励员工的各类创新活动,形成了全体员工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人才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先后与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初斥资8亿元,成立江苏省钢铁研究院,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现了科研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推行信息化管理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之中,使传统钢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早在1996年,沙钢就投入1500多万元,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实施CIMS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和规范生产、采购、销售各个流程,使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相辅相成。进入新世纪,沙钢又积极实行办公自动化,进一步丰富信息化管理技术内涵,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行政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科学合理运行,实现了企业的数据自动采集、生产营销有序调度、物流业务流程高效集成、产品质量信息快速反馈,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加快了传统钢铁产业高新化和国际化步伐,对全省乃至全国各类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铸造“绿色钢城”

进入新世纪以来,沙钢确立“打造精品基地,建设绿色钢城”的发展理念,推动钢铁工艺流程从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料”的单纯消耗型向“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现代循环利用型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五”以来,沙钢累计投入40多亿元资金,推广应用150多项国际最前沿的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在建设650万吨热卷板项目时,大胆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包到底”新工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热能利用率,每年节能约1,39万吨标准煤。在建设焦炉时,一次性建设3套国内最先进的干熄焦装置,成为国内第二家掌握全干熄技术企业,每年回收能源6 5万吨标准煤。

在电炉炼钢方面,采用自主研发的国家专利电炉铁水热装新技术,大幅降低电炉钢能耗,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第一;在轧钢方面,彻底将11座重油轧钢加热炉全部改造成高炉煤气加热炉,实现轧钢燃料无油化,年节约重油18万吨。

全面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近几年来,沙钢抓住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机遇,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物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处理转化,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污染排放,先后建成煤气、蒸汽、炉渣、污水和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五大循环利用体系,有效实现了“三废”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沙钢95%以上工业“三废”实现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贡献率超过30%,成为沙钢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能源管控一体化新格局。2006年,沙钢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连锁的能源管控网络。一方面严格落实资源节约责任制,制定各类资源管理的定额、规范和标准,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分厂、车间和部门,明确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另一方面,强化能源管理中心监管功能,抓好能源规划和能源审计,形成能源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监测、控制、优化、故障诊断等功能,实现对供配电、给排水、动力、环保等能源系统的集中控制和监测,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四、全球配置资源,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世界500强发展经验表明,资源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兼并、收购和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沙钢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稳步推进资产重组。2006年,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依靠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坐上全球钢铁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此时的沙钢也悄然开始扩张之路,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原则,择优确定并购对象,稳步推进联合重组。从2006年12月起,先后并购重组了江苏淮钢特钢、江苏鑫瑞特钢和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并与江苏永钢集团签订了联合重组协议,成为永钢的第一大股东。目前,在沙钢集团的铁、钢、材年生产能力中,联合重组企业的产量分别占40%、41%和33%。沙钢通过并购联合、参股合作、资产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联合企业优势互补。沙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不仅是为了做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联合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沙钢淮钢重组后,沙钢采用以本部管理体系为主体,规范和完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使淮钢迅速获得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原材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销售、技术实现共享,联合重组的优势快速显现。2007年淮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利税达到1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89.7%,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一举扭转多年产量难有增长、技术难有突破、效率难有提高的发展窘境。

积极融入全球营销体系。近年来,沙钢利用国际市场钢材、钢坯价格大幅上涨的机遇,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依托日益增强的优特钢材和新品开发优势,不断增强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先后与国外20多家客户和7个国际代理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营销关系,特别是不断拓展了钢铁产业发达国家的销售市场。螺纹钢、高速线材大量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金属制品优质线材出口量连年稳居全国第一,赢得了较高的销售收益和良好的市场声誉。

加快建立海外资源基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最大限度地锁定上游资源、确保长期稳定供给,成为沙钢迫在眉睫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沙钢大力拓展海外资源市场,先后与巴西、澳大利亚三大矿山集团签订长期合作战略协议,确保每年208万吨铁矿石的稳定供给。合资参股澳大利亚矿山开发项目,建立了每年650万吨铁矿石供应基地。还与英国一家公司合资收购澳大利亚ABM矿山项目,获得8亿吨优质铁精粉储备。沙钢建立海外资源基地的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资源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沙钢不仅注重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而且高度重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现代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健全“严细实”的管理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沙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严细实”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严”就是严格制度、严格标准、严格考核;“细”就是分工精细、指标详细、操作仔细;“实”就是结合实际、方法实用、注重实效。在沙钢,“严细实”已经成为每一位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创优的内在素质。通过“严细实”的管理制度体系、指标考核体系、管理运行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学习型、务实型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社队企业一路走来,以沈文荣为首的沙钢人,始终没有忘记是改革开放给沙钢插上腾飞的翅膀。他们发展不忘国家和社会,主动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奉献。十分注重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改善职工住房和工资待遇,让广大员工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十分重视对征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大力改善农民工生活水平,1989年以来,累计安排5400多名农民工进厂工作。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2000年以来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达3亿元以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塑造现代企业精神。财富有价,精神无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在沙钢,处处可以感受到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作风,班组集体忠于职守、精诚合作的氛围,广大员工艰苦奋斗、求真创新的精神。沙钢集团,这艘中国民族钢铁“航母”,正承载着沙钢人不懈追求的远大理想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在国际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沙钢集团的典型经验,对全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之一,解放思想,永不满足,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之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持续发展,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不断走向成功。自强不息的沙钢精神,正是江苏“三创”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解放思想中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在率先发展中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应当成为当代江苏企业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共同追求。启示之二,卓越的领军人物,是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家是发展市场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焦点是领军人物的竞争。推动我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必须发掘和培养大批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惯例、善于运作资源的领军人物,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现抱负的大舞台。启示之三,持之以恒地创新创优,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科技是取之不竭的优势资源,创新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谋求全球竞争优势,必须敢于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善于整合全球一流创新资源,努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民族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启示之四,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大胆探索,更加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发展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调研并执笔:徐山瀑、沈和、徐行、韦伊、张毓鸿)

责任编辑金雯

猜你喜欢

沙钢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沙钢成功生产2.3毫米极限薄规格热轧硅钢
沙钢5 800 m3高炉提高煤比操作实践
沙钢高炉常用炉料冶金性能的分析研究
沙钢2500m3高炉炉缸侧壁三角形侵蚀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