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滚出巴菲特的雪球
2009-08-04王俊
王 俊
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中文版越卖越火,已经连续数月稳居畅销书排行榜,短短时间即多次加印。而且,一些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专业级粉丝加入,或冠名印刷,或批发采购,大量买下送给自己的客户或者员工与朋友,一时洛阳纸贵。
专业投资机构热衷派送巴菲特的《滚雪球》,大概隐藏了一个不好意思明说的潜逻辑:我是(或希望是)巴菲特;巴菲特的滚雪球,我也能!普罗大众热衷看巴菲特的《滚雪球》,除了少数胸怀远大的“前巴菲特”,大多数的人其实无非是想看看热闹,看看中国哪里能找到滚雪球的人。
这个需求真实而广泛。自从《投资与理财》杂志封面印上热线手机,我们每周都能接到数十个读者来电。投诉、咨询、问候,什么内容都有,而且来电者大多集中于像乌鲁木齐、兰州、大连、保定、东莞、张家界、攀枝花等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与对专业投资理财的渴求,屡屡让人感动。中国,已经确确实实进入了人人都要、都想理财的时代。
这个市场有多大?有人估算9万亿。相比20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考虑到中国特色的各种暗金潜银,9万亿的估算并不多。
那么在中国,谁最有可能帮我们滚出巴菲特的雪球呢?
基金公司无疑被寄予了厚望,也是管理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功绩业证。尽管经历了2008年的惨痛亏损,基金,仍是目前中国老百姓理财最具广泛性的选择。原因很简单,一是其它可选择的产品太少,二是有国家信用的光环。所以经历风雨,人们还会一次次地把钱交给基金打理,寄望更远处的雪球。
银行理财与保险理财正在迅速成长。银行有最强大和最灵活的产品组合创新能力,保险有最厉害的资金归集能力,假以时日,肯定能雄霸一方天地。以我个人判断,银行理财的综合服务能力尤其值得看好。
阳光私募与PE投资,则是草根生长,但凭借其最市场化的生命力,他们最具有滚出雪球的基因。遗憾的是,阳光与雨露始终不曾照耀他们,极度缺乏国家信用支持的私募们完全靠其市场化信用在苦苦生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层再度开闸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收编国统”的意味更加浓厚。从“一对N”共同账户到“一对多”集合账户,再到“一对一”特别账户,基金公司的理财账户已经完成布线,管理层对公募基金发展的扶持意图一览无疑。
只是,前有“基金黑幕”,后有“基金老鼠仓”,公募基金的公信力与信托品格正在遭受空前挑战。“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如果发展不好,就有可能不但成不了滚雪球的长坡,反而成为摔碎雪球的断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