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恐惧症看网络问责对官员的隐性影响

2009-08-02

理论观察 2009年5期

胡 雪

[摘要]网络问责风暴一波又一波涌起,一个又一个问题官员朝夕之间落马,网络问责震动官场。很多政府官员因此而产生网络恐惧症。起到了官员的网络恐惧症是网络问责风暴的一个直接后果,网络恐惧症又折射出网络问责对官员强大的威慑作用。因此,网络问责对于反腐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恐惧症;网络问责;问题官员;隐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061-02

一、网络恐惧症的涵义和表现

网络恐惧症是伴随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词汇。从一般意义上说,网络恐惧症是指人们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一种不适从感,是网络对传统生活的一种冲击。具体来说,我认为网络恐惧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通民众的网络恐惧症。这种网络恐惧症更多的表现为信息恐惧症。有面对网络过剩信息的茫然感,离开网络的不安全感等。在这里暂不讨论。我想探讨的是第二个层面的官员的网络恐惧症。

有学者把官员的网络恐惧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边缘感恐惧。即一些政府官员没有接触网络,游离在网络边缘的失落感和疏离感;二是委屈感恐惧。即政府官员面对网民尖酸、偏激的语言和抨击所产生的“出力不讨好的委屈感;三是危机感恐惧。即政府官员面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无所是从感和网民质疑和问责的恐惧感。由网络问责引发的官员网络恐惧症类似于第三种危机恐惧症,我也正是截取的这个角度和概念对官员网络恐惧症进行分析。本文所说的网络恐惧症只是狭义的仅仅由网络问责风暴引起的网络恐惧症。

“躲猫猫”一词正是对官员网络恐惧症表现的形象比喻。一些官员对网民所揭发的事实遮掩、躲避,还有的封贴封ID,试图将真相掩盖,将单个网民的声音在未引起广大网民的注意和响应之前淹没。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徒劳。网络的匿名性、充分自由性、传播的迅速性、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一些问题官员掩盖真相的做法只能是徒劳。

二、官员的网络恐惧症缘何而起

网络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政府的网络建设、信息公开也并非现在才开始,政府的官员对网络并不陌生,可以说是早已熟悉。为何到今天政府官员才开始恐惧网络?这与来势凶猛的网络问责风暴是密切相关的。

从因为网上举报而被罢官处罚的荒淫无耻、一夫二妻的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到因为在酒店借酒撒泼而被网友曝光进而被搜出身份因此而被撤职的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从辽宁省本溪市“双推双考”选拔4名团干部,因有3名为市领导子女,立即掀起了网民、媒体的声讨、责问,本溪市委最终以个别人不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讨论决定环节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宣布此次选拔结果无效事件,到因在网友揭发的“华南虎照片事件”中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受到严肃处理的陕西省林业厅和镇坪县13名相关公务人员;从因为开会打瞌睡而被网友曝光因此被免去行政职务和党内职务的六名湖南省衡阳市的干部,到因为未经学生同意私自给学生办银行卡而被网上举报的大学校长强建周;从一叠丢在地铁上的国外旅游账单被网友曝光,致使江西和浙江多名官员受处罚,到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因不当言论被网友“人肉搜索”,进而“搜”出他抽“天价烟“、开豪华车等生活腐化行为,进而被处罚……

网络问责风暴一波又一波的涌起,许多问题官员被揭发、被曝光,朝夕之间声名狼藉、罢官免职。网络问责犹如一股凶猛之风刮进官场,一个又一个问题官员纷纷落马。一时之间,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突然开始意识到网络的力量、网民的力量。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不管是工作行为还是生活作风,政府和官员都在网络无处不在的监督之下。政府和官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网上曝光。网民通过强大有效的工具“人肉搜素”可以把有不适言行的官员的身份和历史,以及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都曝光在网络上。因此,“一时间,许多官员不敢戴名表、不敢抽好烟,不敢到豪华饭店公吃公喝,不敢去娱乐场所公款消费;更有”问题官员“淡网色变,生怕某一天,自己的丑行也会被网民晒”到网上……”

网络问责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很多官员网络恐惧症的直接原因。因为每个政府官员都不想自己的乌纱帽不保。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有问题的官员,更是谨言慎行,害怕有一天会像周久耕那样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而被挖掘出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与其说官员是对网络问责的惧怕,不如说他们是对已有权力和地位丧失的惧怕。

三、网络问责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网络问责的兴起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网络问责不仅需要充分发展的网络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网民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政府的充分重视等软性环境的保障。

1官员保护带的消失。

政府官员活动的不公开性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常态特征。即使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行以后,政府各网站上公开的信息也只是那些经过慎重选择、重重过滤、精心包装和加工的公共信息,政府掌握着信息的绝对控制权,民众要么信息匮乏,要么被虚假信息蒙蔽,很难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直接问责。政府官员的言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直是一個不可知的真空地带。政府官员生活在一个普通民众无法进入的保护带中。没有知情权,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就无从谈起。官员可以在保护带中随意而为,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司空见惯。

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慢慢摧毁了这个保护带。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直接性和普遍性打破了信息的官方垄断与控制,“社会的信息流动从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化,信息平等的力量开始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现在“人肉搜索”工具的出现,让那些问题官员无所遁形。

2网民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提高

“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53亿,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1位网民。目前中国境内的网站总数已经达到了192万,中文网页已经达到了844亿页。”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是网络问责的基本条件,而网民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提高是网络问责的关键条件。公民意识体现在诸多方面,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件的热情关注是公民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罗特·D·帕特南认为:“公共精神是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设,以营造适宜人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政治理念、伦理追求和人生哲学”。民众以前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已经转变,参与政治的热情逐步提高。现在,上网浏览网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是我国大多数网民必做的一件事情。更可贵的是,随着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网络跟帖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关心社会、关心政事的网民出现,他们在论坛、博客和跟帖中针砭时弊,曝光揭露一些问题官员的丑行,把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广大网民们迅速跟帖咱应并进一步充分挖掘信息和真相,让那些问题官员无所

遁形,最终接受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3政府剐网络舆情的充分重视和积极回应

网络问责有两个层面,一是问,即民众对行为、事件和官员个人的质疑,二是责。即政府和司法部门对问题官员的调查和处理。网民通过网络把一些不光彩事件和问题官员揭露出来,将不满、质疑等情绪表达出来,但并不能调查和处理问题官员。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而政府当局并不重视和涉入的话,网络监督的威力还不足以让那些问题官员们恐惧。正是政府当局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网上举报一个,调查一个,惩处一个,对那些问题官员产生了很大的威慑力。

四、网络问责对官员的隐性影响

官员的网络恐惧症是网络问责风暴的一个直接后果,网络恐惧症又折射出网络问责对官员强大的威慑作用。官员对网络问责的恐惧又使他们谨言慎行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建立网络问责机制,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问责的发展,而且对反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网络问责成为反腐的急先锋。

1政府官员谨言慎行

网络问责风暴震动了官场,一些问题官员朝夕间落马,这对官员来说不仅是威慑,更是一种警告。过去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官员们也开始惧怕民众,他们谨言慎行,不敢公款吃喝,不敢公款旅游,不敢权钱交易,不敢抽名烟、戴名表……唯恐有一天被网络曝光而名位尽失。正是这种对网络的恐惧,政府官员的行为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和规范。中国有近3亿网民,他们所提供的大数量、不确定、全方位监督,让“问题官员”们“吓破了胆”,从而不得不谨慎规范自身行为,这自然压缩了其贪腐、失职、渎职的空间。

2政府官员更加关注网络舆情

很多人认为政府官员对网络的恐惧症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逃避,我认为恰恰相反。网络是无法逃避的,网络问责也是无法阻止的,即使害怕也要直面网络,直面民意。网络问责风暴是政府官员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威力,因此更加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网络时代的为官者必须消除“网络恐惧症”,以更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网民沟通,接受监督。”

3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建立网络问责机制

“互联网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一一在中国政府网开通时,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如是总结。网络问责风暴不仅揭露出一批问题官员,而且推动了政府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网络问责是一种新興的监督形式,网络问责机制是行政监督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网络问责机制是个空白地带。现在,随着网络问责风暴的涌起,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网络问责机制,这对于我国行政体制的完善是个很大的进步。

据报道,广东省惠州市政府探索网络问政问责机制,请网友在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上对部门回复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在平台公布。同时建立网络问政“红黄绿”灯警告制度,对网友提出的一般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做到5个工作日内回复。

要避免网络问责风暴像昙花一现,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问责机制是必然趋势。当然,网络问责机制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责任编辑: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