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夏的创作记忆

2009-08-02乔宜男

报刊荟萃(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西安美术学院优秀奖工笔画

乔宜男,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联常委,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

主要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等。获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全国美术院校美术作品展优秀奖、首届全国艺术院校教师作品展铜奖。作品多次在全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举办个展。

2005年被评为全国政协进京展陕西省名家提名二十位。

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花鸟)画家。

(一)

夏日里的记忆是片断的、飘忽的,总是能把沉积于深处的场景勾出。看着过去的作品,已是一段已逝的回忆,虽然美丽,但绝不愿再触及少许,更无法沿着过去的思维向前摸索前行一步。

二十年前记忆中的静夏,痴迷于脑海中夏日场景的敏锐感触。坐在静冷的房内看着玻璃窗外烈日下凝滞的绿色,一丝微风不起,只是一只小鸟一飞而了无踪影。慢慢的把这些细化在了熟宣上,一笔笔的勾勒,一片片的渲染,不知不觉中,时间已静靜地流去了十数年。看现在还存留的一些工笔画作品,竟不知当年是那样的一种思绪和心境,完全不知身在何方的一种随性。现在很多朋友还在被我当时作品的记忆所触动,一味劝我继续追忆一下已逝的画面意境。

后来,不知是何时开始,我在这种慵懒的不知不觉中一下子感到了不知所措,像一条长河在经过舒展大度的缓行流淌之后,需要急速的转弯前行,需要跌荡,需要归入大海的潮涌。笔尖在纸上渴望找到如神经末梢通入毫端般敏锐的触觉。水和墨随笔端渗入生宣纸后一点点的幻化开去,如思绪漫无边际的延伸。画前我所设想的框架结构以及物像的造型已然忘掉了大半,都在随遇而造中改变调整了。直觉所能感到的只剩下最基本的干湿、浓淡、疏密、聚散、方圆对比以及对水墨交融间不确定感的无尽趣味了。所有都是在自然地调节,湿多则干、枯则需润、遇方则圆、遇淡则浓……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忽然想到昨天谁说的笑话,说有个笨女儿在厨房和面,不断问母亲面加多了怎么办,答曰:“加水”,稀了又怎么办,答曰:“再加面”。最后问一袋面都加完了,还稀怎么办?我想也只有再买面了。

(二)

夏天更多的记忆是在画室和画库之间,美院画库历代的原作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当时的原因,很多作品可以借到临摹室的玻璃展柜里,今天只能在展室看到的作品可以放在画室静静的与己为伴。已经记不得是时间流淌的哪一段,墙上的明人、清人作品感觉也就是创作于上一个夏天,现在记起我曾与那么多的古人单独相处,深入交谈而忘记了时间,就如同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在空虚中与一个个虚无的人交换看法和意见。学习的七年间我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美院的大门外是一片麦田草地,走过草地的尽头就是曲折的蕨河河滩。夏风中的草滩上忽而飘过一只笨拙的雏鸟,像是一个找不到父母的孩子在误跑误撞,令人心生爱怜。树上的无名杂鸟瞪着滚圆的眼睛,就是走近也不惊飞,眼光是那么好奇和宽信。清浅的鳞波中鸭子好以片片的落叶在河水中飘荡,随波起伏,竟完全不似看过的有些画面像把野鸭用手提在眼前……

花和鸟等画中之物是地的精髓,只有长在其中,融于其内才是一颗颗活的因子。这些看似寻常之物表现在画里不应是华美,不应是灵利,而是心境的观照,是一种宽和容忍的亲近。只有当你用看待孩儿的心绪去观察之时,这些形象才能鲜活起来,才能化作生动的画中物。此时的水墨已不是单纯的画内形式,而变为形象的一种存在状态。用笔用线也不再是作画的目的而化为画境与心境沟通的语言。眼前详熟普通而令人激动的旷景曾经吸引了多少前人画者的目光与心绪。是在这块地方生化出了我们熟悉的笔墨纸砚,在这块地方古人演化出了无数的绘画形式与语言。作画时的皴、擦、点、染也是他们目及眼前的意境从心里发出的颤栗与声唱。

用自己的认知去感悟眼前,用自己的心智去体会眼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面前。当我们所尊重所敬仰的前人经典作品化为夏日里的记忆时,只有眼前的自然是真实的,只有内心的感触是珍贵的。

猜你喜欢

西安美术学院优秀奖工笔画
“精彩瞬间”摄影月赛
“精彩瞬间”摄影月赛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高杨作品
《等春来》《是放学后的》《新幸福田园梦》《输入.输出》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首届中国·潇湘法治微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获奖名单
吴绪经工笔画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00届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