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的革命人生(上)
2009-08-01夏远生
夏远生
2008年是陶铸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在革命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从木材行的学徒到广州起义中的警卫团参谋长
陶铸是湖南省祁阳县人,原名陶际华。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祁阳县石洞源乡下院子村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陶铁铮,毕业于衡阳南路优级师范学堂,曾参加同盟会,投身于反清斗争和武昌辛亥起义。陶铸从小天资聪颖,记忆力过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在学校深得老师的喜爱。1918年6月,父亲因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而惨遭北洋军阀杀害,陶铸一家的生活濒临绝境,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以砍柴火、当脚力勉强换回一些粮食来维持家里生计。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埋下了对反动军阀的深仇大恨。
1922年,年仅14岁的陶铸离开家乡前往安徽芜湖,进了由同乡族人开的一家木材行当学徒。学徒的活计繁重,他却坚持刻苦自学。1925年5月,他由族人介绍到汉阳竹木厘金局当负责开票的录事,薪水并不高,但能保证日常衣食。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经过五四动动和大革命洪流的洗礼,呈现出一片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生活稍稍安定的陶铸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楚光日报》等革命报刊,并经常到举办时局辩论会的中华大学去听演讲,对革命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思想上萌发了改造旧制度的朦胧愿望,觉得要内除国贼,外抗强权,非走革命的道路不可。
1925年秋天,他满怀向往革命的壮志来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准备报考黄埔军校。先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教导二团二营当司书,然后进入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二团五连当司书。1926年6月,陶铸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队,接受了四个月的艰苦训练。同年10月,正式升入黄埔军校军官班步科,编为第一学生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二区队学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先由党组织分配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开赴北伐前线。随后转到叶挺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二营任副官。7月下旬,他随部队进驻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期间,他带领营部特务连,与二营连指导员萧克带领的一个排,负责解决敌驻城内守军一个团部。起义军撤出南昌后,他被任命为二营六连连长,先后在广昌、瑞金、会昌等地艰苦转战。9月下旬,部队在丰顺县汤坑地区与优势敌人激战失利,伤亡惨重。接着在普宁县再次遭敌截击,主力损失殆尽。陶铸等人带领一路收容的200多名指战员奋力突围,冲杀到惠来县甲子港。为了摆脱尾追的敌人,他在当地农会帮助下,雇了三条大渔船把这些幸存的同志渡海带到了香港,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11月初,他在广州接上了党的关系,被介绍到叶剑英掌握下的警卫团从事秘密工作,协助训练由省港大罢工纠察队组成的第三营。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担任警卫团参谋长,率部一直战斗到最后撤退。起义失败后,他几经周折回到湖南祁阳,与当地党组织接上了关系,秘密从事兵运工作。
战斗在白色恐怖之下
1929年8月,陶铸奉中央军委的指示准备前往闽西红四军工作。途经厦门时,被重新安排到缺乏军事干部的福建省委从事白区地下工作,先后担任过省委秘书长、漳州特委书记、厦门中心市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他根据中央军委和福建省委关于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武装工人、扩大红军、发动地方暴动的指示,动员了几批工人去闽西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并先后建立了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武装自卫队,进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这些游击队武装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编为新四军的一部。他还十分注重兵运工作,派出有斗争经验的党员打入国民党军队,通过各种途径来启发低层士兵的觉悟,很快就在国民党驻厦门的军队中建立了几个士兵支部,并成功策动了国民党军两个连的起义。1930年5月25日,他以卓越的军事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出色地指挥了震惊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亲自率领“特务队”的11名队员从敌人戒备森严的厦门监狱里成功营救出被关押的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40多位同志,整个行动只用20分钟,不仅自己无一伤亡,而且毙敌数名,一时间使厦门国民党当局草木皆兵、惊惶失措。
1933年4月,陶铸被中共中央局调往上海另行分配工作。同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上海被捕,关押在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看守所。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杀人魔窟。每间牢房要关押二三十人,睡在地上都得侧着身子,吃饭、大小便、活动都在这里面,阴暗潮湿,臭气冲天,跳蚤臭虫成群。面对严酷黑暗的环境,面临时时可能降临的死亡,陶铸始终表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敌人的严刑拷打、手铐脚镣不能使他屈服,利诱劝降也不能使他动摇。国民党的军法官对他说:“放你出去,你可相信三民主义?”陶铸大声回答:“不!你们放了我,我也不相信三民主义。信仰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我不愿意骗你,我只相信共产主义!”他横眉冷对敌人的多次诱降和威胁,被宪兵司令部军法处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监狱编号为1271。
陶铸在1935年写的《狱中》一诗这样记述牢狱中的斗争生活:“秋来风雨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攘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我欲问天何聩聩,漫凭热泪哭施罗。”施罗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化名为施义)、罗登贤,他们于1933年下半年英勇就义在南京雨花台。邓中夏被关进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牢房后,陶铸立即通过难友询问情况,邓中夏说:“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化成灰,也是共产党人!”深深感动了陶铸和难友们。
在监狱被囚禁的四年里,陶铸利用“放风”“听教诲课”等机会与其他同志取得联系,成立秘密党支部,对狱中难友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为反抗敌人的压迫和争取改善生活条件,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合法斗争。他在狱中刻苦学习,除阅读《史记》《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古典作品,《东方》《新中华》《国闻周报》等刊物,还比较系统地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艺等理论,对找得到的马恩著作进行了深入钻研。后来他曾戏称自己是“监狱大学毕业的”。
拼将赤血灌春花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1937年9月26日,经周恩来、叶剑英的多方交涉,陶铸被营救出狱,随后被派往武汉,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青年运动委员会主任、湖北临时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等职务。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大力发展抗日力量,壮大党组织。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他受命前往湖北省应城、京山、天门三县交界的汤池,以班主任的身份负责领导湖北省建设厅开办的汤池合作人员训练班。训练班招收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武汉地区的大专院校的青年参加学习,按照延安抗大、陕北公学的模式讲授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等课程,并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和抗日宣传。汤池训练班共举办四期,前后培训了300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干部,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这批学员毕业后,以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合作委员会下派的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分配到湖北各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组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奉周恩来的指示,他负责指挥抗日武装在鄂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他坚定执行毛泽东关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武装的方针,很快就在鄂中组织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首战伏击日军运输船队,毙伤日军20余人,其中,有一名日本皇族成员。接着夜袭日伪军占据的云梦县城,打响湖北省自抗战以来抗日武装第一次反攻夺取县城的战斗,再次击毙、俘获50多名敌人。战斗胜利的消息马上在方圆几百里传开,极大地鼓舞了鄂中地区广大民众的抗日情绪,大批青年纷纷要求参加抗日队伍,爱国商户也慷慨捐款资助抗日部队。在随后的两年中,他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代理政委,领导鄂中党组织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了鄂中抗日游击根据地,树起新四军的抗日旗帜,扩大了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影响,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为新四军五师的南下和鄂豫边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39年11月至1940年初,豫南、鄂东、鄂中等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逐步统一起来,成立了豫鄂边区党委和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陶铸同志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委员兼统战部长,分管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并任豫鄂挺进纵队(平汉)路西指挥部指挥长,参加领导军事斗争。
1940年3月,陶铸前往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七大暂缓召开,他被留在延安正式分配工作,担任中央办公厅党务材料室副主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党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为了配合整风运动,帮助高级干部学习,他参与选编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和《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重要学习材料。1942年,他担任王稼祥的政治秘书。1943年,他调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认真总结军队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大力恢复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经常深入到连队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总结部队基层的政治工作、军事训练、管理工作以及生产和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续发表介绍基层部队的工作经验的文章,编写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领导作风》三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印发全军,是当时指导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1945年4月,他以华中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闭幕前夕,陶铸被任命为湘粤桂边区党组织副书记兼部队副政委,率领八路军警备第一旅前往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离开延安前他向毛泽东辞行时表示:“我要去外地战场了,我今生政治方向是定了的,绝对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纵横驰骋在东北、华北、中南解放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正率部南下行至洛阳附近的陶铸接到中央急电,命令部队调头北上,特别指示他与曾志等17名领导干部立即赶往关外,参与开辟东北根据地。他们奉命日夜兼程,于10月上旬抵达中共东北局所在地沈阳。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陶铸来不及恢复长途跋涉的疲劳,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他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培养干部,组织工人武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建了辽宁保安司令部,下辖四个保安旅,一个工人训练总队,一个回民支队,一个公安大队。同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东北局和辽宁省委撤出沈阳,成立辽西、辽东两个省委,陶铸任辽西省委书记。辽西是关内与关外的走廊与通道,也是联结华北、东北两个解放区的枢纽,因此成为东北国共双方交战的一个主战场。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辽西省委既要配合主力部队抗击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又要深入农村清匪反霸,巩固后方,以支援前线作战。在协同主力部队进行的秀水河子战役、金山堡战役和四平保卫战时,他都亲自做好部队的战前动员,深入前沿阵地检查战勤,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陶铸始终强调要实事求是地贯彻党的政策。他在1946年1月30日《胜利报》上题词“深入民间,实事求是”,号召各地县干部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亲自组织土地问题调查小组去康平、昌图进行调查研究,亲自带人去昌图金家屯搞试点,并将调查研究情况整理成一个小册子,印发给各县、区委,对指导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7月7日,东北局扩大会议作出《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7月28日,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和东北局指示精神,陶铸在县委书记会议上强调,解决土地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党委必须以最大决心,坚决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并且把它作为进一步建设和巩固根据地、支援解放战争的重要历史任务来抓。会后,他带领工作团到基层一边搞试点,一边检查指导,要求土改工作团注意调查清楚贫农与中农、上中农与富农、富农与地主之间、大地主与小地主之间的阶级关系,要求在斗争中不断提高政策水平。
1947年6月,辽西省委改为辽吉省委,并成立辽吉军区,陶铸兼任军区政委。他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东北局《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决议和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强调必须给辽吉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为此,他抽调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组成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普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以贫雇农为主的新政权,武装基本群众,肃清土匪。1947年4月,他任西满军区野战军(后改为“七纵”)政委,与司令员邓华配合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作战,相继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夏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灭了大量敌人,攻克了县以上城市60多座,把东北的敌人主力孤立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据点。他狠抓“足食足兵”工作,在西满军区迅速地扩建了七个独立师、两个蒙古骑兵师和两个朝鲜步兵师,为迎接全东北的解放和入关作战提供了后备兵力。1948年4月,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陶铸任省委书记。
1948年8月,陶铸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在辽沈战役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东北局督察和组织后方勤务,并组织分区部队配合主战场作战。沈阳解放后,他曾任中共沈阳特别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在东北局陈云领导下进行接管城市,恢复生产,改造旧政权的工作。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他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平津战役前线,他被委任为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全权代表,同国民党守军傅作义将军进行和平谈判,为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立下了汗马功劳。傅作义对陶铸这位谈判对手由衷地钦佩,称他“能文能武”,慨叹“共产党能人荟萃,得天下是必然的”。
在叶剑英领导下,陶铸参加接管北平的联合办事处,负责改编傅作义的起义部队,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建立了特殊功勋。平津战役结束后,陶铸组织和率领南下工作团,随第四野战军南下追歼国民党军队,接管地方政权。1949年5月,他担任武汉军管会副主任,协助主任谭政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恢复和稳定物价、恢复经济秩序的问题。不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南局常委、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同年8月,他赴长沙负责起义部队的政治工作,受中央军委委托,对长沙起义改编为二十一兵团的全体官兵授旗授印。他领导所属部队的宣传部门和各种舆论工具,宣扬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联系实际撰写《部队思想问题解答大纲》,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组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动员,鼓舞那些来自东北翻身农民的解放军战士,从最初的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的朴素思想上升到为解放全中国受苦群众,建立一个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高度,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在渡黄河,过长江,直到解放海南岛,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了昂扬的斗志。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大进军的浪潮中,陶铸为中南地区的解放长途跋涉,忘我工作,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陶铸从投身革命,到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他英勇战斗20余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一份力量。
(待续)
(责编 兴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