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2009-07-31高明明
【摘要】本文描述了1978-2006年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绝对量与相对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对农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一些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财政支出;农村经济
引言
农业基本建设是指为保证农业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各项固定资产的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各种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储运、加工过程中的设施,如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建设牧场、兴建畜舍、购置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安装发电、输电设备,培育林木,繁殖种畜、役畜等。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证明, 要实现自给性农业向商品化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 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生产手段还相当落后。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的发展, 对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晖、孙长青(2007),在合理建立VAR 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技术,对我国1978-2004 年期间农业支出效益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得出的方差解结果是,对第一产业作用最大的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其次是农村救济费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说明财政对农业工程的支出有长期作用。
1.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入与现状
国家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形成农业固定资本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 是农业总支出中可控性最大的部分,为了保证农业在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得到相应发展,国家必须承担起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并发挥其对其它投资主体引导和示范作用, 客观上平缓农业总支出波动。但是,从近3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情况不容乐观,绝对量有所增加,但是相对量波动较大,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1展示了1978-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财政农业支出和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三项指标的情况。1978年的财政对农业支出为150.66亿元,2006年为3172.97亿元,增长了20倍。财政支出从总体趋势上看,保持平稳增长,说明财政对农业总体的投入比较稳定。1978年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51.14亿元,1997年为159.78亿元,增长了2.12倍。而这一期间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122.0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9233.56 亿元,增长了7.23倍;财政农业支出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766.39亿元,增长了4.09倍。说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严重滞后于财政支出和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1998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出现了明显增长。这是因为1998年以后农业基本建设指标的统计中增加了国债投入额,因此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用于农业的国债是不稳定的。1998年,国家发行了1000亿元债券,用于与农业有关的资金350亿元。这部分资金又主要用于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黄河的堤防工程、蓄洪区建设、移民建镇和水利枢纽工程等,直接用于农业的国债资金只有20亿元。1999年,国家增发了600亿元国债,但直接用于农业的国债资金为零。在财政总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所占的比重比较低,而且波动剧烈。在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重很不稳定。1978年为33.94%,至1990年已经降至21.67%,之后一直到1997年虽然略有起伏,但始终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1998年达到39.9%的最高点。1998年以后基本上是下降趋势,2006年已经降至15.89%。这表明了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力度在下降,更多的财政农业支出投资在了其他领域。
2. 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经济效益
2.1 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重点内容是农田水利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使得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完善。扶持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扩大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2 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通过财政手段来遏制生态恶化。
2.3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就是要把不合理地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把没有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4 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1998年以来的财政农业支出中,加大了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战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和农业信息化建设。
3. 结论和建议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今后我国政府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资金安排上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 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比重
在提高农业总投入的同时,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支出的比例。农业基础设施支出是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中明确规定的“一般性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提供这样的公共物品,应作为政府对“三农”进行支持和保护的重中之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上的保障,在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财政的支持。
3.2 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切政策措施的施行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导致各地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即使同一省份内的农村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必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了解各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优化政府农业基建支出结构。
3.3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基本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加强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
3.4 加强监督,提高效益
规范政府支出行为,改进政府农业支出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农业投入效益。一是要按照“谁支出、谁决策、谁受益、谁担险”的原则,明确责权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WTO规则的新型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二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不同渠道的财政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统筹协调,防止重复建设和支出过于分散。三是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公开,加强事前测评和事后监督、绩效评价,确保政府农业支出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村经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赵亮, 陶红军.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3-116
作者简介:高明明,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