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创新
2009-07-31毕德
毕 德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传统载体加以改进和提升,同时不断发现和运用新型载体,两者紧密结合共同组成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主体工程。提升和优化新闻媒体等传统载体,开发和利用网络、环境等新型载体,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新闻、网络与环境之中,这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新闻载体;网络载体;环境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6-0053-04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有的学者按载体的性质划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有的学者按形态划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有的学者按状态划分为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从便于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可以划分为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继承和改进传统载体,寻找和运用新型载体,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两个方面。
一、新闻媒体等传统载体的提升与优化
(一)提升和优化新闻载体,要在真实性、准确性上进一步下工夫。真实准确是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基础,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实地反映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面貌,这是新闻的强大生命之源,也是新闻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功效的根本所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农村、工厂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提炼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经验,不能乱下断言,不能捕风捉影、见风使舵为个人所好,更不能主观臆断、夸大其辞、以偏赅全甚至弄虚作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的真实、准确,不仅指具体报道事实的真实,还应包括从总体上、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性,也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抓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旗帜鲜明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光明、积极的一面,实事求是地揭露黑暗、消极的一面,通过新闻宣传把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
(二)提升和优化新闻载体,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所谓“三个关系”是指“主旋律与多声部”的关系、“冷与热”的关系和“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是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关键。弘扬主旋律是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但是主旋律要靠多声部来实现,使主旋律蕴含在多声部之中,要不断丰富宣传的内容、形式与手段,改进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发展不同的艺术和风格,达到增强吸引力、亲和力的目的。不同的宣传规模,形成了新闻宣传的“冷与热”。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典型一定要“炒热”,广为宣传。不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和事就要少宣传,或者不宣传。该热的一定让它热起来,该冷的一定让它冷下去,不热不冷的让它自生自灭。新闻载体的“虚”,是指其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功能,“实”是指其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信息交流功能。“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要“虚”“实”结合,寓“虚”于“实”。
二、网络载体的开发与利用
(一)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载体,寓教育于网络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与迅速普及的因特网已成为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之后的第四媒体。“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2.3%;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较去年翻了2.6倍,已有4430万人;网站数量达到131万个。相继出现的以QQ、MSN为代表的及时通讯工具,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个人网站,以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以下载音频视频为主要功能的对等互联网技术等,使每一个终端用户都可能成为网上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迅猛发展的网络对人们产生的思想影响是什么呢?这个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因特网的开通,使每一个上网的用户,视野大开。有利于人们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扩大交流、促进沟通、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是消极的思想影响。比如:网上暴力、色情信息泛滥,一些用户特别是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成为网上暴力、色情、电子游戏的俘虏。美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可·格里弗斯博士对一些整天沉溺于网中的青少年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表现同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互联网就兴奋异常,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互联网就会网瘾难耐。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牛津大学的学生使用互联网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多于利用网络进行学术讨论的时间。因此,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宣传地域全球化、宣传形式综合化、宣传功能多样化、宣传效果经济化。“互联网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手段、方式、条件、效果乃至教育的主客体,教育的价值观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和全新的拓展。”另一方面,它使国际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国内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加大,文化市场的制约和治理更趋复杂,宣传对象的主体和客体更加分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资金、人才上的优势控制了因特网。世界各国在因特网上的信息力量并非均衡,实际上是美国舆论主导着第四媒体。美国利用率先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优势,正在通过第四媒体向全世界宣传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关于这一点,法国学者让·加布里埃尔弗雷德在《新观察家》周刊上指出,美国向其他国家发动文化战是美国政府的战略方针,而且美国正在和将在因特网上和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进一步开展文化战。“信息时代的斗争已经从武力较量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的头脑,就会成为网络上的霸主,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开发网络载体的主要思路
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个新型
载体的教育价值。“我们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而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占领这个阵地,趋利避害,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要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构筑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把网络纳入先进文化的轨道,打好对西方文化糟粕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动‘出击战;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网络活动纳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轨道,打好对西方文化糟粕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阻击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工作者队伍,尽快提高政工人员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以适应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加强党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网络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高度重视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增强网络宣传意识,承认它、接受它、掌握它并运用它,努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非主体化特征,在网络领域,教育主体与客体不具有上下级的关系。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立体性、动态性、可观性与可选择性,把教育信息隐寓到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第二,建立网络阵地。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改变网上“西强我弱”的态势,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络是世界共同的文化产品,西方可以用它来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应当而且也完全可以用它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课堂,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搬到网上,给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插上高科技的双翼。要开设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网站,对网民进行正面灌输和教育,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心设计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是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每个单位和部门可以建立以自己的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站,开展网上答疑、征文、组织生活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开发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教育软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要发挥网络宣传媒体的作用,做好典型宣传、舆论引导。要把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景点搬上网站,通过网上新闻、网上论坛、电子公告向网民传播健康信息。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在网上造谣滋事、挑拨离间、肆意夸大、小题大做、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的政治谎言和假新闻,要组织力量,揭露批判,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让正确的宣传占领网络阵地,缩小反动宣传和消极宣传对网民的影响。另外,要针对个别网民的思想问题,运用电子信箱为其提供单独指导,实施个别教育。
第三,组织网络队伍。网络阵地的竞争实质上是网络人才的竞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一支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有网络技能,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又有一定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网络队伍建设中,广大政工干部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必须尽快提高政工人员的网络技能,普及网络知识,提供必要设备,为建立一支优良的网络政工队伍做好各种准备。
第四,增强人们抵制网上垃圾的免疫力。发展中国必须改革开放,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落后。因特网的开通,必然会带来一些色情、暴力等网上垃圾,但是封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加强教育,增加人们的免疫力,才是根本的出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正在力图通过网络媒体向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其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最终实现攻心夺权的目的。对此,肩负着净化人们灵魂、维护国家思想安全神圣使命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利用网络、攻守结合、澄清是非、以正视听,及时耐心地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站稳立场,坚定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第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制定发展战略。面对第四媒体的崛起,主管部门应加强其管理,尽量减少负面效应。成立有关机构,研究制定有关规则,采取新技术,过滤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利用因特网传播色情、暴力和反动信息的不法活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因特网的管理,比如美国和法国,它们都加强了对网络的司法管理;德国的一个州在网上设立了“电子警察”,澳大利亚修订了广播服务法,并在国家广播局内设立专门机构,新加坡加强对用户连接因特网的级别限制,英国正在研制新的色情过滤软件,等等。我们应依据中国网络发展的特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司法管理。另外,还应当及早制定发展战略,大力培养适应第四媒体的人才,大力加强对第四媒体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力争占领竞争制高点,进一步占领未来的世界舆论阵地。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加大投入,建设好中国网上新闻宣传的“国家队”。页面设计、栏目设置、报道时效、语言风格,要精心安排、提高质量,使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等新闻网办出名牌、办出权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它们对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外以良好的形象吸引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弘扬主旋律,在国际网络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正如电报、电视技术给新闻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一样,因特网技术必将给新闻媒体事业带来新的更大的革命,高度重视网络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
三、充分利用环境载体的教育价值
(一)环境载体的重要价值
在新世纪新阶段,环境载体的教育价值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努力实现人育环境与环境育人的对接。“思想政治工作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反过来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为什么耍充分利用环境载体的教育价值?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重要性。
一是隐性教育的需要。隐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因为一方面隐性教育可以隐蔽教育目的,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隐性教育可以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取得良好效果。环境教育法是隐
性教育思想的具体运用,它变教育者直接的说教为良好环境对人的陶冶和影响。可以减少受教育者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环境教育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中上大课、作报告仍然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意识教育。
二是教育效果的需要。实践反复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许多教育效果,往往被恶劣的环境所淡化甚至被抵消。如果我们不抓住问题的根本,不在环境上下工夫、做文章,最终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劳动还可能白白浪费。如果社会和环境是一个大染缸,那就容易使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受污染。所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此可知,为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花大力气改善环境,使单位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成为良好的思想影响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是教育渗透性的需要。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教育的渗透性越来越重视,普遍认为教育者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信息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通过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他们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之中,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这样,通过量的逐步积累,引起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实现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和制约,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环境教育法正是教育渗透性的具体表现。通过渗透于环境中的思想信息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是教育规律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存在着基本的规律,那就是按照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基本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队伍建设和领导体制等。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人的行为受思想动机的支配,而支配行为的思想动机不是人脑固有的,是由客观环境和条件决定的。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要求我们转变人的思想不能离开对人所处环境的改造。环境教育法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是符合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
(二)环境载体的开发路径
环境载体的教育价值十分丰富,那么怎样开发和运用环境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呢?
第一,既要注意硬环境的美化,也要注意软环境的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法就是通过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对人们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既包括看得见的硬环境,也包括看不见的软环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组织和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在实践中努力改造环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高校为例,校园的绿化、教室的布置、宿舍的管理、图书馆的设计等,这些都属于硬环境的范围。硬环境的美化要注意寓旷达深邃于其中,大大方方,正正派派,胸襟宽广,气度恢宏。要注意寓丰富多彩于其中。松柏竹梅,应有尽有。正如《美学导论》中所说的,陈列要艺术,布局要合理,结构要得体,色调要和谐。或花或草,或桥或路,或池或圃,几分古色,几成新意,错落有致,搭配得当;要繁衍而不臃肿,典雅而又庄重,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精神容易集中,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严明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彩且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等则属于软环境的范围。软环境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无不感受到特有的文化冲击。软环境与硬环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陶冶人们心灵的功能。“要改善自然环境,搞好绿化美化,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要营造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橱窗、灯箱、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使人们受到文化熏陶;要利用网络环境,丰富网络内容,加强网络管理,使人们通过网络长见识,明道理;要建设人际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人们在良好人际环境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在硬环境的建设上匠心独运,敢于投资。而且还要善于在软环境的建设上精心设计,悉心培养,营造一个优化的、高尚的文化氛围,创造出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
第二,既要注意小环境的优化,更要注意大环境的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小环境是大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小环境好了,可以促进大环境的改善。小环境不好,会促使大环境的恶化。相反,大环境的好坏,对小环境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立足自身,从自己做起,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运用环境教育法,第一步就是努力改变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美化硬环境,优化软环境,为群众创造一个赏心悦目、心情愉快的生存环境。运用环境教育法的第二步,就是要把眼睛往外看,看到自己本单位小环境以外的大环境,作到尽可能地利用大环境的正面因素来影响教育本单位的群众,尽可能地抵制大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其对本单位群众的不良影响。社会大环境是很复杂的,当前社会大环境中有许多好的现象、正面的因素,也存在许多丑恶的现象、负面的因素,而这些不良现象的彻底清除尚需时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务实方针是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其不利因素。
第三,以阵地建设为支点,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抓好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黑板报、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公共场所大屏幕等为主体的舆论阵地,以市民学校、职工之家、农民学校、家长学校、少年军校、业余党校等为主体的培养阵地,以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影剧院、文化广场、体育场馆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通过阵地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阵地建设是开发环境载体教育价值的关键,“能否搞好阵地建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性因素。……如果一个执政党丧失了对思想文化阵地的控制和领导,即丧失了‘软权力,最终会导致国家机器与‘硬权力的失控或失效。”
责任编辑魏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