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改革:事业人员与公务员应联动
2009-07-31宫希魁
宫希魁
[摘要]全国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已经启动。这是一件关联性很强的牵涉全局的工作。事业单位单兵突进,公务员不在其中,用取其一部而放走另一部的非系统办法去搞是难以成功的。对此,决策者应有一个出以公心、总揽全局、立足长远的通盘考虑。
[关键词]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公务员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6-0046-03
全国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已经启动。这是一件关联性很强的牵涉全局的工作。事业单位单兵突进,公务员不在其中,用取其一部而放走另一部的非系统办法去搞是难以成功的。对此,决策者应有一个出以公心、总揽全局、立足长远的通盘考虑。
一、从45年前那次军官降薪说起
大约是1964年前后,伴随着军衔制的取消,我国军官自上而下实行了一次降薪改革。当时,在全国各大系统中,军官的工资是最高的。可能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还很困难,再加上一些政治上的考虑,有必要对军官的“高工资”调低一些。这个决定一公布,从上到下,雷厉风行,毫无阻力地落到了实处。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中央的高度权威和军官的崇高觉悟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用今天的话说,恐怕就是很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上合天意,下合民心,顺理成章,其执行的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因为一穷二白嘛,必须勤俭建国,大家都要勒紧裤带过紧日子。那时军队干部工资高一些,其他行业和广大老百姓并没有意见。人家那是在枪林弹雨中历经千难万险换来的待遇。人们只能崇敬和羡慕他们,绝无嫉妒和“仇富”之意。即便如此,中央考虑到当时的国情,还是降了军官们的薪水。这次降薪,是从系统中薪酬档次最高者、国家机器中最核心部分——军官集团做起。在军官系统内部,从元帅、将军一直到校官尉官,一路降下来,无人可以豁免或需要另案研究。朱德元帅因工作重心不在军队,自动请求领取地方工资,就低不就高,体现了无与伦比的高风亮节。这样的降薪方案和实施过程,谁还能有意见和不满?我1969年参军后,当时还是个新兵蛋子,每当听起老首长们讲述这段经历,都从心底里由衷地敬佩他们。这次分配制度改革的圆满成功,其中蕴涵的许多道理对今天实在太有启迪意义了。
二、公务员不参加养老保险改革没有道理
现在,有些所谓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不下去,让人很不服气,缺的恐怕就是这种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就拿最近搞得沸沸扬扬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来说吧,其逻辑和用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其理由之一是所谓差距太大。企业人员退休费每月才1000元左右,事业人员是其二三倍。因此需要并轨,把事业人员的水平降到与企业一致。单就这一关联双方的利益调整,我没有多少话可说,确实有些不合理。我是个事业编的教授,人家在工厂也是个正高级工程师,贡献不比我少,凭什么我的退休金就比人家多2000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我的退休金降下来,我并没有多少意见,基本可以接受。但是,这样的“改革”为什么不从“头”开始,非从中间事业编拦腰砍一刀?
谁都知道,在吃财政饭的人中,要讲工资待遇,领头羊是党政公职人员,事业编人员只是坐在第二节车厢上的跟进者。因为是国家公务员嘛,据说按照国际惯例,应属中产阶级,生活必须过得体面些,况且还要“养廉”。因此I频繁地调高工资待遇,搞什么地方性的“阳光工资”和津贴,一直整到鹤立鸡群令人羡慕的地步,报考公务员那火爆的场面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说它是领头羊,其牵引路线图是这样的:工资待遇在职的公务员先涨,从而带动部分事业人员随后跟进;在职人员工资上涨了,退休人员差距不能太大,也应适当上调。于是乎,这几节车厢连在一起,在公务员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轰轰隆隆地向前开。
凡事都有两面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当这列火车正在高速行驶时,忽然发现超重了,有点拉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呢?必须往下卸载。卸载怎么卸呢?不管什么人,一律瘦身出血,那不行。公务员是精英中的精英,核心中的核心,无论如何要确保不受损失。实在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挥泪斩马谡,从排行老二的事业退休人员开刀。不然,你拖着我,我拽着你,谁也跑不动,谁也过不好。其思维和行动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与海盗为争夺财宝而不惜把伙伴扔进海里似乎有些类似。
你这样搞也太不仗义了吧,我们本来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打仗时拉着我们一起上,轮到分好处了,却把我们一脚踢开,事业人员有些不高兴了。于是,产生了各种议论和抵触情绪,甚至有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考虑提前退休。这样的“改革”,注定泥淖深陷,难以推行。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哪里?依我之见,这种削减既得利益的改革,其对象首当其冲应该是公务员。制定政策的公务员理应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作出表率,带头把自己的退休金降下来,这样出来说话才令人信服。而方案中却恰恰把公务员排除在外。至于公务员为什么不参加此次改革,无任何说明和交代。如能找出充分理由说明公务员特殊,一且把他们也包括进来,祸患无穷,国将不国,其退休金高低系天下之安危,那也罢了。但是,古今中外,却难以找到这样的佐证。西方的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不容易失业,但工资也就处在社会中等水平,更没听说其退休金待遇为社会最高。因此,死保公务员一己之高福利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与45年前那次军官降薪改革相比,现在的公务员应该脸红。那时的军官集团是些什么人?是功高盖世,彪炳千秋的开国元帅;是久经沙场,屡建奇功的著名战将;是“扛过枪,跨过江”,经过战火洗礼的校尉。这个群体,是国家的坚强柱石,是万众景仰的楷模。他们牛不牛?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那真叫牛气冲天。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活生生地降了他们的工资。对此,人们除了敬佩,没有任何微词。今天的公务员怎么了?你怎么就那么特殊,难道你比当时那个军官集团还牛吗?我想不会吧。尽管现在已经不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社会环境和条件变了,但理想信念、制度精髓是相通的。他们所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众意识,平民情怀。社会责任感,不正是当今的公务员应当继承和效仿的吗?
公务员为什么不带头参加改革?这一硬提问无法回避。于是,有人便出来打圆场,“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公务员参加进来是迟早的事”。明眼人谁都知道,在中国的官场上,时间能够把一切棱角统统磨光,很多事情,一推六二五,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淡忘,一切还都照旧,这就是一些人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所在的党校,一校两制,行政管理人员比照公务员管理,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属事业编。五年前进行养老金缴费制度改革,说事业人员先走一步,按工资8%缴费,
公务员此项改革随后启动。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事业人员月月缴费,而公务员的“随后改革”却无影无踪,遥遥无期。想起这件事,有一种被人愚弄的感觉,明明是一件让人吃亏的事,先把你哄进来,然后自己跑开躲得远远的。还有2006年7月开始推行的那次工资、津贴补贴改革。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文件是同时下达的。结果公务员在“规范地方性津贴补贴”的名义下,收入总额提高了一大块,很多地方局长津贴3000左右,处长2000多元,以此类推,各地有较大差别,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加以落实。而事业人员的定岗定级和绩效工资直到今天也没有落实,悬在那里让人看到个大画饼,可就是吃不到嘴里。在旷日持久的等待和不满舆论压力下,各地政府自行其是,规定了些“土”办法以平息事态。但总体上讲,公务员还是跑在最前头,事业编有被一天天甩下的趋势。到现在快3年了,那个“利好”文件还未落实,关于减少养老金的“利空”改革又启动了。综上而言,可以看出,凡是涨工资、加补贴、增福利的事,公务员都跑在最前头,而且从不拖延,迅速落实。凡是缴养老金、降低养老金标准这样的事,它总是往后蹭,编造各种托词躲得远远的。这次又把事业人员先推出来,玩的恐怕又是这套老把戏。现在,人们完全有理由作进一步推测,他们藏而不露的意识深处可能是这样想的,“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只有把大量事业人员开出去,卸掉这个“大包袱”,才能保证公务员一枝独秀,永享太平,压根就没想降低自己退休金的事。这是“策略”问题,天机不可泄露,只能秘而不宣了。
从财政收支状况来讲,近年来事业人员退休金数量剧增,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这是事实。但是,这是否就构成了需要降低事业人员退休金水平的充分理由呢?不是。大家都知道,在当今中国的各种重要指标中,行政经费的增速是最快者之一。为世人所普遍诟病的公车消费、公费宴请、公费培训和旅游每年至少几千亿元。政府豪华的办公大楼,用于接待的楼堂馆所,每到一地,比比皆是。我们这个政府,已经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政府。上述这些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有损政府威信和形象的开支,尾大不掉,早已成众矢之的。你不下工夫去压缩它,砍掉它,却盯上了事业人员这点退休金,公理何在?这两者相比,前者的存在既无法理依据,又有违社会公议和政府执政理念,与后者相比,它是多么的不正义,多么的丑陋。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就急不可耐的来动事业人员的退休金,是不是避重就轻,抓芝麻丢西瓜,搞错了顺序?
三、思路不对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有两种最基本的思路。一种是削高就低,另一种是调低限高。由于收入刚性原理的作用,削高就低的做法,往往会遇到强烈抵抗,明智的决策者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和减少社会冲突,除非对那些引起公愤的极不合理的高收入采取此种做法外(45年前那次军官降薪改革是个特例),一般不予使用。而调低限高的做法,是调整社会不同阶层福利累进的相对速度。不使任何阶层的福利绝对下降的做法,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较小,利益关系的调整比较温和。在退休金这个领域,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老年人群体,一般来说不适于采取激进的降薪措施。制定政策的公务员应当明白这个道理,最起码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带这个头就罢了,也别把自己的伙伴推出来当牺牲品啊。
有人可能会说,按你宫教授的逻辑,要改就包括公务员在内一块改,否则就谁也别改,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先改一块是一块呢?这确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从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讲,这一提问确有道理。但从阶层结构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方面看问题,这样做不是优化改进,而是进一步激化矛盾,得小利而惹大祸。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阶层利益结构中,事业人员略低于公务员,高于企业人员(指绝大多数普通员工,得高薪的管理层除外)。这个结构还是多极的,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定。如果通过所谓上述“改革”,把事业人员的退休金降到与企业一致,就消火了这个中间过度等级,使公务员成为鹤立鸡群的超霸群体。这样,中间等级没有了,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两极分化,一级是阵线分明握有公权的公务员群体,另一级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在一块的松散杂牌军。形成这样的阶层结构,只会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和风险,与改革所应遵循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现在热点已经很多,再弄出一个“愤怒的中产阶级”(见2009年3月9日出版的《中国改革报》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语)或郁闷的知识分子群体就不好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看问题,只搞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而公务员不动,也是很不合适的,“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执政为民”,这是必须遵循的关乎国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削减吃财政饭人员的退休金,让别人搞,公务员自己溜边,让人怎么想?判断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信誉,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我想,在这一点上孰轻孰重,稍有政治眼光的人不难作出判断。这就是我提出为什么要改就必须拉着公务员一块改的道理所在。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五省市试点的消息发布后,舆论一片哗然。面对此种事态,有人出来解说,其主要意思是,事业人员降退休金是一种误读,“老人”待遇不变,“中人”有补偿,只是“新人”新办法。各位老先生利益不会受损,请不要惊慌。似乎这些事业人员无中生有,杞人忧天,自己在吓唬自己。太低估事业人员的智商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有那么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质疑和热议,难道这些顶尖级人物也会在那里扑风捉影,毫无根据地瞎说一气吗?我们的这些委员和代表无论如何不会如此素质低下吧。在这里,首先我要说的是,所以出来这样一种妥协性的解说,是力量较量和博弈的结果。如果没有强烈的非议和提前退休申请所形成的强大压力,没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大声呼吁,事业人员恐怕难逃当年工人被“砸三铁”的厄运。现在,有些政府部门越来越“精明”了,每当进行利益格局调整时,先进行“火力侦察”,一看对方反击力量比较强,不那么好对付,于是改变策略,作出让步或妥协。这样才有了现在这种新“说法”。如果你呆在那里毫无反应,听凭处置,他们就会认为你接受了这种新规则,至少认为没有大的阻力,随后就会大刀阔斧地推行开来。那样,事业人员可就惨透了。
其次我要说的是,新人新办法就合理吗?否。比如本人所在单位一校两制,每年都有新人加盟,同样是大学生、硕士、博士,有人当教师(事业编),有人当机关公务员,若干年后退休时。退休金待遇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势如冰炭。这样的制度设计你认为就合理可行了吗?人都是有思维和预见的,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的制度设计对我退休后极为不利,我不能临渴掘井,在我年富力强时就会作出趋利避害的行为调整。比如只要有机会,就钻进公务员队伍,千方百计改变身份,整个社会都按照“学而优则仕”的路线选择职业。难道我们的人力资源配置就应该是这样的格局吗?未偿闻也。
总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这件事+公务员不搞,只整事业编,恐怕成功的希望不大。因为它牵涉全局,用零打碎敲,各个击破的非系统办法是行不通的。对此,决策者应有一个出以公心、总揽全局、立足长远的通盘考虑。
责任编辑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