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迷”和“走神”
2009-07-30谭书生
谭书生
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就要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使自己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人的意识的这种属性就是注意。
一、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
中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与他们活动有关的事物感知得清晰、完全,这是注意的指向性。注意还有集中性,表现为使自己操作的对象得到鲜明、清晰的反映,即不但是自觉离开了一切与自己操作无关的事物,而且是自觉抑制了对于与自己的操作无关甚至有碍的注意和记忆,也就是对其他一切事物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许多中小学生在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玩游戏时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可见这时他们把全部注意集中在看电视或玩游戏上,会把所有的事置之脑后,真的到了入迷的程度。相反,这些中小学生在学习或做其他事情时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俗话说,走神了。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想着玩,想着看电视,因走神而错误百出,甚至上课听不到老师的提问。可见此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并没有指向并集中于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却指向并集中于当前不该注意的对象上。这说明,注意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是可以通过外界的介入或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善的。
二、持之以恒与一曝十寒
人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叫注意的稳定性。决定注意稳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如:神经过程的强度、活动的性质、对事物的态度、已形成的习惯、年龄等。与稳定性相反的特点是分散性,即平常所说的分心。它是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做事不能集中注意,总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做事的效率会大大地受到影响,这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中小学生受年龄和神经发育尚未健全的限制,注意的稳定性比成年人要差很多。中小学生容易被那些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吸引。电视节目、游戏恰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出现了中小学生对此入迷的现象。而学习、上课、写作业,每天长达六七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地做这同一项工作,使得中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甚至厌烦,就容易走神。
三、注意的培养与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有计划有意识地调动对象。注意的转移快慢对学习有很大影响。有些学生长期把注意固定在某一学习活动上,尽管学习要求他必须把注意转移到另一事物,但总是难以转移过来,这就会影响新内容的学习。因此要及时培养注意。
1.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有了明确的目的,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这是人们有意注意的心理动因,是提高注意力的前提。因此,在每天的学习或完成某项工作时,我们必须给自己规定一定的任务,把这些任务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就会增强自觉性,提高注意力。
2.创造整洁的环境,排除干扰。干扰分为内部、外部两种。外部干扰有无关的声音、分散注意的视觉刺激物等。克服干扰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具有持久性。培养自己不但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而且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另外,在学习之前应当把桌子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拿掉,保持整洁的环境,也有助于排除干扰。
3.培养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与兴趣是孪生兄弟。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强刺激,使大脑兴奋,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培养兴趣,首先在于激发对学习或工作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中小学生给自己预定的目标难度要适宜,如果难度超过了个人能力和知识基础,经过努力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会使大脑皮层处于疲劳状态,不会产生兴奋,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反之,若太容易,学习内容简单重复,也不能产生兴趣。只有由浅入深,逐步引人入胜,才能产生和维持高度的注意力。其次,要使学生学会经常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提醒。另外,经常进行自我提问,做一些有助于增加注意力的练习。
4.加强意志锻炼。注意力与意志有密切联系。有了坚强的自制力,中小学生才可能成为自己注意的主人。
5.保持大脑的健康,防止过分疲劳。大脑的功能由于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要保持注意的时间,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小学生大约保持30分钟,初中生大约40分钟。年龄越小注意的时间越短,时间过长就容易疲劳,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所以培养注意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劳逸结合,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才能养成持久有效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