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2009-07-30张秋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石灰水建构科学

张秋平

合理引导和自主建构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引导的方向,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运用“小步子、递推进”的方式,围绕解决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自主建构相应的科学知识,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深入体会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现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如下教学策略:

一、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即强调两个“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自主生成;一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请看案例: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插入一支塑料管,让一位学生D上台演示,向塑料管中缓慢地吹气,让学生观察。

(过程一: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二: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

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看到的现象。

生A:D吹气的时候,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慢慢地,澄清的石灰水运渐变浑浊,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

生B:接着浑浊又变澄清了。

在此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并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这样融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刺激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对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的深刻认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要求。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认识事物环境的主体,并且在探究中产生乐趣,并随之不断深入,激发出灵感和创造力。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对教与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的精神交流。

在案例《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接下来出现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教师继续让学生说出教学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C:浑浊的石灰水当然要变清了,因为沉淀沉下去了啊!

生F:怎么可能?现在是清水一杯,完全没有一点沉淀啊!

学生纷纷议论:

“老师,肯定是你搞错了!”

“是啊,书上只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有提浑浊变澄清。”

“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

(根据书本的设计要求,我们只需观察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的过程,而不用观察浑浊变澄清的过程,所以学生认为是实验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居然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说明教师和学生是处于融洽的氛围之中的,而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畅所欲言地质疑及积极思考的环境。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兴趣和困难,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口否定,而是提出:

师: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是啊!我们的实验和书本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可能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完成的顺序产生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生:再来试一试。

(当我们再次仔细地按照课本的试验步骤重新完成试验时,可以发现,所有的结果和现象依然和第一次一样。此时,轮到学生面面相觑了。)

师:我们仔细地按照正确程序操作了一遍,结果依然一样,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生(非常疑惑):不知道,要不就是书本出现了问题吧?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灌输原理的渠道,更是情感体验的场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在刚才探究性的课堂中,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

三、预设情境,把握契机,合理引导

科学有效的情境预设,是创造合理引导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这样教师可以在进行科学概念或规律教学时,利用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中的矛盾,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科学世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合理地引导,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生成。如,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的“浮力的原理”一课,可以引入名著《论浮体》中的一个故事:阿基米德如何在洗澡时发现辨别真假王冠的方法。然后提出: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辨别真假王冠呢?其原理是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教师此时可乘势导入《浮力原理》的新课。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对教学的过程要精心准备,科学设置。有效的思考和精心的设置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而且又能促进师生在教与学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积极评价,促进自主生成

《科学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的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积极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自觉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生成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真棒!这位同学猜得非常正确。”等语句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积极的评价,使得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促使新知识的生成。当然,评价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不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参与热情。如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的交流,促使学生提高自主生成的有效性,并使课堂呈现更多、更丰富的灵活性、生成性。

总之,在科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评价者。教师如果能够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奇妙世界,在预设的课堂中,抓住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的机会,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再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良性心理暗示,产生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的目的,实现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努力!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石灰水建构科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点击科学
树木为啥穿“白衣”
科学大爆炸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